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螺旋CT对于肾上腺偶发瘤诊断的应用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沈起钧 陈文辉 时间:2010-07-14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 肾上腺偶发瘤

  肾上腺偶发瘤是指临床上无明显肾上腺疾病的症状和体征,偶然发现的肾上腺占位性病变,大多为无功能良性肿瘤,也可有恶性或潜在内分泌功能肿瘤[1]。多层螺旋CT(MSCT)对于发现及判断肿瘤性质、大小、受累范围及比邻关系有重要作用。现对本院2004年11月至2006年11月肾上腺偶发瘤3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着重探讨其MSCT表现。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32例,其中男15例,女17例,年龄30~79岁(平均59.4岁);19例健康体检及检查其他疾病中发现,13例仅有腰酸、腹痛、低热及季肋部疼痛等一般症状,查体时腹部及季肋部压痛;实验室检查其中2例尿VMA(3-甲氧-4羟苦杏仁酸)升高。手术病理诊断腺瘤6例,转移瘤9例,髓样瘤9例,肾上腺囊肿2例,节细胞神经瘤2例,腺癌2例,脂肪瘤、嗜铬细胞瘤各1例。

  1.2  检查方法  使用GE 16 Lightspeed机,矩阵512×512,120KV,240mA,层厚、层距3.75mm。均平扫加增强,对比剂Omnipaque 300mgI/ml或UItravist 300mgI/ml,剂量60~80ml,速率3ml/s,平衡期延迟65s。部分行矢状位及冠状位重建。

  1.3  结果
   
  本组检出率100%,定性准确率90.6%。                                                            
                                       
  2  讨论             
              
  MSCT由于空间分辨率和密度分辨率高,能清楚显示病变内的脂肪、钙化及肾上腺病变毗邻关系,可以作出定性诊断。

  2.1  腺瘤  分为醛固酮增多症、皮质醇增多症及无功能腺瘤。皮质醇腺瘤体积较大,因肾上腺皮质内束状带所占的范围大于球状带,CT值略高;醛固酮瘤相对较小,其内富含脂质成份,CT值相对较低;无功能腺瘤无明显特征性表现。本组3例醛固酮瘤、2例皮质醇腺瘤、1例无功能腺瘤,直径1.5~2.5cm,类圆形肿块,密度均匀,边界光整,增强后有轻度强化(图1)。国外的研究显示延迟增强腺瘤的CT值明显低于非腺瘤,加之延时15min后腺瘤的廓清率较非腺瘤早且迅速,以绝对开始廓清率60%和相对开始廓清率40%为阈值诊断腺瘤的敏感度和特异度最高[2]。本资料也表明动态增强对腺瘤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2.2  转移瘤  肾上腺转移癌是肾上腺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原发癌依次为肺癌、乳腺癌、胃癌及胰腺癌,肝癌可直接侵犯肾上腺。本组9例转移癌,肺癌转移5例,肝癌转移4例。肾上腺转移癌多为无功能性,故大部分无相应症状,因其他原因做腹部CT时偶然发现。在已有原发癌的基础上发现双侧肾上腺占位,应首先考虑肾上腺转移癌。病灶一般呈圆形、椭圆形均匀软组织密度影,增强后呈中等强化或环形强化。病灶较大可出现坏死、囊变、出血。本组形态规则6例,形态不规则3例,平扫密度均匀4例,增强后中度强化。5例平扫密度不均,增强后强化不均或环状强化,4例累及周围淋巴结及肾脏。本病需与非功能性腺瘤鉴别,肾上腺转移瘤发生于髓质,故早期就浸润整个肾上腺,而非功能性腺瘤半数存在正常的肾上腺组织,这是两者鉴别的可靠征象[3]。

  2.3  髓样脂肪瘤  50~59岁多见,男女大致相同。大多单侧,少数双侧,为大小不一肿块,呈圆形,平扫呈混杂密度,脂肪区域CT值-45~-113Hu,含骨髓组织区CT值13~36Hu,增强后软组织部分有强化,而脂肪几乎无强化改变。本组9例表现为单侧、直径3~7cm、平扫密度不均肿块,脂肪区域CT值-96~-14Hu,其内见部分软组织影,增强后中等强化(图2)。少数不典型病例需与Conn腺瘤相鉴别,后者瘤体常较小且合并有内分泌的异常,结合临床可予鉴别。

