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干预对手外伤病人的心理调节作用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0-07-14

               作者:谢根生 方利军 李培春 陆爱军 

【关键词】  骨折

  手掌指骨折,对原先健全的务工者来说,犹如突如其来的打击,而手术更是一种应激源,常会导致病人的焦虑、抑郁等心理和生理反应。本院对手外伤病人在围术期辅以心理,取得了较好效果。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取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住院的手外伤218例(均为注塑机压、扎致伤),随机分为两组,干预组109例,男67例,女42例,年龄(24.5±6.7)岁,清创截指33例,克氏针内固定术76例;对照组109例,男60例,女49例,年龄(23.4±7.2)岁,清创截指32例,克氏针内固定术77例。两组基本情况差异无显著性。

  1.2  心理干预方法 

  (1)个体心理疏导:术前、术中对病人进行医学、心理卫生学知识辅导,使其以积极态度应对;术后每周2次进行集体心理干预(讲授手的功能、伤害及代偿功能),针对病人个性、手外伤程度,采取心理支持,关心同情病人。(2)松驰训练与自我催眠法:术前及术后第1、3天进行辅导训练,然后各自进行练习和体会,每次30~45min,有疑问及时与医护人员讨论。

  1.3  测量指标和测量方法 

  (1)心理测查方法:术前及术后第1、4、7天,由心理科医师带领进行,病人根据自己当时的体验、感受,直接在量表填写,不会填写的由家属或测量者根据病人描述代填。量表: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 抑郁自评量表(SDS),艾森克人格量表(EPQ),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2)生理指标:心率、血压。

  1.4  统计学处理 

  行t检验或卡方检验,以(x±s)表示。

  2  结果

  2.1  两组状态焦虑、抑郁量表评分比较 

  见表1。状态焦虑、抑郁水平在术后第1、4、7天,干预组明显下降,对照组先升高或基本保持不变,而后再下降。两组特质焦虑差异无显著性。表1  两组病人状态焦虑、抑郁量表评分比较(略s)

  2.2  两组心率、血压比较 

  见表2。表2  两组病人心率、血压比较(略)                                 
  两组病人心率、收缩压术后第1、4天差异均有显著性,4个时点变化,两组相似,即术后第1天升高,第4、7天逐渐下降,第7天下降到最低点,对照组变化幅度稍大。两组各时点舒张压差异均无显著性。

  2.3  两组手部疼痛及对手术满意度比较 

  各时点两组自觉手部疼痛不适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但自我评分方法测得的疼痛程度,对照组术中、术后疼痛(18±3)分,明显高于干预组的(13±3)分,差异有非常显著性(t=4.503,p<0.01)。对手术的满意度,干预组(83±6)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4)分,差异有非常显著性(t=2.66,P<0.01)。

  3  讨论
 
  手术,尤其是意外伤害所致的手术是一种严重的心理应激,焦虑、恐惧、抑郁是手术病人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1]。心理的疑虑、恐惧和生理的创伤会直接影响病人的生理活动,交感神经的兴奋性增高,因此,评价某心理方法对手术病人的心理治疗效果可通过病人的心理反应(如焦虑、抑郁等)、生理反应(如心率、血压等)的减轻来衡量[2]。本研究结果,两组病人心率、收缩压在术后第1、4天差异有显著性,4个时点,对照组变化幅度较大,与一致[2]。
       
  本研究通过对注塑机致手外伤病人及家属采用适当的心理指导包括给他们介绍有关手与疾病以及相关手术特点的知识,同时指导病人进行特殊的行为训练,即驰(放松)训练和自我催眠,给病人以情感上的支持与鼓励,在一定程度上调节了病人的焦虑、抑郁情绪,帮助病人增强心理应对能力,达到心理行为上的相对适应,促进了心理生理的尽早康复。通过心理干预,干预组在状态焦虑、抑郁水平动态观察比对照组下降明显,而在心率、收缩压又较对照组相对稳定,干预组病人对心理治疗的满意度也提高,依从性好。由此可见,予手外伤病人以综合的心理干预,对手术应激引起的心理反应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支持性心理治疗运用于外科,特别是意外伤害需要手术治疗的病人,是其治疗的良好基础[3,4];松弛训练和自我催眠疗法对手术刺激的行为应对策略,是围术期心理干预的有效措施,既能减轻应激反应,又能对控制日常生活压力有帮助。

【文献】
    1 李心天编. 医学心.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2.

  2 Stewart WA, Barr CT, Helena CK, et al. Relaxation training. ArchGen Psychiatry,1980,37:859.

  3 钟友彬编. 心理与疾病.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3.1.

  4 Andrevs G .The essential psychotherapies.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 1993,162:447~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