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院期间服药干预对出院男性精神病人维持治疗的影响
【摘要】 目的 对男性精神病人住院期间进行服药干预,观察其对维持出院后时间、降低疾病复发率的效果。方法 在病人住院期间采用一般服药干预(未受干预组,n=202)与特殊服药干预(受干预组,n=214)相结合方法。结果 受干预组病人在一年半时间内复发率为19.63%,而未受干预组病人复发率则为38.61%;受干预组病人复发间隔时间为(265±129)天,未受干预组病人则为(172±148)天,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均<0.01)。结论 在住院期间采用服药干预方法能使病人出院后维持较长的服药时间,减少病情复发及延长复发时间。
【关键词】 精神病;住院,病人;服药干预;心理疗法,多人指导
精神病人出院后维持相当长一段时间药物治疗旨在减少复发或症状波动而再住院[1]。有资料表明[2],首次住院的精神病人维持治疗时间一般在症状缓解后不少于2年,再次住院的病人维持治疗时间一般为3~5年,3次以上住院病人则须终生维持治疗。由于受服药依从性的影响,绝大部分出院病人维持治疗时间远远达不到最低的要求,因而造成病人的高复发率和高致残率。我科于2004~2005年对214例住院男性精神病人开展服药干预观察,并与另一组未开展服药干预男性出院精神病人进行效果对比,结果受干预病人在一年半内的复发率和疾病复发间隔时间均明显优于未受干预者。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①受干预组。214例为我科住院病人,均为男性。年龄24.2±10.1岁,其中:城镇户口87例,户口127例。文化程度:高中以上45例,初中以上130例,高小以下39例。婚姻状况:已婚61例,未婚141例,丧偶及离异12例。按CCMD-3标准[3]出院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含各型)146例,情感障碍31例,慢性酒精中毒并精神障碍26例,其他11例。住院次数:1次者115例,2次者65例,3次及以上者34例。住院时间:<30天78例,30~60天100例,>60天36例。出院时病情状况:治愈189例,好转22例,未愈3例。②未受干预组。病例为我科2002~2003年出院男性病人共202例,年龄24.9±11.4岁,其中:城镇户口71例,农村户口131例。文化程度:高中以上37例,初中以上124例,高小以下41例。已婚53例,未婚140例,丧偶及离异9例。诊断为精神分裂症143例,情感障碍28例,慢性酒精中毒并精神障碍21例,其他10例。住院时间:<30天69例,30~60天103例,>60天30例。出院时治愈178例,好转20例,未愈4例。两组病例在年龄、文化程度、疾病分类、住院时间、及出院时病情状况经统计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一般干预方法
1.2.1.1 加强对病人的生活护理
绝大多数病人是因为否认有病拒绝治疗而被家属、亲友用诱骗或强制的办法送入治疗的,容易使其对医院产生厌恶心理,尤其是知道被送入精神病医院时,冲动反抗行为更为明显。因此,对于新入院病人应施以温和的语言、和蔼的态度,使之尽快适应陌生的就医环境、陌生的群居病友,为其依从治疗打下良好的基础。
1.2.1.2 对病人进行有效的健康宣传
利用本科室每月出版的黑板报、自制的宣传资料以及专业性的科普报刊,使病人对精神疾病的发生、治疗过程及效果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同时,充分利用身边治疗效果好的病友对病人现身说法进行正性引导,容易树立起病人治疗的信心。
1.2.1.3 对病人进行服药指导
自病人恢复部分自知力后,由责任护士告诉其住院期间注射及服药的时间、种类,各类药物的数量、可能出现的副作用等,教其辨认口服药片的字体、颜色、形状等并使其熟悉之。每当有药物增减或更换,责任护士则及时告之。
1.2.1.4 对病人进行正性评价
对病情已稳定的病人尽快安排工娱劳治疗,使其逐步转移对疾病恐惧等不良情绪。责任护士要对病人每日遵守院规、配合治疗的表现给予积极的评价和充分的肯定,使其感到自身的合作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赞赏,感到有成就感,为服药干预创造条件。
1.2.2 特殊干预方法
1.2.2.1 向病人讲解药物治疗机理
用通俗的语言或形象比喻,简要说明精神疾病发病及用药治疗的机理,哪一种药物主要治疗哪些疾病或症状要讲明讲透,特别对治疗主要疾病或主要症状的药物,让病人自己作治疗前后效果的对比,使其容易接受治疗药物。对于出现的药物副作用,特别是容易引起急性肌张力增高、运动障碍或静坐不能的症状,要及时发现和治疗,以消除病人对药物的恐惧感。
1.2.2.2 及时了解病人对药物的反应
