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I成像技术在慢性骨髓炎中的应用
作者:焦涛,颜廷卫,任孝燕,孙金刚,段元猛,段崇峰,何铮峰,李建波
【关键词】 慢性骨髓炎
慢性骨髓炎由于病理变化复杂,是一种不易根本治愈的骨化脓性感染。在制订方案时,应该重视对局部病灶的彻底清除,术前准备应确定病灶的部位、大小及范围。2004年3月至2006年9月,我院对11 例非典型性慢性骨髓炎患者术前进行了MRI成像检查,避免了手术过程中的盲目性,提高了病灶清除的彻底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慢性骨髓炎患者11 例,男7 例,女4 例;年龄17~68 岁,平均31 岁。急性骨髓炎演变为慢性骨髓炎5 例,开放性骨折所致的慢性骨髓炎6 例。本组病例术前均行MRI成像检查,均为择期手术。
1.2 MRI检查 使用美国GE0.35T核磁共振机,对病变部位常规进行自旋回波序列SE?T1WI1、快速自旋回波序列FSE?T2WI及脂肪抑制序列STIR扫描。
1.3 结果 术前MRI成像检查均可确定死骨、死腔大小、范围、窦道的方向及软组织受损的情况。骨内信号改变T1低信号、T2高信号及STIR高信号8 例,T1高信号、T2高信号及STIR高信号3 例。所有病变均见其内信号不均质。
2 讨 论
慢性骨髓炎由于病理变化复杂,是一种不易根本治愈的骨化脓性感染,手术后复发率高。如何根治术后复发,是术者首先考虑的问题。Esterhai等[1]认为确定骨髓炎病灶清除的范围是最困难的技术性领域,切除过少易致治疗失败,过多则造成过大的骨与软组织缺损。DR片往往不能准确确定病灶范围(见图1),术前如何细致的了解死骨、死腔的大小、范围、窦道的方向及软组织受损的情况,曾一直困扰着我们。2004年3月至2006年9月,我院对11 例非典型性慢性骨髓炎患者术前进行了MRI成像检查(见图2),避免了手术过程中的盲目性,提高了病灶清除的彻底性。
2.1 骨髓炎在MRI上的显像特点 骨髓炎的诊断,常需借助于DR、CT及MRI,其中MRI对软组织的分辨率较CT为高,骨髓炎可引起骨髓成分的改变,从而引起MRI的信号改图1 慢性骨髓炎患者术前DR片显示病灶范围不清变。骨髓炎时因水肿、渗出、充血而引起髓内水分增加,缺血导致骨髓内脂肪的减少,这些皆可引起信号的改变。在T1加权像上,感染部位的骨髓信号多减低。T2加权像上,高信号说明肉芽组织内的水分含量高。而在STIR图像上,可以增加脂肪性骨髓(低信号)和病灶(高信号)的对比度,其在筛选骨髓炎方面可能最敏感,但在显示解剖细节上,相对于T1、T2加权像要稍逊一等[2]。任何可引起髓腔内水含量变化的因素,皆可有与骨髓炎相似的信号改变,这是MRI的缺点。肿瘤和正在愈合中的骨折都可引起假阳性结果,需要结合临床给予慎重的的判断。MRI诊断骨髓炎的敏感度与特异性报道分别为92%~100%和89%~100%[3]。
2.2 MRI检查在手术慢性骨髓炎中的应用 a)指导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慢性骨髓炎时常伴有贴骨瘢痕形成。手术入路选择不正确,常使这些瘢痕不能愈合,产生皮肤缺损,给治疗带来困难。MRI良好的软组织分辨率,有助于选择正确的手术入路,达到既能彻底清除病变软组织,又能不破坏贴骨瘢痕的目的。b)指导对局部病灶的彻底清除:MRI的显像特点,使得我们能在术前可确定死骨、死腔的大小、范围、窦道的方向及软组织受损的情况,可作为手术时病灶清理的向导,避免遗漏病灶,特别是硬化骨封闭髓腔两端形成的死腔。c)指导手术方案的形成:术前据病灶的范围、大小,可估计彻底的病灶清理后留下的死腔的大小及能否被周围软组织充填情况,有助于术前设计局部的肌肉组织瓣和游离组织瓣转移以消灭死腔。
术前MRI检查,显示骨髓病理改变较全面、直接,可指导骨科医生的术前准备技术操作、注意事项,使术后骨髓炎的复发率大大降低。
【文献】
[1]Esterhai JL,sennet B,Gelb H,et al.Treatment of chronic osteomyelitis complicating nonunion and segmental defects of the tibia with open can?cellous bone graft,posterolateral bone graft,and soft tissue transfer[J].J Trauma,1990,30(1):49?54.
[2]高元桂,蔡幼铨,蔡祖龙.磁共振成像诊断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691?693.
[3]曾炳芳,张长青.2004创伤骨科新进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11?2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