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方肝必治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高球蛋白血症110例临床观察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潘淑媛,相玉龙 时间:2010-07-13

【摘要】  目的 评价复方肝必治慢性乙型肝炎高球蛋白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应用复方肝必治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高球蛋白血症110例并与对照组110例患者用药进行临床对比观察。结果 复方肝必治治疗慢性乙肝高球蛋白血症对改善自觉症状、促进肝脾回缩、增加血清白蛋白、降低球蛋白、稳定肝功能都有一定的作用。结论 用药期间未出现不良反应,具有药物来源广,价格便宜,服用方便等优点,值得验证推广。

【关键词】  复方肝必治;慢性乙型肝炎高球蛋白血症;临床用药观察

     慢性乙型肝炎病情反复不易治愈,其中尤以长期有高球蛋白血症者更缺乏有效治疗方法。笔者自2000年以来,应用复方肝必治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高球蛋白血症110例,并设对照组观察,疗效满意。现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慢性乙型肝炎高球蛋白血症220例均为住院病人。全部病例均符合1995年5月(北京)第5次全国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慢性乙型肝炎(中度、重度)的诊断分型标准。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10例,性别、年龄、病程、主要临床症状和体征大致相同(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复方肝必治每粒含生药0.5g,每次4粒,每日3次口服。对照组:肝炎灵(常熟制药生产,具有降酶、提高机体免疫力作用,临床用来治疗慢性肝炎)4ml肌注,每日1次。两组病例均给予口服肝泰药0.2g,每日2次,配合使用复合维生素B、维生素C。以上二组均根据病情给予西药对症治疗,明显纳差者予静脉输液,有出血倾向者予止血剂,水肿者给予利尿剂,感染发热或腹泻者予有效抗生素。疗程均为40~60天。

    1.3  观察指标  两组病例治疗前均全面检查,填写观察登记表,纪录症状、体征变化,每半月查肝功能1次,治疗前后各测定1次HBsAg、HBeAg、抗-HBs(反相血凝法)、抗-HBc、抗-HBe(酶联法)、E-玫瑰花结(E-RFC)、IgG、IgM和IgA。

    1.4  疗效判断  显效:主要症状消失,肝、脾、肿大相应回缩,血清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球蛋白(G)、谷丙转氨酶(ALT)恢复至正常范围。有效:主要症状、肝脾肿大有所改善,TBil、ALT恢复正常;A升高,G下降,但未达正常范围。无效:主要症状和肝脾肿大无改善,A和G无好转,TBil或ALT未恢复正常或升高。

    2  结果分析

    2.1  改善临床症状  观察组病人用药5~7天即感乏力减轻,腹胀、肝区痛逐渐好转,消化道症状9~13天消失,较对照组缩短8~11天。

    2.2  缩小脾脏  经B超检查证实,观察组110例中治疗前有45例脾肿大,平均肋下3.0cm,治疗后肋下1.7cm,其中10例治疗前1.5cm,治疗后完全恢复,10例无改善,缩脾有效率为77.78%,对照110例中治疗前有35例脾肿大,平均肋下2.6cm,治疗后肋下2.0cm,18例无改善,缩脾有效率为48.57%,经统计处理两组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χ2=11.32,P<0.01)。

    2.3  改善肝功能  见表1。表1  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变化表1提示治疗前两组TBil、ALT、G和A/G平均值均相似(P<0.05),治疗后观察组TBil、ALT的平均复常日数分别为21.47±5.27天、42.15±11.86天,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9.43±16.33天、72.21±17.14天(P均<0.01)。观察组的A、G比值与治前相比有明显增加(P<0.01),而对照组变化不大(P>0.05)。两组病例治疗前血清球蛋白均高于35g/L,其均值相似(P>0.05),治疗后,观察组全部下降,其中恢复正常59例,占53.64%,对照组下降72例,占65.45%,其中复常者28例,占25.4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12.54,P<0.01)。由此表明复方肝必治能降低TBil、ALT、G,提高A、G比值。

    2.4  细胞体液免疫指标变化  细胞免疫指标E-RFC,观察组46例,对照组43例,在治疗前均值分别为44.57±14.12、45.38±13.87(P>0.05),治疗后分别为56.29±14.12、47.28±13.33两组有明显差异(P<0.01)。体液免疫指标:观察组37例、对照组34例均测定IgG、IgM和IgA,两组治疗前均值均高于正常,并且相似(P>0.05),治疗后IgG(g/L),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为15.82±3.43、21.63±3.89(P<0.01);IgM(g/L)和IgA(g/L)均值,两组治疗后较治疗前虽有下降但差异不明显,由此表明,复方肝必治对紊乱的免疫功能有一定调节作用。

