疝环充填式无张力修补腹股沟巨大疝31例体会
作者:吴学刚,贾红生,陈波,李向毅,赵亮
[摘要] 目的 疝环充填式无张力修补巨大腹股沟疝的体会。方法 对本院31例巨大腹股沟疝患者行疝环充填式无张力修补的方法、术中要点及术后效果等进行观察。结果 疝环充填式无张力修补腹股沟巨大疝,方法简便,效果明显,术后复发率低。结论 疝环充填式无张力修补术巨大腹股沟疝是一种简单易掌握,人体生理解剖干扰少,术后并发症少及复发率低的理想方法。[关键词] 无张力修补;腹股沟巨大疝
疝环充填式无张力修补术是一种先进的手术方式,已在欧美等国家广泛开展。我国1997年起逐步推广,现已普遍应用。我院自2002年2月~2006年5月已成功实施289例,其中31例巨大疝,现将31例疝环充填式无张力修补腹股沟巨大疝的临床资料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1例病人均为男性,年龄45~87岁,平均66岁。最大疝30 cm×30 cm×20 cm,最小10 cm×10 cm×8 cm。单侧疝25例,双侧疝6例,直疝4例,斜疝合并直疝12例,余均为单侧斜疝。其中复发疝7例,其中最多6次手术后复发。病史最长42年,最短3年。
1.2 修补材料 均采用美国Bard公司生产的锥形疝环充填物和成型网状补片,它是一种聚丙烯单丝编织的网状材料,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无排斥反应,具有一定的抗感染力。
1.3 手术方法 31例均采用持续硬膜外麻醉,其中2例因麻醉欠佳改用全麻,手术切口均采用平行于腹股沟韧带的切口,长约6 cm,因疝囊较大,辨认
容易。而一次还纳入腹较困难,故常规切开疝囊,然后钝性与锐性结合法游离精索,距疝囊颈3 cm处横断疝囊,并缝合疝囊颈部的残端,使形成一个“小疝囊”,再将网塞尖端与疝囊颈部残端用4号线固定1针,以防网塞滑脱,网塞填入疝环缺损后,伞端外板与周围组织缝合固定。网塞外再间断缝合腹横筋膜等组织2~3针,以增加锥体早期压力。然后在精索后方置入成型平片,使之平整地覆盖在腹横筋膜上。平片周围与腹内斜肌、腹横肌腱弓、腹股沟韧带、耻骨髂韧带缝合固定,最后间断缝合腹外斜肌腱膜,缝合切口。
2 结果
全部患者治愈出院。手术时间30~60 min,平均45 min。下床活动平均时间12~24 h,切口疼痛轻、可耐受,仅6例术后肌注止痛药。术后发热12例,体温37.5 ℃~38.1 ℃,未做特殊处理,48 h后恢复正常。阴囊积液1例,穿刺抽液后吸收,未发生血肿,无伤口感染。平均住院5~8天,随访6~36个月,未见复发及其他并发症。
3 讨论
以Bassini为代表的传统修补术至今已有百余年的。但仍存在疝修补术后复发率高和并发症多的问题。据报道,初发腹股沟疝的术后复发率约为10%,而复发疝可高达20%。总的并发症发生率在7%~12%之间[1]。1993年Rutkow用聚丙烯网制成圆锥形网塞及网片广泛用于临床,即疝环充填式无张力修补术,此后无张力疝修补术在临床广泛应用,并有多种术式,但疝环充填式无张力修补术仍不失为一种成熟的复发低的术式。据报道原发疝复发率为0.1%,复发疝复发率为2%[2]。锥形充填物填塞疝环,其突入腹腔内的部分有分散腹内压的作用,在防止疝复发方面起到一定作用,再用成型补片修补腹股沟后壁不仅起到修补作用,尤其是充填了较大范围缺损,也起到预防疝复发和合并疝的发生。
巨大腹股沟疝无明确的诊断标准[3],笔者暂定为疝囊>10 cm以上者为巨大疝。但根据中华外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2001年制定的分型方法,本文报告的31例巨大疝可归为Ⅲ、Ⅳ型。由于疝囊较大,内环口也较大,腹壁组织等薄弱,采用传统的方法,由疝环较大,高位关闭疝环易造成腹膜撕裂、漏斗等,为以后疝复发的原因。而采用锥形充填材料后,无需高位结扎疝囊。同时由于其组织相容性强,锥体的物理减压作用,就可以较大地杜绝疝复发。
在31例疝环充填式无张力修补术中,均采用距疝环3 cm处横断疝囊,关闭疝囊残端形成“小疝囊”,远端不做处理。疝填充端与小疝囊缝合1针固定。目的是防止疝囊滑脱,不能起到锥体减压作用。同时也防止锥体掉入腹腔内引起腹膜粘连。网塞外缝合2~3针腹横筋膜等组织,对较小的疝则不是必需的。而较大的疝环早期似有引起网塞左右摇摆的可能。我们加用网塞外组织缝合就可以防止在组织融合前的网塞移动防止较大疝的复发。平片加强后壁我们在无张力修补术中常规的缝合耻骨髂韧带(耻骨结节处)1~2年,可以预防直疝和股疝的发生,特别对巨大疝和复发疝,此点更为重要。
因此我们认为巨大腹股沟疝,复发疝采用疝环充填式无张力修补,手术方法得当,是降低术后复发的较好术式。
[]
1 马颂章,李燕青.疝环填充式无张力修补术.临床外科杂志,1998,6:230.
2 吴肇汉.无张力疝修补术―疝修补手术的新趋势.实用外科,2001,21(2):65.
3 Rutkovo IM,Robbins AW,Mesh Piup.Hernia repair:a follow-up report.Surgery,1995,117: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