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伤寒副伤寒60例报告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刘鹏程 时间:2010-07-14
伤寒副伤寒是一种肠道传染病,主要通过污染水、食物以及日常生活接触引起传播,在浙江沿海一带多发[1,2]。如何有效控制和伤寒副伤寒,是一个重要课题。目前西药多采用敏感抗生素治疗,但病程较长,症状缓解较慢。作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收到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60例,均为本院2000至2005年诊治患者,其中男43例,女17例,年龄16~51岁,均以发热待查收住入院;伴咽痛、咳嗽、头痛3例(5%),伴恶心、食欲不振、头重如裹、腹胀、大便不爽或泻泄57例(95%)。查体:出现胸腹部淡红色玫瑰疹2例,脾肿大3例;相对缓脉1例。60例均经肥达氏试验和(或)血培养确诊,血培养中48例培养出甲型副伤寒菌,2例培养出乙型副伤寒菌,6例培养出伤寒沙门菌,其中4例血培养阴性。按住院先后单复数顺序,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和西医治疗组,各3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常规予以进食少渣半流饮食,加强支持疗法。西医组根据药敏试验结果予以奎喏酮类或头孢三代或联合用药治疗。中西医结合组在抗感染基础上加用中药升降散加减辨证施治,基本组方:僵蚕10g,蝉衣10g,姜黄9g,大黄6g;兼外感症状加桑叶10g、菊花6g、连翘20g、芦根15g、桔梗6g、牛蒡子15g、生地15g、白茅根30g;兼中焦湿阻、气营两燔加:厚朴10g、茯苓15g、黄连10g、半夏10g、杏仁10g、薏仁30g、炒栀子10g、芦根20g、生地10g、丹皮10g。恢复期症状缓解后,可用健脾养阴药善后治疗。

  2  结果

    两组患者均治愈,治愈率均为100%。两组退热天数、住院天数比较见表1。表1  两组患者退热天数、住院天数(略)

  3  讨论

    伤寒病是一种急性胃肠道传染病,病程长,病情复杂,属于祖国医学“湿温”范畴[3],常因外界湿热偏盛,加上饮食不节,恣食生冷肥厚之品,损伤脾胃,湿热之邪乘虚侵入所致。临床上以高热、肢倦、恶心、食欲不振、头重如裹、腹胀、大便不爽或泻泄、苔腻、脉濡为主要见证。该病临床症状已越来越不典型, 早期常被患者当作感冒而忽略,所以临床上少见卫分症状的患者,大部分是病情加重,外邪化热入里,损伤气分,才来就诊,随着抗生素的早期应用,及时,少有伤及营分、血分的。但单纯用抗生素治疗,疗程较长,症状缓解较慢。作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本病疗效较为理想。

    本病因湿邪粘滞,不易速去,在气分、营分阶段,采用升降气机、清热化湿之法尤为重要。升降散出自清·杨栗山《伤寒温疫条辨》一书[4]。作者认为,该方药物组成虽仅四味,但用药精当、结构严谨、制方精妙。方中以僵蚕祛风化痰,蝉衣疏风清热,二味皆升浮之品,纯走气分,用此旨在升发三焦清阳之气;姜黄行气活血,生大黄泄火凉血,逐瘀通便,二味相合苦寒降泄,既走气分,又行血分,用此旨在降泄亢盛之阳,四味同用,以僵蚕、蝉衣升阳中之清阳,用姜黄、大黄降阴中之浊阴,一升一降,内外通和而杂气之流毒顿消,再配合一些清热化湿之品,则湿热得以清化,气机得以恢复而病获痊愈。伤寒、副伤寒可按温病卫分营血辨证方法施治,中西医结合疗效更佳。                                                                 

【】
    1 董培江,金益辉. 浙南地区甲型副伤寒的耐药变迁和临床分析. 医学杂志,2006,13(21):121~122.

  2 闫梅英,梁未丽. 1995~2004年全国伤寒副伤寒的流行分析. 疾病监测,2005,20(8):401~403.

  3 谭旭宏. 中西医结合治疗伤寒、副伤寒30例. 河北中医,2001,23(3):220~221.

  4 韦大文. 杨粟山《伤寒温疫条辨》与升降散. 河南中医,1997,17(3):139~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