  图1  腺瘤 左侧肾上腺直径1cm圆形肿块,平扫CT值约5Hu,增强后轻度强化,CT值约28Hu,(略)

  图2  髓样脂肪瘤 右侧肾上腺大小约3cm密度不均肿块,边界清,脂肪区域CT值在-30Hu,其内见部分软组织影,增强后软组织中等强化(略)

  2.4  肾上腺囊肿  少见,发生率约0.18%[4],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男女比例3:1,多为单侧性,一般呈圆形或椭圆形、具有一定张力的均匀低密度影,边界清晰。本组2例均为右侧,呈圆形囊性肿块,边界清楚,CT值13~30Hu,增强后未见强化(图3)。当肾上腺较大时应和邻近的囊性病变(肝、肾、胰腺)鉴别,可冠状位、矢状位重建观察。

  2.5  节细胞神经瘤  约20%~50%瘤内有钙化[5]。本组2例均为右侧,呈4.2~6cm大小的类圆形肿块,界清,平扫呈略低密度,局部有点状钙化,其中1例伴有粗大钙化影,增强后轻度强化(图4)。

  图3  囊肿 右侧肾上腺直径约2cm圆形囊性肿块,边界清楚,CT值在20Hu左右,增强后未见强化。(略)

  图4  节细胞神经瘤 右侧肾上腺呈4.2cm×3cm大小的类圆形肿块,边界尚清,平扫呈略低密度,伴有粗大钙化及周围细点状钙化影,增强后肿块未见明显增强。(略)

  2.6  皮质腺癌  为肾上腺原发恶性肿瘤,相对罕见,一般体积较大,约7~20cm,有包膜,边缘不规则,平扫呈中等密度,中央多数密度减低,增强后周边可强化,坏死及钙化多见。

  本组2例均为右侧,约10cm×8.5cm,平扫密度不均,局部见条状钙化影,增强后肿块明显不均匀强化。

  2.7  脂肪瘤  较罕见,CT表现为均匀一致的脂肪密度。本例表现为圆形均匀一致的脂肪密度肿块,边界清楚,直径2.2cm,增强后未见强化(图5)。脂肪瘤应与髓样脂肪瘤相鉴别,后者可见软组织密度的骨髓成份,增强后肿块软组织强化。

  图5  脂肪瘤(横断位、冠、矢状位重建)右侧肾上腺圆形均匀一致的脂肪密度肿块,CT值约-73Hu左右,边界清楚,直径约2.2cm,增强后未见强化。矢状位及冠状位重建见右侧肾上腺区域见脂肪密度肿块。(略)

  2.8  嗜铬细胞瘤  男性略多于女性,以20~40岁多见,CT平扫呈边界清晰的软组织肿块影,少数不规则,一般较大,直径3~5cm,较大肿瘤由于出血、坏死、囊变导致密度不均,增强后明显强化,呈多房性改变,边缘增强更明显。本例腹部CT时偶然发现,平扫呈条状混杂密度肿块,形态欠规则,增强后不均匀明显强化,局部呈多房性改变,边缘增强明显。

【】
    1 Caoilio EM, Korobkin M, Francis IR,et al. Adrenal masses:characterization with combined unenhanced and delayed enhanced CT. Radioligy,2002,222:692.

  2 Korobkin M,Brodeur FJ,Yutzv GG,et al.Diferentimion of adrenal adenomas from nonadenomas using CT attenuation values. ARJ,1996,166:531.

  3 王东,熊明辉,喻敏,等. 肾上腺腺瘤与转移瘤的CT 鉴别诊断. 中华放射学杂志,1998,22:402.

  4 孔垂泽,王鸿启,刘同才,等. 高密度肾上腺囊肿13 例报告.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1997,18:51~53 .

  5 吕强,吴宏飞,华立新,等. 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8例的诊断和.南京医科大学学报,2001,21(2):146~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