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型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27例报道
【关键词】 桡骨
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尤其是累及关节面的骨折仍是上的一个难题。作者2002年6月至2006年6月对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闭合复位不佳者,采取切开复位T形钢板内固定27例,取得满意的疗效,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27例中男16例,女11例;年龄23~67岁,平均46岁;部位:右侧15例、左侧12例,骨折线均累及关节面;Colles骨折8例、Smith骨折5例、Barton骨折14例。Frykman分型[1]:Ⅲ型8例、Ⅳ型5例、Ⅷ型7例、Ⅵ型3例、Ⅶ型4例;致伤原因;摔伤12例、高处坠落伤6例、车祸伤4例、砸伤5例;闭合性骨折25例、开放性骨折2例;均为闭合整复X线复查对位差再选择手术治疗。外伤至接受手术治疗时间3~11d,平均6d。
1.2 手术方法 患者均采用手术切开复位国产T型或斜T型钢板内固定治疗,根据骨折类型选取切口。大多选前臂远端桡骨掌侧或背侧入路;严重粉碎性骨折从桡骨外侧入路同时显露桡骨掌、背侧,或者选掌侧加桡背侧辅助切口。在腕背桡侧端向近端略斜向尺侧切口,在拇短伸肌与拇长伸肌间隙进入,切开拇长伸肌的筋膜管可完全暴露桡骨远端关节面,保护尺侧支配拇长伸肌的神经,直视下整复桡骨远端。复位要求:手术中不做广泛剥离,累及关节面的骨折应达到解剖复位,恢复桡骨关节面掌偏、尺偏角,桡骨短缩应<5mm。固定方法:小“T”型钢板和“T”型钢板加克氏针两种固定方法。后者多用于累及关节面的粉碎性骨折,克氏针固定骨折碎块。恢复解剖关系后,根据不同类型,钢板放置掌侧或背侧;选择T型或斜T型钢板并给予适当的预弯,使钢板与桡骨远端吻合,对桡骨远端加压及固定,选择远端螺钉固定点,然后钻孔及安装远端螺钉内固定,最后安装桡骨近端螺钉,放置引流片,关闭切口。术后固定:均行石膏托外固定,2周后拆线,骨折粉碎严重者改石膏管型再固定2~4周。固定位置:严重移位不稳定Colles骨折,术后固定在掌屈尺偏位,2周后改为中立位。较稳定Colles骨折、Smith和Barton骨折固定中立位或轻度背伸位(<10°),一般4~6周拆除石膏外固定后。术后即开始手指屈伸活动,拆除石膏后逐渐加大腕关节功能锻炼,0.5年后取出内固定。
2 结果
本组随访3~24个月,平均16个月;住院2~4周。定期复查摄腕关节正侧片,全部骨折均骨性愈合,累及关节面的骨折大多解剖复位,桡骨关节面掌偏尺偏角恢复;功能评定标准[2]:优12例、良10例、中4例、差1例,优良率81%;手术后测量:掌倾角平均13.1°(2°~19°),尺倾角平均23°(18°~26°),桡骨短缩均矫正,1例患者术后出现正中神经卡压综合症,钢板取出后症状缓解。
3 讨论
T型钢板内固定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具有以下优点:(1)手术操作简单、安全、固定牢固、不同类型骨折采取不同手术入路;(2)避免反复整复对软组织的损伤;(3)对累及关节面骨折能够解剖复位,获得关节面解剖复位,牢固内固定降低了患者骨折畸形愈合、创伤性关节炎及腕关节活动障碍的发生;(4)骨折断端尽量不做广泛剥离,血运破坏少,有利于骨折愈合;(5)对于粉碎性骨折伴骨缺损者,手术过程中同时选择植骨,预防骨不连发生;(6)患者术后一般外固定4~6周,一旦拆除外固定即行适当主动及被动功能锻炼。患者术后功能恢复快。本法对年轻的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患者,特别是骨折累及关节面者,功能恢复要求高,单纯手法整复,小夹板、石膏管型外固定难以维持复位,因此主张手术治疗为好;对于一些闭合复位失败或复查发现再移位的中老年患者,也应积极选择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对于严重粉碎性骨折的老年患者手术时机为伤后1~2周为宜,因此时骨痂尚未形成,手术复位较容易;植骨与否,目前仍有不同观点,对于一些关节面不平整,复位后骨组织缺损较多的患者植骨是必要的,植骨即有利于关节面恢复平整又有利于骨折早日愈合;术后外固定时间视骨折及植骨情况而定,粉碎性骨折及植骨者外固定6周,其他类型骨折外固定4周,拆除外固定后行适当主动及被动功能锻炼。
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在临床治疗上相当棘手。Trumble等报告桡腕关节内骨折片移位1mm就会导致关节的疼痛、僵硬[3]。因此,治疗上应力求恢复原有的解剖关系,尤其是以恢复关节面的平整为主要目的。作者认为切开整复达到正常的解剖关系及关节面的平整,T型或斜T型钢板固定能够有效地维持骨折部位解剖关系直至骨折愈合。对于侧方骨折片,尤其是尺侧方的桡骨碎片,不可切除,应该用克氏针或螺钉固定,对于缺损大的骨折使用人工骨或取髂骨植入,T型钢板比较薄、经预弯后能很密切与骨折端吻合,不至于影响手指肌腱的活动。
【】
1 顾玉东,王澍寰,侍德. 手外科手术学. 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259~260.
2 潘达德,顾玉东,侍德,等.中华医学会手外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中华手外科杂志,2000,16:130~135.
3 Trumble TE,Schmitt SR,Vedder NB,et al.Factors affecting functional outcome of displaced infra articular distal radius fractures J Hand Surg (Am),1994,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