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付兴才 时间:2010-07-14

【摘要】  目的 探讨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方法。方法 1997年6月~2007年12月我院共收治儿童肱骨髁上骨折58例,根据不同类型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26例手法复位、石膏托外固定。32例采用切开复位,克氏针交叉内固定。结果 全部病例获得4~20个月(平均12个月)的随访。疗效评定:优49例,良7例,差2例,优良率96.5%。无肘关节强直、骨化性肌炎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良好的复位是功能恢复的基础,Ⅰ、Ⅱ型伸直型骨折采用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Ⅲ型骨折、屈曲型骨折和手法复位失败的Ⅱ型骨折均可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早期主动活动可获得良好的预后。

【关键词】  儿童 肱骨髁上骨折 肘关节

    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常见的骨折之一,约占儿童肘部损伤的60%。若治疗不当,可致肘关节强直、骨化性肌炎、肘内外翻畸形等并发症。1997年6月~2007年12月共收治儿童髁上骨折58例,根据不同类型骨折采用不同治疗方法,取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儿共58例,男45例,女13例;年龄3.5~12岁,平均6.3岁;左侧26例,右侧32例;伸直型53例,屈曲型5例;闭合性骨折55例,开放性骨折3例;跌伤48例,坠落伤8例,事故2例。根据Gartland骨折分型:Ⅰ型6例,Ⅱ型13例,Ⅲ型39例。

    1.2  治疗方法  本组6例Ⅰ型骨折全部采用石膏托固定于屈肘旋前位,4周摄X线片复查后拆除石膏托,保护下行肘关节功能锻炼。13例Ⅱ型骨折8例手法复位成功,予以石膏托固定于>90°屈肘及前臂旋前位,5例经两次手法复位未成功,采用切开复位,克氏针交叉固定。39例Ⅲ型骨折,其中5例屈型骨折均采用切开复位克氏针交叉内固定,术后预防性使用抗生素3天,所有39例手术内固定病人均在4周后摄片显示骨痂生长而拔除内固定,在保护下行功能锻炼。

    2  结果

    本组58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4~20个月,平均12个月,全部病例均获得骨性愈合。愈合时间5~11周,平均7.5周。根据疗效评判标准[1],优49例,良7例,差2例;优良率96.5%,无肘关节强直、骨化性肌炎等严重并发症。

    3  讨论

    3.1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损伤机制  使儿童容易发生伸直型髁上骨折的3个因素分别是韧带松弛、过伸位肘关节的相互联系和髁上区域的骨性结构[2]。儿童常常伸直肘关节以减少跌倒时的作用力。由于韧带松弛,肘关节过伸就使延伸直位肘关节作用的线性应力转变为被弯曲应力。并通过尺骨鹰嘴集中作用于解剖上很薄弱的髁上部位致骨折,屈曲型骨折多由后侧方的直接撞击或屈肘位跌倒所致,其远折端的成角与伸直型骨折相反。

    3.2  伸直型骨折的  Ⅰ型骨折:骨折无移位,折线不清楚,此型骨折用石膏托固定制动3~4周,保护下行功能锻炼。Ⅱ型骨折:骨折有明显移位,但同时仍可有连续的后侧骨皮质,闭合复位应先纠正远折端的旋转和成角,然后屈肘纠正内侧成角,在肘关节屈曲90°,前臂旋前位石膏托固定制动。如局部明显肿胀或复查X线片骨折复位不佳则采用切开复位克氏针交叉内固定。Ⅲ型骨折:骨折完全移位,两骨折端无接触,此型骨折常因肌肉的牵拉使骨折远端向后上移位,可有软组织卷入骨折间,此型骨折手法复位往往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因此Ⅲ型骨折均采用切开复位克氏针交叉内固定。

    切开复位均采用肘内侧“S”形切口显露尺神经后,纵行切开三头肌及后方关节囊,直视下复位骨折,经内、外髁在肱骨干的矢状面上成角30°~40°分别钻入一根克氏针,穿透对侧骨皮质针尾折弯剪断后置于皮下,术后4~6周摄X线片复查后拔除克氏针,保护下行功能锻炼。

    3.3  屈曲型骨折的治疗  屈曲型髁上骨折少见,无移位或很少移位的骨折,整复扣采用伸肘位石膏固定。移位的屈曲型髁上骨折,采用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

    总之,髁上骨折作为临床上最常见的儿童肢体骨折之一,如治疗不当则容易导致严重的后遗症,对儿童造成灾难性的后果。所以,对不同的骨折类型应恰当地采取合适的治疗方法,从而获得良好的预后。

【】
  1 李相民.手术治疗肱骨骨折25例体会.骨与关节损伤杂志,1996,4:228-230.

2 容国威,王承武.骨折.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326-1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