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住院精神病患者探视后发生意外事件的观察分析及护理对策
作者:谢小霞,陈克佳,高镇松,王晓璇
【摘要】 目的:对住院精神病患者探视后采取恰当的护理和管理措施,以防探视后意外事件发生。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30例住院精神病患者探视后因病情变化而发生意外事件进行观察分析。结果:一方面探视者对患者的过分关心、不放心,反复询问病情,引起患者产生厌烦情绪或失落感;另一方面,探视者因埋怨、指责患者或各种负性情绪,造成患者情绪波动,都是致患者探视后发生意外事件的因素。结论:不当的探视时机和探视方法(包括交谈方式)可引起精神病患者的病情变化而发生意外事件。
【关键词】 住院精神病患者;探视;意外事件;护理对策
患者家属到探视患者,无疑对患者是一种心理支持[1],但对精神病患者来说,探视的影响具有两重性,不当的探视可加重患者病情或致疾病反复,甚至发生意外事件。对30例住院精神病患者因探视后出现病情变化导致意外事件的发生的观察及分析,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结果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 本组患者资料来自我院2003年至2006年的4 000例住院精神病患者,其中在探视后因病情变化致发生意外事件30例,占0.75%。
1.2 入组标准 在探视后(自探视者接触患者开始,至离开患者24 h内,患者出现情绪波动、行为改变)发生意外事件的患者,所有病例诊断均符合《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的诊断标准[2]。
2 结果
2.1 探视后精神病患者发生意外事件类型 见表1。
表1 探视后精神病患者发生意外事件类型(略)
2.2 探视者与精神病患者的关系 见表2。
表2 探视者与精神病患者的关系(略)
2.3 探视时机 见表3。
表3 探视时机(略)
3 讨论
分析表1数据显示,精神病患者探视后发生意外事件类型以外逃占首位,10例(占30%),因探视后未满足其出院要求、想家、住院生活单调、受约束感到不自由等而外逃。表2显示,探视者中,父母占首位,16例次,占53.33%,说明父母对患病子女的过分关心和管束,或不放心,使患者产生情绪厌烦或失落感;配偶6例、兄弟姐妹4例、子女4例等因负担而埋怨、指责患者或负性情绪,造成患者情绪波动,病情不稳定,都与探视的意外事件发生密切相关。表3显示,30例住院患者中,10天以内有12例次(40%)占首位,这与入院初期,患者精神症状丰富,缺乏自知力,加上家属往往对精神疾病的认识不够,估计过重者惊慌失措,估计过轻者则很难与医护配合,不良情绪影响患者的情绪变化;住院10 d~20 d探视8例、21 d~30 d探视6例,患者精神症状得到控制,病情趋于稳定,自知力开始恢复,对亲属的表现和态度较为关注,担心被亲属轻视、排斥而产生自卑感;住院31天以上4例。上述说明,不当的探视时机,可引起精神病患者的病情发生变化[3,4]。
4 护理干预
4.1 加强对探视者的宣教 本组30例患者的探视者中只有3人翻阅过精神科专业书籍,绝大多数对精神病有关知识了解甚少,因此,护士应热情接待探视者,耐心宣传精神科探视制度,主动向其介绍患者的病情,方案及其在的表现,并了解探视者对患者的态度,讲明探视患者时应注意的事项,建议交谈的内容,避免刺激语言,具体指导探视者接触患者和与患者交谈的技巧,多点安抚、劝慰、理解和同情,提供物质与心理支持。对不安心住院的患者,应多关心体贴,使其尽快熟悉并适应住院环境,满足其合理要求[5]。对于个别行为粗鲁的探视者,给予严厉制止,及时终止探视,以免加重患者病情;对于面对患者表现出哭泣、焦虑、哀伤等负性情绪,甚至训斥患者的探视者,护士应理解探视者的心情,同时向他们解释不良情绪对患者的影响,使其情绪保持稳定,不要将家庭负性事件告诉患者,避免增加患者的心理负担。探视者不应把危险物品带给患者,以免发生意外事件,本组共查出探视者携带危险物品给患者5件(其中剃须刀2把、水果刀1把、绳索2条),并给予及时妥善处理。对于卧床的危重患者,护士应陪同前探视,并及时查询,以防危险物品遗留在病房内,保护患者及探视者的安全。如病情不适合探视者探视,不得强求探视,如对一些高度兴奋、躁动或对探视者有敌对情绪的患者,暂时禁止探视并做好解释工作,使探视者了解精神病治疗的特殊性,即治疗周期、存在个体差异以及对药物的敏感性等,强调不同的探视时机与探视者是否适时接触患者都有可能对患者的病情产生不同的影响[3]。不适时的探视可使患者产生负性情绪,甚至发生意外事件。探视者不得随意将患者带出院外和私自带走患者,以防发生意外,探视结束后应将患者送回病房后方可离去。
