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吸细胞学检查在淋巴结结核诊断中的价值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孙冶 胡兰娟 吴大 时间:2010-07-14

【关键词】  细胞学 淋巴结结核 价值

  淋巴结结核是由结核分支杆菌感染引起的特异性淋巴结炎,与一般淋巴结炎的方法截然不同,所以对淋巴结结核的正确诊断非常重要。本室近4年来用细针吸取细胞学检查(FNAC)诊断淋巴结结核64例,现就针吸细胞学检查在淋巴结结核诊断中的价值作一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3年5月至2007年5月,本室细胞学诊断为淋巴结结核64例,其中男27例,女37例,年龄3~88岁(10以下2例,11~20岁9例,21~40岁30例,41岁~60岁15例,61岁以上8例);颈部43例(67.19%),腋下8例(12.50%),颌下5例(7.81%),锁骨上4例(6.25%),其他部位4例(6.25%)。

  1.2  方法  常规消毒穿刺部位,用左手拇指和食指固定肿大淋巴结,右手持一次性5ml或10ml注射器(7号针头)抽吸取材。吸取物涂片后干燥,用瑞氏染液染色后阅片。针吸抽到的脓液同时送作细菌培养和找结核杆菌。

  2  结果
   
  64例中,干酪坏死型结核29例(男14例,女15例),增殖型结核19例(男8例,女11例),干酪坏死伴增殖型结核16例(男5例,女11例)。其中29例有病理组织学对照,符合率100%,38例送检找抗酸杆菌,阳性17例(44.7%)。

  3  讨论
   
  FNAC对诊断淋巴结结核具有简便、快速、安全、、准确性高的特点,被认为是目前对淋巴结结核诊断的首选活检方法[1~4]。
   
  淋巴结结核在全身淋巴结均可发生,以颈部淋巴结发生的比例最高;各个年龄段和男女间均可发生,以中青年为主要发病人群,女性稍高于男性(本组男女之比为1∶1.37)。FNAC相对于手术活检的病理组织学诊断方式来说,创伤小,取材容易,可多次取材,得出结果快(仅半小时就可完成制片、染片程序)。FNAC诊断结核的主要依据是涂片中找到干酪坏死物、朗罕氏巨细胞、类上皮细胞和淋巴细胞。本组病例中,干酪坏死型结核29例镜下均可见干酪坏死物(图1),其间有淋巴细胞和中性分叶核粒细胞残核碎影,其中2例可见朗罕氏巨细胞和类上皮细胞(6.90%);增殖型结核镜下可见弥漫密布的淋巴细胞,19例增殖型结核均可见朗罕氏巨细胞和类上皮细胞(图2);干酪坏死伴增殖型结核镜下均可见干酪坏死物和弥漫淋巴细胞,并可见朗罕氏巨细胞和类上皮细胞增生(图3),需注意的是结节病有时也会出现类上皮细胞和朗罕氏巨细胞[5],但结节病无干酪坏死,多发生于30~40岁年龄段,女性多见,淋巴结肿大大多呈对称性,结合病人体征(淋巴结结核常有结核症状或别处有结核灶)和病理活检可做出淋巴结结核和结节病的鉴别。


   
  图1  瑞氏染色40×10镜下可见干酷坏死物,其间有淋巴细胞和中性分叶核粒细胞残核碎影,并可见郎罕氏巨细胞;(略)

  图2  瑞氏染色40×10镜下可见弥漫密布的淋巴细胞、郎罕见巨细胞和类上皮细胞;(略)

  图3  瑞氏染色40×10镜下可见干酷坏死物和弥漫淋巴细胞,并可见郎罕氏巨细胞和类上皮细胞增生;(略)

  图4  瑞氏染色40×10镜下可见弥漫淋巴细胞,片状坏死组织,并见郎罕氏巨细胞和类上皮细胞(略)
   
  由于抗酸染色和血清结核抗体检测阳性率偏低,找抗酸杆菌只能作为诊断淋巴结结核的辅助手段,本组38例送检找抗酸杆菌,阳性率44.7%。在涂片不典型,抗酸染色亦为阴性的情况下,可以进行血清结核抗体检测和PCR结核菌基因检测[6],或进一步做病理组织学确诊。
   
  本组病例中有1例为黄疸1周伴发热,B超提示胰头增大,疑为胰头癌,作胆总管旁淋巴结FNAC检查示弥漫淋巴细胞、片状坏死组织,并见朗罕氏巨细胞和类上皮细胞(图4),诊断胆总管旁淋巴结结核(干酪坏死伴增殖型),术后病理报告亦为结核性病变。可见,对肿大淋巴结进行FNAC检查,于诊断和均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可明确淋巴结肿大本身的疾病诊断,对并存的结外病变亦可提供诊断佐证,而且对干酪坏死已化脓者,可避免因手术活检所致的长期创口不愈。
   
  作者认为,细针吸取组织学检查需注意以下几点:(1)淋巴结穿刺需由经验丰富、穿刺技术准确熟练的医师完成;(2)遇到较深部位或较危险部位淋巴结要借助B超定位穿刺;(3)穿刺、制片、阅片尽可能由同一人完成。

【】
    1 赵信喜. 颈部淋巴结针吸细胞学诊断价值. 医药导报,2006,3(35):31~32.

  2 李华良,张木根,王秀彬. 针吸细胞学方法的改进. 解放军医学杂志,2004, 29(6):521.

  3 杨维良,张新晨. 颈部淋巴结结核的早期诊断. 临床外科杂志,2003,11(1):7.

  4 贾振军. 穿刺针吸涂片细胞学的分析. 职业与健康,2005, 21(10):1633~1634.

  5 雷蕾,孙兰英. 结节病诊治一例. 西南军医,2006, 8(2):50~51.

  6 魏华贵. 38例淋巴结结核三种检测方法结果比较. 检验医学杂志,2005, 2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