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例Barrett食管临床病理分析
【关键词】 Barrett食管
Barrett食管(BE)指食管下段正常鳞状上皮被柱状上皮取代的一种改变。是由于长期慢性胃食管反流病而引起的严重并发症,由于与食管腺癌的关系密切而引起高度关注。作者回顾本院2004年1月至2007年2月经内镜及病理组织学诊断的BE患者45例,就其内镜特征、临床表现及病理特点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5例BE患者中,男28例,女17例;年龄18~70岁,平均46.5岁。
1.2 方法 使用FUJINON EG-410胃镜,在疑为BE上皮部位取材活检,组织经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
2 结果
2.1 BE患者临床症状 主要临床表现为反酸、胸骨后烧灼感、胸骨后疼痛及吞咽不适等症状,症状多有重叠,其中反酸13例(29%),胸骨后烧灼感14例(31%),胸骨后疼痛13例(29%),吞咽不适8例(18%),无症状8例(18%)。
2.2 内镜检查结果 见远端食管粉红带灰白的鳞状上皮粘膜,出现橘红色的胃粘膜柱状上皮征象,分为环形、岛形和舌形。其中环形13例(29%),岛形20例(44%),舌形12例(27%);伴有不同程度的食管下段或中段粘膜充血水肿、糜烂和溃疡。长节段BE(LSBE)8例(18%),短节段BE(SSBE)37例(82%)。
2.3 病理检查结果 胃底或胃体型上皮21例(47%),交界型上皮9例(20%),肠化型上皮15例(33%)。
3 讨论
目前研究表明,BE为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肠上皮化生(IM)与食管腺癌发生密切相关[1]。因此,BE的早期诊断和对降低食管腺癌的发病率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内镜检查及活检病理检测是目前最重要而可靠的方法。BE分为LSBE和SSBE,LSBE是指橘红色病变长度≥3cm,SSBE是指病变长度<3cm。据研究,LSBE上皮演变为异型增生的发生率为19%~24%,SSBE为8%~12%。但是,SSBE的发病率明显高于LSBE。因此,SSBE中发生癌变的可能性就相当高[2]。另外,内镜诊断的BE和病理诊断的符合率约50%。为了使病理诊断不漏诊,病理检查要求多取组织块,在Barrett粘膜内上下每隔2cm、4个象限各取1块组织,甚至每隔1cm活检,以获取更多组织,保证诊断的准确率。但内镜医生知道此部位血供非常丰富,活检后影响视野,准确的、多块活检有一定的难度[3]。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只有内镜医生和病理医生充分理解和掌握诊断标准,并能密切配合,才能作出合理、准确的诊断,才能提高BE和食管腺癌的早期诊断率。
本组BE中经病理检查证实有肠化15例,占33%。美国胃肠病学会认为BE诊断前提是有特异性肠化生存在,该定义在实际执行时有一定难度,因肠化的检出率与活检标本数量有关,过分强调肠化可能会使部分BE漏诊,从而使这部分高危患者未能进入随访。而日本食管疾患研究会则认为只要内镜下认为是BE处所取得的组织为柱状上皮即可诊断,不一定必须有肠化,即肠化不是诊断BE的必需条件[4,5],活检组织也并非100%能取到肠化处。BE是内镜诊断还是更应该强调病理诊断,尚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Barrett食管经治疗部分可逆转,部分可长期存在并转化为食管腺癌,故应对Barrett食管患者每半年进行随访复查1次。对症状顽固,病变处有增生样改变,病理检查出现不典型增生,即上皮内瘤变,后者又分为低级别和高级别,当出现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时应视为危险信号而缩短随访时间。
【】
1 Solaymani-Dodaran M, Logan RF, West J, et al. Risk of oesophageal cancer in Barrett's oesophagus and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Gut, 2004, 53: 1070~1074.
2 Spechler SJ. Sereening and surveillance for complications related to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Am J Med, 2001, 111(Suppl8A): 130~136.
3 徐肇敏. Barrett食管诊治中的问题.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5,22(4):221~222.
4 于中麟. Barrett食管内镜诊断进展.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4,21(7):429~431.
5 Goldblum JR. Barrett's esophagus and Barrett's related dysplasia. Mod Pathol, 2003, 16: 316~3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