胼胝体损伤的诊治体会
【摘要】 目的 探讨胼胝体损伤的临床症状及影像学表现特征。方法 对6例胼胝体损伤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例病人表现出来的临床症状与头颅CT检查结果不符,经进一步行MRI检查,发现胼胝体区域有不同程度的损伤。结论 胼胝体损伤临床上较少见,但症状较重。诊断主要依据CT、MRI,后者更加准确和具特异性。患者经,预后良好。
【关键词】 胼胝体;颅脑损伤;磁共振成像;诊断
胼胝体位于大脑纵裂的底部,且与侧脑室顶部相邻,故其损伤的发生率极低。但其作为联系两侧大脑半球的最大联合纤维,即使损伤灶较小,也常引起较严重的临床症状。因其损伤多为非出血性,故CT诊断的阳性率极低,临床上给人以影像学表现与临床症状不符的感觉。随着MRI的应用,越来越多的胼胝体损伤患者被明确诊断,获得及时治疗,从而提高了疗效。为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治水平,作者将本院收治的6例胼胝体损伤患者,对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治疗结果作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6例,其中男5例,女1例,年龄5~36岁,平均23.7岁;均有明确的头部外伤史,其中伤4例,高处坠落伤2例;损伤病灶位于胼胝体压部4例,体部2例,其中孤立性胼胝体损伤1例,其他5例均合并有多发脑挫裂伤,脑内小血肿以及蛛网膜下腔出血;6例均为胼胝体非出血性挫裂伤。
1.2 临床表现 6例病人伤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失语3例,双侧瞳孔不等大2例,视力下降2例,偏瘫3例,锥体束征阳性3例,记忆力下降、健忘2例。
1.3 影像学表现 6例病人入院后均行头颅CT检查,发现脑内有多发挫裂小病灶,合并脑内小血肿及蛛网膜下腔出血5例,但均未见胼胝体区域形态及密度有明显异常。1例头颅CT显示全脑组织形态及密度未见异常。因其影像学表现与临床症状不相符,故均行头颅MRI检查,显示胼胝体损伤区域形态略肿胀,呈片状长T1长T2信号,在MRI轴位T1W1及T2W1上病灶均能被明确显示,但以矢状位T2W1显示病灶范围更加清晰。
图1 头颅CT平扫示全脑 组织形态及密度未见异常。(略)
图2 头颅MRI轴位FLASH显示 胼胝体压部病变呈高信号表现。(略)
图3、4 头颅MRI矢状位T2W1 清楚显示胼胝体压部病变范围。(略)
2 治疗及结果
所有病例均给予适量脱水、降颅压,营养脑细胞,维持酸碱、水电解质平衡等治疗,病情稳定后行高压氧等康复治疗。全部病例意识恢复清醒,2例遗留有轻度的肢体功能障碍。3例病人1个月后复查头颅MRI示胼胝体病灶消失。
3 讨论
胼胝体位于大脑纵裂底部,由联合两侧大脑半球新皮质的纤维组成。人类的精神、情感以及各种认知活动,大都需要双侧大脑半球的交流及综合,例如学习、记忆、感觉、协调等功能均需大脑半球两侧共同参与,所以胼胝体的损伤就会引起相应大脑半球失连接的症状[1]。颅脑挫裂伤很少单独累及半球深部的白质联合纤维,而胼胝体位于大脑纵裂的底部,与侧脑室顶部相邻,故胼胝体损伤的发生率极低,而孤立性胼胝体损伤则更少见。本病常伴发于脑部其他部位的损伤病变。本组有5例同时合并多发脑内小挫裂伤、脑内小血肿及蛛网膜下腔出血。本病多发生于交通伤,可能为头部受到旋转、扭曲及高速运动的加速性暴力或突发的减速性暴力作用时,因剪应力而致两侧大脑半球之间白质联合结构中的神经轴索损伤。胼胝体损伤常见于体部及压部,可能与交通伤中头枕部直接受力多见,且胼胝体该部位较肥厚,前后径相对大,承受的暴力波冲击作用较强有关。而胼胝体前端的嘴部相连终板,位置隐蔽且较狭窄,一般不易受损伤。
胼胝体损伤的临床症状与体征和其病理特点及合并的脑损伤程度密切相关。根据其联系纤维的不同,胼胝体各部位损伤可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膝部与额叶相连,故膝部损伤可出现精神症状,如嗜睡、烦躁不安、多言语或性情改变等;体部与两侧的各脑叶均有纤维联系,其损伤可表现为失语、面肌麻痹、表情淡漠等;压部相接枕叶,紧邻中脑上丘,可能与视觉传导有关,故压部损伤病人大多有视觉障碍,以同向偏盲多见。值得注意的是,此处病变有时也会出现瞳孔异常表现,应与脑疝区别,可能由于胼胝体压部受损伤,中脑顶盖前区受到压迫或者血性刺激所致病变侧瞳孔的改变。压部损伤还可出现双下肢功能障碍、失语、失读等症状。胼胝体广泛性损伤则症状较多,缺乏胼胝体病变的定位体征,可有不同程度的情绪异常,人格改变及运动障碍等,但往往被伴发的其它部位的脑损伤的表现所掩盖[2]。本组6例病人伤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失语3例,双侧瞳孔不等大2例,视力下降2例,偏瘫3例,锥体束征阳性3例,记忆力下降、健忘2例。
由于胼胝体损伤多为非出血性,故MRI诊断敏感性优于CT,且以T2W1显示为佳[2]。本组6例病人入院后均行头颅CT检查,发现脑内有多发挫裂小病灶,合并脑内小血肿及蛛网膜下腔出血5例,但均未见胼胝体区域形态及密度明显异常。1例头颅CT显示全脑组织形态及密度未见异常。因其影像学表现与临床症状不相符,故均行头颅MRI检查,显示胼胝体损伤区域形态略肿胀,呈片状长T1长T2信号,在MRI轴位T1W1及T2W1上病灶均能被明确显示,但以矢状位T2W1显示病灶范围更加清晰(见图1~图4)。MRI是迄今能够显示胼胝体非出血损伤性病变的最好影像学检查手段,不仅对颅内微小病变可以敏感显示,且能够多方位地显示病变。我们认为,当发现患者临床症状与影像学表现不相符时,尤其是头颅CT检查未见异常而患者有意识障碍时,应考虑有合并胼胝体损伤的可能,应及时进一步行MRI等检查,以免漏诊。
胼胝体的供血源于两侧大脑前动脉的胼周短小动脉,独特的供血特点使之不易缺血和灌注降低[4],故经积极,大部分病人预后均良好。本组所有病例经给予适量脱水、降颅压,营养脑细胞,维持酸碱、水电解质平衡等治疗,病情稳定后行高压氧等康复治疗。全部病例意识恢复清醒,仅2例遗留有轻度的肢体功能障碍。1个月后随访,所有病例均能生活自理。3例病人1个月后复查头颅MRI示胼胝体病灶消失。
【】
[1] Yasuda Y,Watanabe T,Tanaka H,et al.Amnesia following infarction in the right retrosplenial region [J].Clin Neurosurg,1997,99(2):102-105.
[2] Suzuki K,Yamadori A,Endo K,et al.Dissociation of letter and picture naming resulting from calloal disconnection [J].Neurology,1998,51(5):1390-1394.
[3] 沈天真,陈星荣.中枢神经系统CT和MRI[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2:250.
[4] Moody DM,Bell MA,Challa VR.Features of the cerebral vascular pattern that predict vulnerablility to perfusion oroxygenation deficiency: an anatomic study [J].Am J Neuroradiol,1990,11(3):431-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