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垫法”治疗胸腰椎骨折疗效分析
【关键词】 器械
目前,多种先进脊柱内固定器械已广泛应用于胸腰椎骨折的手术,但非手术疗法仍不失为一种简单有效的治疗途径,我院自2003年5月~2005年5月采用“两垫法”治疗胸腰椎骨折30例,疗效满意,现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最大66岁,最小20岁,平均43.5岁。受伤原因:坠落伤12例,车祸伤8例,压砸伤10例,均为单纯压缩性骨折伴后凸成角畸形。椎体平均压缩38.6%,Cobb角平均为23°,其中轻度神经功能障碍7例。其中T11椎体骨折3例,T12骨折10例,L1骨折13例,L2骨折4例。
1.2 适应证 (1)稳定性骨折,无或有轻度神经功能障碍,无进行性加重;(2)单纯椎体楔形压缩性骨折,椎体前缘压缩<1/2且>1/3;(3)CT示椎管狭窄<1/4,无小关节交锁,无椎弓根、椎板骨折压迫脊髓;(4)排除腹主动脉钙化。
1.3 两垫制作 取上等海绵及皮革制成长45cm,宽35cm,高10cm垫两个,外加一长25cm,宽45cm,高10cm的小垫备用。
1.4 操作过程 (1)麻醉:采用短时全麻,口罩加压给氧即可,无需插管;(2)体位:取俯卧位,剑突以上及髂前上棘以下各加一大垫,膝下放一小垫(防止皮肤压伤),使腹部悬空,类似腰椎间盘手术的俯卧位;(3)手法:助手双腋下及双踝上下持续牵引,术者双手掌交叉,右手在下于伤椎后凸畸形处逐渐加压,待牵引使脊柱明显后伸,适当增加力量加压,感到轻度弹响或骨擦感,后凸畸形消失,则复位成功,摄X片见椎体高度、脊柱序列明显恢复。
1.5 复位后处理 卧硬板床(8~10周),中药局部熏洗热敷,伤椎后垫一高10cm的腰枕维持复位,轴位翻身,3~5天后在维持复位前提下尽早开始腰背肌功能锻炼,同时按照骨折三期辨证,根据胸腰椎骨折特点,予以辨证施治。
1.6 治疗结果 本组病例均给以随访,随访时间6~18个月,根据椎体前像压缩,由治疗前的平均压缩38.6%降到治疗后的平均压缩12.8%,平均改善25.8%,Cobb角治疗前平均为23°,治疗后平均为10°,平均改善13°,7例有轻度神经功能障碍,5例全部消失,2例遗留相应神经节支配区感觉减退。有2例1年后发生迟发性后凸畸形,1例左下肢麻木,余28例脊柱外形正常,均恢复原工作。
2 讨论
脊柱骨折好发于生理弧度相互交界、活动较大的区域,其中50%以上位于T12~L2水平[1],因此胸腰椎骨折是脊柱损伤的常见病、多发病。椎体楔形压缩骨折多由高处坠落,臀部着地或弯腰工作时背部受压、车祸等原因所致。一般认为椎体前缘压缩<1/3时,棘突间无明显增宽,后方稳定结构无破坏,卧硬板床功能锻炼即可。对椎体压缩>1/3,后凸畸形显著,脊柱后方软组织张力增加,若任其长期畸形,将使关节韧带产生慢性劳损,后关节的运动方向的失常,必然导致后期脊柱不稳,疼痛畸形加重,甚则神经损害症状等并发症。传统的非手术复位方法有“双踝悬吊法”、“攀门拽伸法”、“攀索叠砖法”、“两桌法”、“姿势复位法”等[2],其中最普遍应用的是“姿势复位法”,其复位慢、痛苦大、并发症多、难于护理,老年体弱者更不易耐受,不符合早复位、早固定、早功能锻炼的骨科治疗原则。
“两垫法”的优点在于:(1)是在完全无痛的情况下完成整个操作,符合人文理念;(2)两垫为高弹性料质,中间为术床,不会像“双踝悬吊法”、“两桌法”等因用力矫枉过正而致脊髓损伤的危险;(3)肌肉、韧带松弛,复位容易,可在瞬间完成,对脊髓损伤者,比慢性复位更能早日使脊髓减压;(4)复位后只须维持复位,解除了因传统方法逐日增加垫高而造成的痛苦,使病人可早期功能锻炼,促进骨折及韧带早日修复;(5)复位后摄X线片椎体高度、脊柱顺列恢复满意,疗效可靠。综上所述,“两垫法”是非手术胸腰椎骨折的一种无痛、安全、快捷、有效的方法,值得采用和推广,但也应注意以下问题。
2.1 适应证的选择 由于非手术治疗方法无法从根本上纠正椎体后凸畸形及椎管狭窄,因此在日后负重及腰椎活动时,进一步导致脊柱不稳而致症状加重[3],故应该严格按照适应证范围选择病例,对于各类不稳定性骨折,严重骨折脱位及椎管狭窄应早期手术。同时还要注意对腹主动脉钙化症的排除,此症多见于中老年素有动脉硬化患者,腰椎X线片、CT或MRI均有明显钙化者,不难诊断。此类患者在骨折复位时可能会引起腹主动脉破裂死亡的可能,临床有死亡病例报告。
2.2 后期椎体高度的丢失 复位后必须严格卧床(8~10周),甚则戴脊柱后伸支具下床,再固定4~8周[4],以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治疗后期椎体高度的丢失是一个突出的问题,因此而导致脊柱严重后凸畸形而需手术治疗者时有发生。笔者通过临床随访和观察后认为:椎体高度的后期丢失程度与治疗前压缩程度及过早负重成正比。这是因为椎体受伤压缩后,虽经复位椎体前缘张开,表面高度恢复,但其间的骨缺损是一个慢性愈合过程,压缩越多,缺损越大。椎体骨折的愈合依赖内外骨痂的形成。伤后镜检下海绵质骨小梁周围出血,数周后微血管长入,新骨开始沿骨小梁沉积,破损骨质也被吸收,新生骨小梁形成并贯穿骨折的椎体,使骨折愈合,牢固愈合时间3~6个月,由骨外膜形成的骨痂更慢,首先仅在椎体前方骨折线处产生骨痂,然后沿椎体前方皮质上下延伸,增厚突起,4~5个月后逐渐修复平滑,但皮质骨痂能继续增厚达数年之久[1]。本组2例发生迟发性椎体高度丢失后凸畸形。究其原因1例为治疗前椎体压缩>1/2,因惧怕手术而行保守治疗:1例因下床过早(4周)引起,这一点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将迟发性椎体高度丢失降低到最低限度。
2.3 卧床期间早期的功能锻炼 是非常重要的,它的重要性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它可以促进血肿吸收,减轻局部水肿,预防肌萎缩和脊柱强直。同时在做腰背肌锻炼时也可借前纵韧带的合页作用,被动使压缩的椎体张开,维持椎体复位,对脊柱后期的稳定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
1 王亦璁.骨与关节损伤,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779,781-782.
2 张安祯.中医骨伤学.上海:上海技术出版社,1997,200-201.
3 董杨,王永刚,王哲军,等.保守治疗腰椎压缩骨折疗效分析.骨与关节损伤杂志,1999,14(3):185.
4 胥少汀,葛宝丰,徐印坎.实用骨科学,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