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观察与护理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39例,其中男23例,女16例;年龄11~73岁(平均44.1岁);病程4d~0.5年(平均21.5d);合并肺结核21例,胸膜和肾结核各1例。临床表现:急性起病15例,亚急性起病18例,慢性起病6例;头痛36例,呕吐6例,发热34例,抽搐7例;脑膜刺激征阳性34例;意识障碍3例;精神障碍1例;尿潴留2例;肢体瘫痪4例;病理征阳性23例。实验室检查:所有病例均做腰穿检查,脑脊液白细胞数(20~418)×106/L 38例,淋巴细胞>60% 36例;蛋白升高37例,糖降低21例,氯化物降低29例,抗酸杆菌涂片阳性3例。胸片检查,发现肺部活动性结核灶21例,胸膜结核和肾结核各1例。头颅CT示脑实质病变7例(其中2例为粟粒性结核),脑积水4例,脑膜强化5例,脑梗死2例。
1.2 治疗方法
卧床休息,加强营养,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呕吐者注意胃肠道营养治疗,昏迷者给予鼻饲,加强护理,防止二重感染和褥疮发生。异烟肼、链霉素、利福平、吡嗪酰胺四联抗痨加用激素治疗,有颅高压者加用甘露醇,辅以支持、对症处理。
2 结果
治疗后,37例症状基本消失,脑脊液化验恢复正常,治疗期间无脑疝形成,无死亡病例。2例患者在抗结核治疗过程中出现了一过性的血清转氨酶轻度升高,无严重肝肾功能损害;1例在治疗中出现黑便,经减少激素用量,加用H2受体阻滞剂后症状消失;头痛后遗症2例。
3 护理措施
3.1 一般护理
结核性脑膜炎是一种慢性消耗性疾病,长期大量应用激素,可引起糖、蛋白质、脂肪代谢紊乱,发生脂肪堆积,皮肤皱折处易潮湿、破损, 加之昏迷大小便失禁, 因此需特别注意皮肤清洁干燥[2],保持床单清洁干燥,2h翻身1次,预防褥疮发生。因抗生素、激素的应用易发生口腔霉菌双重感染,应鼓励患者勤漱口,对有意识障碍者每日用盐水棉签擦洗口腔,早晚各1次,并予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饮食,呕吐者注意胃肠道营养治疗,昏迷患者留置胃管鼻饲。
3.2 加强护理
(1)意识的观察:患者意识状态及变化同结核性脑膜炎的轻重密切相关,在护理中可利用问答、呼吸及压眶反射、瞳孔角膜、吞咽咳嗽等反应来判断患者的意识程度。(2)观察瞳孔变化:瞳孔是否等大等圆,对光反应是否灵敏,如发现患者出现瞳孔不等大、肢体瘫痪、抽搐等,应立即报告医师,及时抢救。(3)生命体征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变化也能反映结核性脑膜炎的病情变化,如出现血压升高、脉搏缓慢、呼吸深快,提示有颅压升高,为脑疝早期表现,应报告医师, 采取措施。
3.3 颅内高压的护理
密切观察患者头痛的剧烈程度、呕吐性质、有无抽搐及抽搐的次数、部位、间隔时间等,以了解颅凹内压的变化。脱水剂是颅内高压的重要手段,有高渗性脱水剂和利尿剂,常用20%甘露醇125~250ml,25~35min内滴完,此外保持病房安静、抬高患者头部、避免使颅内压升高的动作(如保持大便通畅)、控制输液速度(以30~40滴/min为宜)、吸氧改善脑供氧等均是颅内高压护理的重要内容。
3.4 加强药物治疗的护理
应用抗结核药物要遵循合理、全程、足量的用药原则,全程督导下药物治疗不少于3个月,巩固治疗6~9个月。加强对药物毒副反应的观察。注意观察抗痨药物治疗中出现的不良反应,抗结核药物对肝、肾功能及周围神经有损害,对出现黄疸、耳鸣、视力下降等不良反应时应立即告之医师,及时作出处理。结核性脑膜炎患者长期应用激素,要注意用药量准确,严格按医嘱用药,了解有无腹痛、黑便现象,同时按医嘱给予胃黏膜保护剂。护理工作中必须严格按医嘱定时定量应用脱水剂,同时注意应用后颅凹内压的变化情况,在输入脱水剂时防止药液外漏。
3.5 心理护理
本组有16例患者不同程度的存在着紧张、焦虑不安甚至恐惧心理,对疾病的转归、预后过分担忧。对此类患者,除了向其讲解、介绍结核病的基本知识外,应根据不同个性的患者进行相应的心理护理[3],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6 出院指导
出院前责任护士详细告知患者出院带药的服用方法、注意事项,以及功能锻炼的方法,嘱患者注意劳逸结合,保持开朗的心情,注意饮食营养,提高机体免疫力。嘱患者出院时必须按时按量服用抗结核药物,并定期到复查脑脊液、血常规、肝功能,并注意休息,加强营养,避免劳累、受凉,以免加重病情。
【】
1 汪明明,崔速南,译.美国最新临床问答-感染性疾病.北京:海洋出版社/科文(香港)出版有限公司,2000.207~218.
2 金立红,邹少木,王辉彬. 结核性脑膜炎病人的观察与护理.临床肺科杂志,2005,10(6):814.
3 谭燕.成人结核性脑膜炎病人的护理体会.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5,26(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