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配合埋针治疗中风后偏瘫肩痛的临床疗效观察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0-07-14

          作者:姚洁涤 陈湘军 姚洁辉 谢辉  

【摘要】    目的:探讨针刺配合埋针中风后偏瘫肩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中风后偏瘫肩痛患者7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9例,对照组39例。对照组常规治疗加针刺治疗,治疗组常规治疗加针刺配合埋针进行治疗。结果:两组间总疗效、治疗前后肩痛程度积分改善、治疗后肩关节活动范围比较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配合埋针治疗中风后偏瘫肩痛具有良好疗效,比常规治疗加针刺效果更佳。

【关键词】  中风后偏瘫肩痛 针刺配合埋针

  肩痛是偏瘫患者临床常见的并发症,肩痛不仅延缓上肢功能的恢复而且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存及康复质量。本科自2004年以来观察常规治疗加针刺、常规治疗加针灸配合埋针治疗偏瘫肩痛78例,现将资料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经CT或MRI确诊,于2004年起因脑血管意外在我院接受康复治疗的意识恢复清楚、无感觉障碍,并有偏瘫肩痛的患者7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按1︰1平均分为2组,常规治疗加针刺组39例,男22例,女17例;年龄41~74岁,平均55±1.56岁;病程最短19天,最长115天;脑出血19例,脑梗死20例;左侧偏瘫18例,右侧偏瘫21例。针刺配合埋针组39例,男19例,女20例;年龄38~76岁,平均54±1.25岁;病程最短14天,最长111天;脑出血18例,脑梗死31例;左侧偏瘫19例,右侧偏瘫20例。各组患者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具有可比性(P>0.05)。且两组患者肩关节前屈、后伸、内收、外展、旋前、旋后和环转的自主活动范围比较经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病例选择 
  
  按照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1]诊断纳入排除标准:①经CT或MRI诊断为中风的偏瘫患者中有肩痛症状者,既往无卒中死;②病程在15天~4月者;③排除中风前有肩关节疼痛、活动障碍者;④排除各种血液病、类淀粉样血管病、脑动脉炎、脑底异常血管网、癌脑转移、丘脑病变等所致脑血管病者、上消化道出血者。⑤排除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者、精神病患者及痴呆。

  1.3  治疗方法
 
  两组均按2004年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制定《脑血管防治指南》常规处理:合理控制脑水肿、血压、并发症,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并用脑神经生长素注射营养脑细胞。所有患者在治疗期间均配合主动或被动的肢体功能锻炼,并禁服止痛药。

  1.3.1  对照组 

  在常规处理基础上加针刺:主穴:人中、极泉(患侧)、内关、百会、足三里、绝骨、三阴交、太冲,交替使用。局部选穴肩髃、肩髎、肩贞。刺法:穴位常规消毒,取3O号1.5寸毫针,直刺入穴,平补平泻。人中穴刺激强度以患者眼眶含泪为度;极泉、内关、三阴交穴针感以麻或触电感向手指(脚趾)尖传导为度,极泉穴不留针;余穴得气后留针30分钟,每10分钟行针1次。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天,治疗4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价。

  1.3.2  治疗组 

  此基础上埋针,取穴:肩髃、肩贞。操作方法将5-0号羊肠线穿入12号穿刺针,于针尖部露出少许,浸泡在75%酒精中备用。穴位常规消毒,注射少量麻醉剂,左手紧绷皮肤,右手持针刺激人穴位,然后将针缓慢退出。如此羊肠线留在穴位内,将露在皮肤或黏膜外的多余的肠线剪掉,10天埋线1次,2次为一疗程,1疗程后作疗效统计。

  1.4 观察方法及疗效判断 

  ①总疗效判断标准[2]:依据患者上肢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值及患者总的生活能力状态综合评定。基本痊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 ,病残程度为0级;显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 ,病残程度为1~3级;有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 ;无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7% 左右。②疼痛疗效评定: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analogue scale,简称VAS) [3],在标尺上面画1条10 cm 的横线,横线的一端为0,表示无痛;另一端为10,表示剧痛;中间分别分成1 cm 的10等份表示不同程度的疼痛。让病人根据自我感觉在横线上画一记号,表示疼痛的程度。③观察后两组患者肩关节前屈、后伸、内收、外展、旋前、旋后自主活动范围的情况。

