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驻海拔4 300 m 不同时间部分体测量指标对比观察
作者:王伟,哈振德,李彬,张芳,崔建华,马广全,王宏运,高亮
【摘要】 目的 探讨进驻海拔4 300 m 不同时间对人体部分体测量指标的影响。方法 对534名青年官兵在进驻海拔4 300 m 前、进驻半年、1年、3年及返回平原半年时,分别检测身高、体质量、脉搏、血压、血氧饱和度、体脂量及上臂肌围。结果 上高原后不同时间与上高原前比较,除身高外,其余各项指标检测参数间差别均有高度显著性(P<0.01);进驻1年与进驻半年和进驻3年与进驻1年比较,除身高和血氧饱和度外,其余各项指标检测参数间差别均有高度显著性(P<0.01);下高原半年后各项指标均基本恢复到上高原前水平。结论 进驻海拔4 300 m 以上地区不同时间对人体部分体测量指标影响较大。
【关键词】 高原部队;体测量;营养
Contrast of Partial Human Body Measurement Index among Persons Stayed at 4 300 Meters' Altitude for Different Time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partial human body measurement index among the persons staying at an altitude of 4 300 meters for different time. Methods A total of 534 young servicemen were measured for stature, avoirdupois, sphygmus, blood pressure, SaO2, body fatness and arm muscle circumference before they went up to high altitude, after they stayed above an altitude of 4 300 meters for half a year, one and three years, and half a year when they returned to plain. Results The metrical indexes at high altitude for different duration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when compared with that at plain except stature (P<0.01). The metrical index after they stayed at high altitude for one year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at for half a year and threee years except stature and SaO2 (P<0.01). Every metrical index resumed to normal after they returned to plain for half a year.Conclusion There is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partial human body measurement indexes for those who stay at the area of 4 300 meters' altitude.
Key words: high altitude; human body measurement; nutrition
人体脂肪的变化与健康及营养关系密切,全身脂肪量的测定,以皮下脂肪厚度的测量最为简便。测量上臂肌围是评价肌蛋白消耗程度的快速而简便的方法,同时也是反映肌蛋白量的良好指标。为研究进驻海拔4 300 m 不同时间对人体皮褶厚度、体脂量、肌蛋白及其他部分体测量指标的影响,我们对进驻西藏阿里地区的边防官兵进行了有关测量。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受检者均为汉族男性官兵,平原出生,年龄19~31岁,平均(20.53±1.91)岁,进驻高原前经体检确认健康。
1.2 方法
在上高原前、进驻高原半年、1年、3年及返回平原半年时,分别检测部分体测量指标。皮褶厚度测定三个部位。肱三头肌部,选择肩峰至尺骨鹰嘴尖的中点,上臂下垂,前臂屈曲90°,测定者位于被测者后方,将右上臂三头肌部位皮肤连同皮下脂肪捏起呈皱褶;肩胛下部:上臂自然下垂,于被测者右肩胛骨下角尖端部将皮肤连同皮下脂肪捏起呈皱褶;髂部:在右侧髂嵴与腋中线交叉处将皮肤连同皮下脂肪捏起呈皱褶。每个部位采用上海海军医学研究所生产的皮褶厚度尺测量3次,取平均值。由适用于我国男性青年的回归方程推算其体脂量[1]:F(%)=0.911 37S1+0.178 71S2+0.153 81S3-3.601 46。F为身体脂肪,S1,S2,S3分别为肱三头肌、肩胛下角、髂部皮褶厚度(mm)。 同时用皮尺在右上臂中点测量周长为上臂围,上臂肌围(cm)=上臂围(cm)-3.141 6×肱三头肌部皮褶厚度(cm)。以上测量均在上午8∶00~10∶00由同一人完成。
1.3 统计学方法
全部数据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统计处理,采用方差q分析检验,数据以±s表示。