让病人每天记录服药后的反应及自我症状感受,并由责任护士对其服药反应或症状感受进行药物反应、效果分析,使病人建立起治疗过程记忆中的档案,并逐步丰富记忆中的信息量,以便在维持阶段能自行分析是否有疾病复发或病情加重的征兆,并能作出是否增减药量的初步判断和与需要治疗科室的联系的意识。
1.2.2.3 加强与家属沟通
家属是与病人日常生活关系最密切的人,对病人平时的行为举止、言语习性最熟悉,异常的情况能及时发现。因此,对家属的干预也是防止疾病复发的关键因素。抓住家属到院探视、利用通讯或信函向医护人员了解病情,接病人出院的机会,多与家属讲解疾病复发的原因及中断治疗或减少服药量的后果,使其能在督促病人服药方面持之以恒。
1.3 统计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所有数据采用SPSS8.0软件统计包统计。
2 结果
2.1 到2007年6月底止,受干预组病例病情复发再住院共42例(19.63%),而未受干预组病例在相同时间内共复发78例(38.61%),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χ2=18.25,P<0.01)。说明前期服药干预能减少疾病的复发。
2.2 受干预组病例因复发再住院间隔时间为265±129天;未受干预组病例为172±148天。两组比较差异亦有高度显著性(t=6.82,P<0.01)。说明前期服药干预能延长病情复发时间。
3 讨论
3.1 精神病人出院后维持服药的意义及不能坚持的原因
由于精神病的发病过程缓慢,其症状控制也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即使是临床治愈出院的病人,大多数都或多或少残留一些核心症状,因此需要维持服药2~3年才有可能彻底消除残留症状而达到真正的临床治愈。有资料表明[4],精神分裂症出院病人在一年内的复发率达到50%以上,五年内的复发率超过85%。而在这些复发的病人中,属于自行停药和自行减药导致复发的约为85%。因此,降低复发的基础是长期坚持药物治疗。然而绝大多数病人不能或不愿坚持服药治疗,主要的原因有三点:一是抗精神病药物作用的靶点多、部位广泛,导致了药物副作用持久而强烈;二是病人不了解精神疾病核心症状的消除需要较长时间,出院后自认为疾病已痊愈而不再需要服药;三是大多数病人出院后需恢复工作或外出打工,但又不愿被他人知道自己曾患过精神疾病而不愿长期服药。正是上述的原因,大多数病人不易做到坚持服药,因而是精神病人出院后维持治疗的难点。
3.2 住院服药干预能使病人出院后维持服药,提高疗效
住院服药干预是一种行为干预方式,其核心在于通过较长时间的强化病人维持服药意识,使其建立病史记忆中的档案,并随时通过档案信息搜索的方式,对自我症状控制的效果及药物副作用的强弱对比,进行自我比较、自我分析,从而建立起持久治疗的信心。在本观察组中,由于采用一般服药干预与特殊服药干预方法相结合,使病人记忆中存储的信息比较牢固而持久,因而其自觉维持服药的时间大大延长。因此,在一年半的时间里,受干预组病人的复发率为19.63%(42/214),而未受干预组病人复发率达到38.61%(78/202),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说明服药干预能使复发病例减少。与此同时,受干预组病人复发的间隔时间达到了(265±192)天,与未受干预组病人的复发间隔时间仅为(172±148)天相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t=6.82,P<0.01)。说明服药干预在减少复发病例的同时,也延长了复发的间隔时间。
3.3 注意事项
值得注意的是,进行住院服药干预应在病人自知力有部分恢复以后才能进行,并根据病人的文化程度和理解能力不同,进行有区别性的干预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同时,对家属及亲友的干预及信息沟通亦不可少,家属改变对精神病的偏见,最大可能地参与到对病人进行处置的过程中,成为治疗过程中的帮手[5]。因此,对于家属及亲友的联系及反映情况,要及时给予明确而具体的指导,以保证服药干预的持久。
【】
沈渔屯阝.精神病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412.
周锦泉.精神分裂症复发的危险因素研究[J].山东精神病学,2001,14(3):192-194.
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M].济南:山东技术出版社,2001:68-76.
李芸,许有芹.精神病人的社区康复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1998,33(7):427-429.
王善澄.上海心理社会干预进展[J].上海精神医学,2000,12(B11):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