  1.5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等级资料用秩和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所有数据均在spss13.0中处理,以p<0.05为判断标准。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见表1,由表1可知治疗组总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表1 两组总疗效比例(略)注:经秩和检验z=2.100,P =0.0357,两组比较P<0.05。

  2.2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见表2,两组治疗前评分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在治疗后评分都有改变,且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及差值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表2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略)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2.3  治疗后两组肩关节活动范围情况比较见表3,由表3可知治疗后治疗组肩关节前屈、后伸、内收、外展、旋前、旋后和环转的自主活动范围与对照组比较经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3  治疗后两组肩关节活动范围比较(略例)

  3  讨论

  中风发病,病位在“心”,究其根本是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实下虚。中风后偏瘫肩痛,属中医痹证、偏瘫肩范畴。其发病主要由于中风后气血逆乱,气血运行受阻,加之局部多静少动,气血壅滞,运行不畅,肌肤筋脉失于濡养而致。偏瘫肩痛的主要临床特点为肩痛和肩关节活动范围减小,即肩关节功能障碍,其主要的发病原因有[4]:①偏瘫后丧失了肩关节活动度,部分或全部正常机制被异常的不平衡的肌张力所破坏,上肢屈曲痉挛模式占据优势;②患肩处置不当及不恰当的损伤性活动;③ 肩关节挛缩,间质粘连,关节间隙变窄。

  内关为手心主之别,循经上系于心包,络心系;水沟是督脉脉气所发,督脉贯脊上行,入络脑;涌泉属肾经,其一支脉络心;三阴交为三阴经交会之穴,针对阳实阴虚论治;足三里、悬钟,前者为足阳明胃经穴,多气多血,后者乃髓之会穴,为足少阳胆经经穴,主骨所生病。以上穴位合用,促使局部经气通畅,气血运行恢复正常,偏瘫肢体得到充足温养和疏通。肩为三阳经经气之所过,手阳明经“上髃外前廉,上肩”及手少阳三焦经循行所过 “上贯肘,循臑外,上肩”,据“经脉所达,主治所及” 采取在手阳明经肩髃、手少阳肩贞间埋线作为一种穴位刺激疗法,综合了穴位封闭、针刺、刺血、机体组织损伤的后作用、留针及组织疗法等多种刺激效应。通过[5]这种复杂、持久而柔和的非特异性刺激冲动,经脊髓后角上传大脑皮层,加强了中枢对病理刺激传入兴奋的干扰抑制和替代,促进相关细胞轴突发芽,形成新的突触,从而建立起正常功能的神经环路—— 突触链,实现中枢功能的重新组合。研究表明羊肠线作为一种异种蛋白,可诱导人体产生变态反应,使淋巴组织致敏,配合抗体、巨噬细胞来破坏、分解、液化羊肠线,使之分解为多肽、氨基酸等。羊肠线在体内软化、分解、液化吸收,对穴位产生的生理及生物化学刺激可长达20天或更长,从而弥补了针刺时间短、疗效难巩固,易复发等缺点。

  本研究表明针灸配合埋针偏瘫肩痛对肢体对恢复、疼痛得减轻疗效较好,且操作方便,值得临床上推广运用。

【】
    [1] 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R].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2] 陈清棠.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S].中华神经科杂志,1997,17(5):313.

  [3] 韦绪性,主编.中西医临床疼痛学[M].北京:中医药出版社,1996:14~15.

  [4] 王花景.运动疗法治疗偏瘫肩痛的观察[J].按摩与导引,2005,21(3):19.

  [5] 孙治东,王娟娟,李 涛.穴位理线治疗中风偏瘫52例[J].中国针灸,2003,17(5):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