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EKTA立体定向体架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关键词】 立体定向体架 质量保证 质量控制
目前,放射仍是治疗恶性肿瘤的最主要的手段之一[1]。在放射治疗过程中,摆位是计划执行的一个重要环节。为了保证患者在定位、验证以及每次治疗时体位的一致性,需要用到体位固定装置[2?3]。立体定向体架是保证精确摆位、定位、治疗前验证等必不可缺的工具。体架的精确度直接影响治疗的效果,所以必须对体架进行定期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检验。本文主要讨论ELEKTA体架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的内容与方法。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材料:ELEKTA SLi直线加速器、剂量仪(Famer 2570/1B)、TOSHIBA模拟定位机、胶片、刻度尺、金属小球装置、ELEKTA体架。
1.2 定向坐标的校正:将一个金属小球装置(如图1所示)固定在预先设置的坐标上,拍验证片,以检查体架坐标系统(指示标尺与内置金属丝坐标系统)的一致性。
1)把带有定向坐标尺的体架放在治疗床上,用水平尺把体架调整水平。调整治疗床到一个适当的位置。
2)把金属小球装置放在定向标尺一个适当的坐标上,调整激光灯到同一个坐标。
3)调整机架角度为90°,用10cm×10cm射野进行曝光。摄影条件为:管电压40KV、管电流100mA、曝光时间0.1s。
4)冲洗胶片,体架内金属丝的放大率。测量出金属小球中心的位置坐标,验证小球中心的坐标是否和坐标尺的读数相同(见表1)。照片如图2所示。
5)把机架角旋为0°,其他条件不变曝光,重复步骤4。为了使测量更精确,需测量多个机架角度和治疗床角度。
1.3 体架穿射因子的测定:
1)把体架摆放在治疗床上,把电离室固定在有机玻璃的电离室插孔,调整治疗床的高度,使源到电离室距离(SCD)为100cm,测量深度为10cm,调整机架角度为90°,射野为10cm×10cm,用能量为6MV和15MV的X线分别进行照射,总跳数为100MU。读出电离室的读数,记录。
2)改变机架角度为135°和180°,其他条件不变,读出电离室的读数,记录。
3)去掉体架,其他条件不变,再测出一组读数。两组数据之比即可求出体架穿射因子。(见表2)
2 结果
2.1 体架坐标指示系统与内置的金属丝坐标系统在x,y,z轴方向上实测数值的绝对误差均不大于1mm(见表1)。表1 立体定向坐标的校正注:1:x轴坐标为在透视下电视屏幕上测出;2:金属丝放大率为1.325。
2.2 机架处于不同角度时,由于射束穿过体架的厚度发生了变化,穿射因子也随之发生了变化,6MV 时,体架因子变化了1.95%,15MV时,体架因子变化了1.12%(见表2)。表2 不同机架角度时的体架穿射因子
3 讨论
应用立体定向体架进行放射,定位精确度好、摆位可重复性强、误差率小,优于其他固定装置[4-7],本实验检测的体架绝对误差在各个方向上均不大于1mm。对新购进的体架,体架坐标系统(指示标尺与内置金属丝坐标系统)的一致性进行检查,对使用中的体架,考虑到应用时间较长后可能会发生的形变,建议每年进行检测一次,如有意外损伤情况,必须随时对立体定向坐标进行检测,必要时予以校正后再使用。需要注意的是,在拍验证片时,为避免体架两侧金属丝同时在胶片上显影而影响观测效果,需要把暗盒置于体架内侧,并注意放大率的校正。同时, 由于立体定向体架开口的宽度是固定的,如果病人太胖,会使两侧挡板向两边张开。虽然测量时要使卡尺卡在体架的两侧,但是可能由于两侧向内收缩不一致引起测量误差。此误差可以达数毫米。
在放射治疗实践中,随着机架角度不同,在射束路径上穿过的体架穿厚度也不同,体架因子变化了1.95%(6MV)和1.12%(15MV),因此,在进行剂量时,不能使用同一个体架因子,应量若干个机架角度的体架穿射因子。当使用不同的机架角度照射时,采用相应的或通过插值计算得来的体架穿射因子进行剂量计算,以减小误差。
在立体定向体架的摆放和测量过程中,存在很多人为因素。为减小由工作人员带来的误差,在坐标系统检测和常规应用时,要求摆位定位人员应精心操作,准确定位。
不同体架系统有不同的坐标体系,验证方法也不相同,因此,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建立和完善一套完整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体系,内容还应该包括放射治疗辅助设备的检查。
【】
[1] 胡逸民,杨定宇,主编,肿瘤放射治疗技术,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9:1?9
[2] 单国平,严英师,嘘明清,固定面罩对射线的剂量学的影响,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03,23(2):112?113
[3] 杨树松,王凡,孙维凯,等,治疗床面下垂导致的系统摆位误差分析及对策,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2001,10(1):55?57
[4] 任妍,陈林,体部固定框架在三维立体定向适形放疗中的应用,首届全国放射治疗技师大会集-质量控制部分,上海: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05:366?367
[5] S. Yoon, E. Choi, S. Lee,et. Stereotactic Body Frame Based Fractionated Radiosurgery for Primary or Metastatic Thoracic Tumors,Int. J. Radiation Oncology. Biol. Phys., 2004, 60(Supplement):s282
[6] Ronald C. Mcgarry,Lech Papiez,Mark Williams,et. Stereotactic Body Radiation therapy of early stage non?small?cell lung carcinoma: phase I study,Int. J. Radiation Oncology Biol. Phys., 2005,63(4):1010–1015
[7] J?rn Wulf,Ulrich H?dinger,Ulrich Oppitz,et. Stereotactic radiotherapy of extracranial targets: CT?simulation and accuracy of treatment in the stereotactic body frame,Radiotherapy and Oncology,2000,57(2),225?2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