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肠梗阻的临床分析
[关键词] 术后肠梗阻;治疗
肠粘连、肠梗阻是腹部外科手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而术后发生的肠粘连性梗阻也占据了整个肠梗阻的20%~60%[1]。与一般肠梗阻相比,术后肠梗阻在发生机制、诊断、治疗和病程转归方面既有共性,又有其独特之处。现分析我院普外科1995年9月~2005年9月收治的108例术后肠梗阻病例,初步总结在术后肠梗阻治疗中的经验,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分析入选统计我院普外科1995年9月~2005年9月收治的肠梗阻病例,共108例,男65例,女43例,年龄21~87岁,平均(57.35±27.16)岁,其中60岁以上病例有69例(63.89%)。
1.2 病因统计 所有病例皆有腹部或盆腔手术史,其中消化道手术史89例,妇产科手术史18例,经腹脊柱手术1例;远期手术后肠梗阻55例,我院术后住院期间梗阻53例;梗阻发生距手术后时间为2天~9年不等;肠梗阻发生并住院治疗1次病例为73例(67.59%),2次为23例(21.30%),3次及以上为12例(11.11%)。
1.3 临床诊断 根据病程中的病史纪录统计相关的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结果,见表1。
1.4 治疗方法 根据病情轻重和变化,积极采用相应的药物治疗、理疗以及最终的手术治疗。
1.4.1 内科保守治疗 包括:(1)禁食和胃肠减压治疗;(2)静脉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平衡;(3)抗感染治疗(三代头孢以上抗菌素喹诺酮类药物+抗厌氧菌);(4)激素治疗15例;(5)施他宁等生长抑素治疗23例;(6)胃管予以灌注石蜡油或食用油共77例;(7)温盐水洗胃共34例。
1.4.2 中医方面治疗 包括:(1)芒硝、金黄散等
外敷共70例;(2)针灸穴位治疗共59例;(3)胃管灌注中药制剂23例。 表1 病史统计 注:*有61例行CT检查
1.4.3 手术治疗 最终手术治疗共47例,占43.52%,其中我院术后梗阻再次手术的6例,占短期术后梗阻的11.32%。所有手术患者在我院仅接受了1次肠梗阻手术,但有2例患者共接受过2次肠梗阻手术。手术前保守治疗时间为7~18天,平均为12天。手术方式包括:单纯粘连松解术29例,粘连松解+肠切除肠吻合16例,捷径术1例,小肠内排列术1例。术中证实肠管绞窄坏死或有绞窄倾向的为17例。
2 结果
108例患者,手术治疗47例,非手术治疗61例,治愈105例,3例患者因症状没有改善要求转院治疗。47例手术病例中,31例发生术后短期内再梗阻,29例经保守治疗后好转,2例自动出院。未发生手术死亡和院内死亡。总住院时间为5~105天,平均35天。最终综合诊断术后肠梗阻分类为: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47例,绞窄性肠梗阻17例,慢性粘连性肠梗阻44例。
3 讨论
传统的肠梗阻分类包括完全性和不完全性、机械性和动力性、单纯性和绞窄性等,但事实上,更应该把术后肠梗阻看作一个动态演变的过程,在粘连发生的各个阶段采取正确的处理。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概念在近几年被广泛提及,并逐步得到关注。术后早期的炎性肠梗阻是腹部手术后早期的一种动力性的肠梗阻,系由于术中长时间的肠管暴露、广泛粘连分离或肠排列等手术操作,腹膜炎、腹腔积气、积液或坏死组织和异物刺激引起肠壁的炎症反应,包括充血、水肿、纤维蛋白和肠管粘连,导致肠麻痹、粘连和不通畅。其中“术后早期”的概念尚有争议,目前普遍统一在术后2周,也有学者将之延长至术后4周[2]。需指出的是,大约有90%的术后短期肠梗阻为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3],这种肠梗阻的病理变化往往是可逆的,且很少恶化为绞窄性肠梗阻。一般在临床上只要通过非手术方法,使胃肠道得到充分的休息,进而使用促进胃动力药物、润肠,适当地应用生长抑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并联合术后辅助中医针灸治疗、中药脐周外敷中药汤药治疗等[4~6]。早期炎性肠梗阻不应轻易采取手术治疗的原因也有很多:由于炎性期肠壁水肿扩张成脑回状、缺乏营养、质脆、广泛粘连致密,手术时易造成浆膜面的破裂,且术后愈合能力减弱,较易发生肠瘘,反而增加肠坏死和腹腔严重感染的机会[7]。而当患者的症状体征不断加重,合并严重感染,出现全身中毒症状,甚至发生休克,或者腹部立卧位平片、腹部CT等影像学检查提示炎性梗阻已经向粘连绞窄进展时。应该果断地采取手术介入[8]。在本次的手术病例中,笔者的平均术前保守时间为12天。其中的1例Miles术后病例,在保守治疗7天后,血象持续升高,且对广谱抗炎治疗无效,出现心率上升、呼吸急促、意志烦躁等明显中毒症状,遂行急诊剖腹探查,见内疝,部分小肠肠段发绀,肠道扩张积液严重。Meissner等报道粘连松解术后早期和晚期再发梗阻的几率,均较非手术治疗缓解后梗阻复发率明显降低(6%~19% vs 32%,7.1% vs 53%),且肠梗阻复发次数的增多,手术治疗较保守治疗的预后优势也随之增加[1]。因此,越来越多的资料主张,对于第2次复发性粘连性肠梗阻病人,手术治疗更为适宜。且雷松等学者的研究提出,在保留足够肠段的基础上,切除紧密粘连部分的肠段,可以有效地减少因松解分离粘连时留下的创面及其渗出、出血、坏死组织、异物等,同时腾出了腹腔的部分空间,使肠管在术后麻痹期不至于拥挤成团,减少了再发生粘连的机会[9]。由于在笔者的病例中,多次发生肠梗阻的病例不多,因此经验不足,需要进一步的积累和尝试。综上所述,正确地辨别梗阻的性质,选择最佳的治疗方式,把握梗阻后再手术的适当时机,采用适当的手术方式,是治疗术后肠梗阻,并降低死亡率、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文献]
1 杨建芬,李宁,黎介寿.术后肠梗阻的诊断及治疗(附137例报告).实用外科杂志,2005,25(12):730-731.
2 黎介寿.认识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的特性.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8,18(7):378-388.
3 李幼生,黎介寿.再论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6,26(1):38-39.
4 陈仲悦,陈德学,程颖.生长抑素在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治疗中的作用.医学临床研究,2005,22(7):901-902.
5 孙晓光,梁正,马涛,等.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诊治体会.中国医学杂志,2005,15(24):3777-3780.
6 王洪喜,刘爱华,王立华.针刺按摩治疗术后肠梗阻50例.按摩与导引,2006,22(2):26.
7 王明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54例临床诊治体会.河南外杂志,2004,10(5):20.
8 闫鹏.术后粘连性肠梗阻治疗及预防措施.医药杂志,2005,26(24):46-47.
9 雷松.肠段切除用于防止反复粘连性肠梗阻的疗效探讨.医师进修杂志,2004,27(Supply):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