2 结果
由表1,2可见上高原后与上高原前比较,除身高外,其余各项指标检测参数间差别均有高度显著性(P<0.01);表1 进驻海拔4 300 m 不同时间身高、体质量、脉搏、血压及血氧饱和度比较(略)表2 进驻海拔4 300 m 不同时间皮褶、上臂肌围及体脂量比较(略)
进驻1年时与进驻半年和进驻3年与进驻1年比较,除身高和血氧饱和度(SaO2)外,其余各项指标检测参数间差别均有高度显著性(P<0.01);下高原半年后各项指标均恢复到上高原前水平。
3 讨论
本研究发现体脂量及上臂肌围随在高原的进驻时间延长而递减,此征象与高原缺氧、气温低、耗能大及消化吸收功能减弱引起的负氮平衡有关。高原气温低,气温每下降10 ℃,需增加能量3%~5%,才能维持热量平衡,故高原地区的热能需要高于平原[2]。通常中等程度的缺氧,即使机体处于安静状态,由于呼吸、循环系统的代偿作用,使机体的代谢率增高,耗氧量增加,此时如再加上寒冷的作用,机体必须进一步增加物质代谢的强度以产生更多的热量来维持体温,从而进一步增加了耗氧,加重了机体的负氮平衡。本研究中人体进驻海拔4 300 m 地区,SaO2降低非常明显(P<0.01),缺氧已相当严重,此时人体代偿功能紊乱,物质代谢的无氧酵解过程加强,组织蛋白质合成受到抑制[3]。在这种环境下,倘若能量和蛋白质摄取不足,自体蛋白消耗增加,如果新鲜蔬菜瓜果和各种营养物质、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缺乏,将造成消化系统功能紊乱。以上诸因素,均使机体消耗增加,如果摄入不足,则更加严重,必然导致机体消瘦和营养不良。另外,缺氧对脂肪代谢的影响比较显著。由于高原基础代谢率高,能量摄入不足,必然会导致脂动员的加强,在严重缺氧时,可导致脂肪代谢紊乱,体内儿茶酚胺分泌量增加,血中游离脂肪酸量与能量摄取呈负相关,所以神经内分泌的改变和能量摄取的限制是人体进入高原时血中游离脂肪酸升高和贮存脂肪减少的主要原因。游离脂肪酸可在体内氧化变成能量供机体应用,但氧化不全时,酮体在体内增高,可出现酮尿或酮血症[3]。酮体是酸性代谢产物,在体内蓄积过多,会刺激胃黏膜,引起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及消化不良等,这也可能是高原适应不全的主要原因之一。本研究发现体脂量及上臂肌围和体质量随在高原的时间延长而递减(P<0.01),说明人类对高原的适应是有一定限度的。本研究中身高有随进驻高原时间的延长而递减的趋势,虽差异不显著(P>0.05),但我们考虑亦有一定的意义,原因主要为营养不足,水分减少使髓核体积缩小致椎间隙逐渐变窄所致。下高原半年复查时各项检测指标均与上高原前基本相同,说明下高原后人体脂肪及上臂肌围是可以逐渐恢复的。
本研究发现人体随在高原的进驻时间延长收缩压递减而舒张压递增(P<0.01)。血压是血液对动脉壁施加的侧压,其产生必须具备两个先决条件:动脉内的血量和动脉外周阻力。动脉内血量取决于左室排血量,排血量又决定于心功能状态。影响外周阻力的因素除动脉壁的弹性及肌性小动脉管壁平滑肌主动舒缩性能外,还与血液的黏稠度有关。在高原严重缺氧下,人体大脑皮质下中枢调节失控,外周化学感受器反射性增强血管运动中枢张力,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增压系统活性增强,血液黏滞度增加,体循环小动脉中层平滑肌增厚、内膜增生、管腔狭窄,这可能是促成人体在高原舒张压升高的重要因素;另由于人体在高原严重缺氧的影响下,致使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血管平滑肌松弛,心排血量减少,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肺动脉高压反射性的引起体循环低压等原因,使人体在高原长期居住时收缩压降低[3]。上述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可能是移居高原人群发生低脉压的主要原因。下高原半年后复查见血压和上高原前基本相同,说明下高原后随着缺氧状况的改善血压可逐渐恢复。
本研究与我们以往的资料相比[4~6],各项检测指标均有较明显的好转。探讨其原因,主要是与在近年来,随着国力的增强,边防官兵的衣食住行及卫勤保障等各方面条件均得到一定的改善有关。
【】
/[1/] 毕汝刚.军队卫生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87:288-291.
/[2/] 张彦博.高原疾病/[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4:55-91.
/[3/] 吕永达.高原医学与生/[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1995:273-401.
/[4/] 王 伟,张西洲,张 戎,等.不同海拔高度战士部分体测量指标的观察/[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1998,16(1):41-42.
/[5/] 王 伟,张西洲,吴桂龙,等.高原汽车兵皮褶厚度与体脂量调查/[J/].高原医学杂志,1998,8(3):20-22.
/[6/] 王 伟,陈占诗,张西洲,等.海拔4 300 m 世居藏族与移居汉族部分体测量指标的对比观察/[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00,21(3):173-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