4.2 对患者病情的观察与护理 探视日晨会后,护士对所管辖的患者进行查房,了解患者目前的精神症状、治疗措施、护理重点以及当前需解决的主要问题,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在接待探视者时,能为患者解决生活上的各种需要,并询问患者是否有盼望家人的愿望,为防止患者情绪过于激动产生意外事件,避免直接进行探视。在探视者与患者交谈过程中,护士尽量回避,尊重探视者和患者的隐私权,但也要适时观察患者的情绪、行为变化,一旦患者出现情绪波动或冲动行为,立即终止探视并设法稳定患者情绪。对自称没有患病,要求回家的患者,耐心解释,转移其注意力,加强治疗,设法动摇其病态思维,促进自知力恢复,安心住院治疗。本组中有3例患者存在外逃企图,经劝说后取消外逃念头,而另外7例患者在探视者离开后,设法外逃,造成不良后果。
4.3 探视后的护理 做好探视后的信息反馈,及时了解探视者对患者的评价,对治疗效果和护理的满意度,征求探视者对病房管理的意见和建议,并及时将有关信息反馈给相关医生和护士。探视结束后,及时检查患者的房间内有无危险物品,观察患者情绪变化,若出现兴奋、多语、抑郁等迹象,要及时报告主治医生,调整治疗方案,同时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帮助患者控制自己的情绪,配合治疗,争取早日康复。对情绪低落的患者要加强巡视,多与患者接触谈心,鼓励患者参加有益的工娱疗活动,转移其注意力,防止发生意外事件。本组中有6例探视后发生自杀自伤行为,造成严重后果。护士应向患者了解探视者对患者的态度,患者目前的心理状况及对探视者的要求,并给予针对性的心理护理。
5 体会
5.1 采取必要的护理对策,为患者创造良好的探视环境 由于精神病患者病程长,难于治愈,且易复发而致反复住院,给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使家属对患者疾病的康复丧失信心,甚至对其产生厌烦情绪,采取消极或放弃态度。护士应采取必要的护理干预,改善家庭成员对精神病患者的态度,建立患者与家庭和外界社会沟通的桥梁,努力争取社会和家属的支持配合,创造良好的沟通和亲情氛围,减少探视后发生意外事件。
5.2 加大对探视者精神卫生知识的宣传力度 护士要利用探视机会,认真宣传相关精神卫生知识、预防措施,让探视者了解精神病的性质、症状表现和康复因素,给患者更多的体谅、理解、关怀和爱护,同时应让社会上更多的人进一步了解精神卫生知识,做到“消除偏见,勇于关爱”,给精神病患者及家属最大的帮助与支持,使探视者在探视时避免给患者带来负性情绪,可有效降低探视后发生意外事件。
5.3 适宜的探视时机,有利于患者增强心理防卫 护士应指导患者亲属把握适宜探视时机,给住院精神病患者提供精神和物质支持,有利于患者增强心理防卫,减轻负性情绪,防止意外事件发生,促进疾病康复。
【】
[1] 梁家国,高林平,朱玉英,等.探视对精神患者情绪和睡眠的影响[J].民政医学杂志,2001,13(2):68.
[2] 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第3版(CCMD?3).济南:山东技术出版社,2001:47?48,75?77,79?82,87?89.
[3] 梁绮霞,邓利辛,朱英娥.探视干预对精神病患者病情的影响[J].护杂志,2003,18(7):502?503.
[4] 李秀玲.住院精神患者首次被探视后的观察及护理[J].山东精神医学,2002,12(2):113.
[5] 李兆秀,王宗兰,张守菊,等.精神科暴力行为与护理干预[J].护理管理杂志,2005,7(5):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