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例新生儿呼吸机相关肺炎病原培养和药敏分析
作者:张焕新,李德亮,薛海荣
【摘要】 目的:分析新生儿呼吸机相关肺炎(VAP)的病原和药敏试验结果。方法:对60例VAP患儿在撤机时无菌操作下留取气管导管末端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并作药敏试验。结果:60例标本检出50株病原菌,阳性率83.3%,病原菌前5位依次是大肠埃希菌、恶臭假单胞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表皮葡萄球菌;革兰阴性杆菌40例(80.0%),革兰阳性球菌6例(12.0%),真菌2例(4.0%)。革兰阴性杆菌敏感药物前5位依次是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泰能)、环丙沙星、克林霉素、头孢他啶、头孢哌酮+舒巴坦,表皮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敏感,其余大部分抗生素均耐药。结论:VAP致病菌主要是耐药性条件致病菌,综合防治至关重要。
【关键词】 新生儿;呼吸机相关肺炎;病原;药敏
随着呼吸机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的广泛应用,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日益增多,成为影响高危新生儿抢救成功率的重要因素之一。应用敏感抗生素是VAP的最主要方法。我们对近两年来我院NICU60例VAP进行病原培养和药敏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NICU 2005年4月至2007年4月,应用呼吸机治疗90例高危新生儿,其中出现VAP 60例,男42例,女18例,胎龄28~41周,出生体重1 250~4 250 g。机械通气前原发病:呼吸窘迫综合征28例,胎粪或羊水吸入综合征8例,重度窒息及并发症7例,感染性肺炎5例,频发呼吸暂停5例,肺出血4例,持续肺动脉高压2例,先天性肺发育不良1例。
1.2 机械通气方法
呼吸机型:newborn200和bear750。上机指标:按照《实用新生儿学》[1]标准。全部经口插管,根据原发病及血气分析调节呼吸机参数。气管插管在无菌操作下30 s内完成,上机期间加强呼吸道管理,2~4 h翻身拍背吸痰一次。
1.3 VAP诊断标准
按照VAP诊断标准[2],接受机械通气48 h后符合以下条件:(1)胸部X线片出现新的或进行性肺浸润影;(2)发热;(3)血白细胞增多;(4)气管插管出现脓性分泌物。
1.4 呼吸道分泌物采集方法
撤机时无菌操作下留取气管导管末端分泌物作培养。药敏试验采用纸片法。
2 结果
60例标本检出50株病原菌,阳性率83.3%,病原菌前5位依次是大肠埃希菌、阴沟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表皮葡萄球菌;革兰阴性杆菌40例(80.0%),革兰阳性球菌6例(12.0%),真菌2例(4.0%)。见表1。表1 VAP患儿撤机时导管末端分泌物培养结果(略)
药敏结果见表2。革兰阴性杆菌敏感药物前五位依次是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泰能)、环丙沙星、克林霉素、头孢他啶、头孢哌酮+舒巴坦,表皮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敏感,对其余大部分抗生素均耐药。表2 不同抗生素对VAP患儿5种主要致病菌的敏感率(略)
3 讨论
VAP是一种常见的内感染,是影响机械通气的危重新生儿治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其发病与胎龄、出生体重、机械通气时间、插管次数密切相关,与气管插管后损害了气道正常防御功能,呼吸器械污染,医护人员无菌操作不严格,病室环境和医务人员手交叉感染,滥用抗生素导致耐药菌株出现、繁殖,菌群失调条件致病菌、真菌致病有关。
正常人咽部主要是革兰阳性球菌寄生,而住院人口咽部寄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本文VAP病例病原培养阳性率83.3%,均为耐药性条件致病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还培养出2株白色念珠菌。
我院NICU病房机械通气后VAP的发病率达66.7%(60/90),细菌培养均为耐药菌株,控制院内感染,预防VAP发生成为当务之急。为此,我们必须加强NICU管理,严格无菌操作,减少不必要侵入性操作,尽量减少上机时间和上机次数,合理使用抗生素,根据药敏选择抗生素,减少耐药菌株产生。
【】
[1]金汉珍, 黄德珉, 宫希吉. 实用新生儿学[M]. 第3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 470.
[2]曹毅民, 郭在晨. 呼吸机相关肺炎诊断技术[J]. 中华儿科杂志, 2002, 40(7): 426?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