    2.5  HVB抗原、抗体转变情况  治疗后HBeAg转阴者,观察组43.68%,对照组20.99%,两组差异有显著性(χ2=12.73,P<0.01);观察组抗-HBe阳转率为39.47%,对照组为16.9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13.09,P<0.01)而HBsAg、抗 -HBs的转换,观察组12.62%、5.45%,对照组6.67%、3.64%,则无明显差别(P>0.05)。提示复方肝必治在抑制HBV复制、促进抗HBe阳转方面优于对照组。

    2.6  近期疗效  见表2。表2  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 将两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进行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分别为4.624和4.363,P值均<0.05),平均天数观察组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1)。

    3  讨论[1~4]

    本组病例治疗结果表明,复方肝必治治疗慢性乙肝高球蛋白血症,对改善病人自觉症状,促进肝脾回缩,增加血清白蛋白,降低球蛋白,稳定肝功能都具有一定的作用,无论在近期治愈率、TBil、ALT恢复正常时间和平均治疗时间等方面,观察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对HBeAg的阴转率和抗-HBe阳转率亦明显高于对照组,显示对抑制乙肝病毒复制和促进抗-HBe阳转均有一定作用。从免疫功能测定来看,治疗后观察组E-RFC均值升高,LgG均值降低,并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复方肝必治对本病紊乱的免疫功能有一定调节作用。

    医学认为,慢性乙型肝炎高球蛋白血症病人,普遍都有免疫功能紊乱,表现为细胞免疫功能减退或表现自身免疫现象,慢性乙型肝炎(中度、重度),特征性的生化改变是丙种球蛋白的增高,与肝细胞坏死或免疫细胞浸润有关,升高的丙种球蛋白主要是LgG,其次是IgM、IgA。故此病的发病机制多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

    祖国医学认为本病是由外感湿热毒邪,伤及肝脾,进而致使正气虚弱所致。邪气不除,气滞血瘀,肝络瘀阻,相当于现在医学中肝微循环障碍,致使细胞通透性增加,大量酶进入血液,因而ALT增多,随着血瘀的加重,ALT的增多更加明显。肝病瘀血证时,反映肝功能慢性损害的蛋白质A/G≤1.5。因瘀血阻络,引起网状内皮系统增生反映,肝细胞功能降低,不能将γ-球蛋白转变成白蛋白而使白蛋白合成减少,球蛋白增加。球蛋白的增多,直接与肝脏结缔组织变性以致血液循环障碍有关。

    在治疗上,常以活血化瘀为主,兼顾其他,而获良效。正如《读医随笔》曰:“病久气血推引不利,血络之中,必有瘀凝。故致病气缠延不去,疏其血络,而病气可尽也!”复方肝必治的药物特点,既有活血化瘀之力,又有养血滋阴之功,使其活血而不伤正。如炙鳖甲、地鳖虫、三棱具有较强的活血化瘀之功,可以降低球蛋白,升高白蛋白,全胚粉营养丰富,含有肽类,氨基酸15种,必需氨基酸6种,RNA、DNA,铁、锌等多种元素,还含有刺激机体免疫功能的非细胞成分,并有改善微循环和血液流变学的作用,紫河车益气补血,《本草经疏》曰:“人胞乃补阴阳两虚之药,有返本还原之功”。

    临床研究表明,活血化瘀药物的药理作用,首先是改善血液循环,特别是微细循环,然后再作用于增生或变性的结缔组织,能保护肝细胞,抑制肝纤维化,促使肝细胞再生,抑制血清转氨酶和丙种球蛋白升高,促进白蛋白合成。故用复方肝必治后,减轻肝组织瘀血及缺血,肝脏摄取和结合胆红素能力加强,降低血清胆红素的浓度,从而瘀祛新生,邪去正安。改善病人自觉症状,促进脾脏回缩,恢复肝功能。笔者认为,该法有较好的疗效,在用药期间,观察组未发现任何药物副作用和过敏反应。具有药物来源广,价格便宜,服用方便等特点,值得扩大验证。同时,尚需进行严格的长期随访,以判明确切的疗效。

【】
  1 张赤志.肝病血瘀症临床病特点和肝功能变化.中西医结合杂志,1992,12(4):210-212.

2 张孟仁.中医药防治实验性肝损伤及肝织维组织增生的研究概况.中医杂志,1993,34(2):114-116.

3 吴嘉庚.中药抗纤方法治疗肝炎肝纤维化经的临床观察.中国中西药结合杂志,1993,13(6):356-357.

4 李其明.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42例临床分析.江苏中医,1995,1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