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肺心病死亡时间与生物钟的关系探讨――附52例分析
【关键词】 ,慢性肺心病
慢性肺心病是南充地区的常见病,多发病,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疾病,死亡率高,现将我院1991年1月~1993年12月在内科住院肺心病患者死亡52例,对其病因及与生物钟(Biological clock)的关系,作一回顾性分析。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情况 本组52例患者中,男40例,女12例;其中干部13例,工人33例,农民1例,其他(包括无职业者)5例;最小年龄40岁,最大年龄85岁。其中40~49岁2例,50~59岁5例,60岁以上45例。性别与职业无明显差异,患者以老年人多见,占86.5%
本组52例慢支炎、肺气肿、肺心病的诊断标准均符合第三次全国肺心病会议制订诊断标准。
1.2 死亡病因 本组5例慢性肺心病患者死于肺脑16例,占30.76%,呼衰27例,占51.9%,消化道出血4例,肺心病合并风心病1例,肺心病合并冠心病2例,肺心病合并肝癌1例,肺心病合并胃癌1例。
1.3 死亡时间分布 以日统计:0~6时死亡10例(占19.2%),7~12时死亡17例(占32.7%),13~18时死亡13例(占25%),19~23时死亡12例(占23%)。
以年统计:10月、11月、12月至次年1月、2月计,其中34例,占65.38%,占其余7个月的总和还多,经统计学处理,P<0.05,相差显著。
2 讨论
2.1 死亡原因分析 本组资料死于肺脑16例,占30.76%;死于呼吸衰竭、循环衰竭27例,占51.92%,与国内资料大致相同。全国7500多例肺心病患者临床分析中,主要死因为肺性脑病(33.65%)和呼吸衰竭(31.27%),其他依次为心力衰竭(10.52%),周围循环衰竭,消化道出血,DIC等 [1]。
2.2 肺心病死亡与生物钟的关系 生物钟学说认为:动植物的生理机能和生活习性受着某种内在时计的控制,这种神秘的时计称为“生物钟”[2]。
本组资料分析表明,肺心病患者死亡时间以夜间和下午时为多,一年中以10月至次年2月发病和死亡数多,说明有一定的时间节律。其原因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激素分泌的时间变化:正常情况下,ACTH的分泌水平具有的昼夜周期变化,一般每天清晨醒来以前ACTH的分泌达到最高点,以后逐渐下降,到午夜前后,ACTH的分泌活动降至最低水平,肾上腺皮质分泌的糖皮质激素随ACTH分泌的昼夜周期也表现相应的昼夜周期变化。
肺是一个分泌激素的器官,是激素代谢的一个场所,是激素作用的一个靶器官[3]。 肺心病患者死亡时间与体内激素分泌低水平相关。
本组52例死亡发生在0~6时10例,19~23时12例,13~18时13例,共计35例,占67.3%,夜间和下午人体内激素分泌降至最低点,与此相符。
按照中医“内经”的阴阳学说及当代“生物钟的理论”和Lowill氏意见,人体内环腺苷酸和环鸟苷酸日夜比值变化与阴阳学说相一致,晚间阴气盛则环鸟苷酸增高,而环腺苷酸降低,白天则相反。环腺苷酸属阳,环鸟苷酸属阴。子午之时,两者比值交替变化,阴阳交易,正气与邪气相争剧烈,两者太过或不及病情可加剧,易于死亡[4]。 因此,机体的内分泌系统激素分泌随阴阳的改变而变化。
(2)气温变化:南充地区地处四川省东北部,每年10月至次年3月气温逐渐降低,是一年中最冷的季节,人体处于拘束状态,易致生物节律紊乱,致使慢支炎、肺气肿、肺心病患者发病率及死亡率增高。
依当代生物钟理论,从“年钟”角度分析,本组52例中,11月至次年3月死亡44例,占84.6%,符合生物钟理论。
3 防治措施
(1)冬季注意防寒保暖,加强病因;(2)在死亡的高峰时间―下午和夜间对危重病人加强监护措施,减少死亡率;(3)按照祖国医学观点,宜冬病夏治,慢支炎、肺气肿、肺心病患者冬季发病率高,宜每年夏季采用补肾养阴之中药治疗,以提高机体免疫力,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
1 戴自英.实用内(下册),第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1196.
2 A.波尔兹等(王树孰等译).生物钟.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16.
3 饶纬华(译),崔祥(校).肺和内分泌的关系.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1975,11:504-505.
4 朱良春.老中医经验.章次公医案(选). 江苏医药,1978,4(2):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