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护理
【关键词】 胰腺炎,急性坏死性;连续性血液净化;护理
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是一种伴有全身典型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严重急腹症,可导致患者多系统器官功能障碍。SAP发病急,病情重,病死率高[1]。连续性血液净化(CBP)SAP的机制是清除或下调循环血中炎症介质,吸附内毒素、重新调节机体免疫系统等,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应用CBP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科自2004年9月~2006年7月对10例SAP患者进行CBP治疗。其中男8例,女2例,年龄24~72岁,平均46岁。发病原因:胆道疾病5例,暴饮暴食或饮酒3例,高脂血症2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亚特兰大急性胰腺炎临床诊断及分级标准(1992)中的SAP,即合并器官衰竭或出现胰腺坏死、脓肿或假性囊肿等局部并发症的急性胰腺炎[2]。
1.2 治疗方法
1.2.1 常规治疗方法 均采用个体化综合治疗措施,采取充分的液体复苏,禁食,胃肠减压,胰酶抑制剂,预防性使用抗生素、营养支持等治疗。
1.2.2 CBP治疗方法 ①起病72h以内施行。②体外循环建立:10例患者均使用Braun Diapact CRRT机,以及配套的管道和F60滤器或德国贝朗医疗股份公司生产的中空纤维聚砜膜透析器HI PS15。采取右侧颈内静脉或右侧股静脉留置双腔导管,建立体外循环。③置换液:置换液配方按南京军区南京总的配方,结合患者具体情况适当调整电解质成分,用3L袋配制,现配现用。置换液输入速度为3.0~4.0L/h,采用后稀释方式输入。超滤量根据患者容量负荷情况进行调整,每日超滤量在500~3500ml不等。④抗凝方式:采用低分子肝素钠抗凝,首剂4000u,追加500u/h 或不追加,有出血或出血倾向者不用或酌减用量。⑤治疗模式与时间:采用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模式,血流量为200~250ml/min。每天持续时间≥8h,治疗时间3~7天,平均5天。
2 结果
通过对10例患者的治疗,9例于5~24天后血象及肾功能恢复正常,1例因循环呼吸衰竭死亡,病死率为10%。
3 护理
3.1 严密观察病情 由于SAP患者病情严重,采用多功能监护仪,连续监测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随时观察神志变化,定时监测中心静脉压,以便及早发现低血压。
3.2 保证机器正常运转,血路通畅 治疗前将电源线稳妥固定好,保证治疗期间机器的正常运转,以减少因停机造成的凝血。保持血路通畅,固定好股静脉导管,防止管道受压、扭曲、折叠、脱落。密切观察管路和透析器的变化。注意观察血滤器纤维颜色有无变深、血室有无凝血块,静脉壶的颜色有无变深、发硬,滤网有无凝血块,发现血滤器纤维颜色有一半以上变深,马上回血,更换滤器后继续治疗。
3.3 密切观察动脉压、静脉压、跨膜压的变化 动脉压报警,提示血流不足,要及时调整静脉导管的位置,以保证有充足的血流。静脉压增高提示可能出现管道折叠,静脉壶凝血,导管阻塞,应及时做出相应的处理。跨膜压升高时,提示血滤器凝血,及时回血,更换血滤器继续。
3.4 保持出入量、电解质、酸碱平衡 在CBP治疗中,保持出入量平衡至关重要,若超滤量过多,可导致低血压休克,不利于肾功能的恢复。若输入量过多,则可加重心衰、肺水肿。故要将超滤量和置换液量均衡分配在预定的治疗时间内超滤完成,并根据患者的血压、中心静脉压的变化,随时进行调整,每小时出入量并记录。定时检测生化指标,并根据检验结果,调整置换液钾、钠、钙、碱的入量,以维持内环境的稳定。
3.5 预防感染 CBP治疗时股静脉置管体外循环的建立,大量置换液的配置,置换液袋的不断更换,增加了感染机会,必须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及严格无菌操作。导管穿刺口保持清洁和干燥,每天换药1次,发现敷料潮湿,及时更换。配制置换液时,所有接口严格消毒,现配现用。室内保持清洁、无菌,工作人员进出要更换衣服,戴口罩、帽子,限制非工作人员进出。
3.6 防止出血 根据患者的凝血结果及全身有无出血倾向,使用抗凝剂。治疗过程中要密切观察血液透析导管留置处有无渗血,全身皮肤粘膜有无瘀点瘀斑,切口有无渗血,引流管中有无血性液体流出,同时每2h复查凝血结果。一旦出现出血倾向或凝血结果异常,及时向医生汇报,调整抗凝剂用量,必要时应用止血剂及鱼精蛋白对抗。
3.7 加强营养支持 SAP患者由于禁食时间长,又处于高代谢状态,而CBP治疗在清除水分、炎症介质及代谢产物的同时,也清除了部分营养成分,因此必须补充足够的热量及营养,根据病情可行胃肠内营养或静脉营养,以提高人体免疫力及恢复能力。
3.8 心理护理 该病病情重,进展快,易致患者出现紧张、恐惧及焦虑心理,担心治疗效果、预后以及负担,应耐心解释、安慰患者,说明精神、心理因素对疾病治疗的影响,鼓励亲友轮流探视以安慰患者。
【】
[1] 姚榛祥.重症急性胰腺炎治疗的认识[J].中华肝胆外科杂志,1999,5(1):56-57.
[2] 沈魁,钟守先,张圣道.胰腺外科[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