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通气相关感染的调查及预防对策
作者:毛春燕,徐道和,聂素贞
【摘要】 本文依据2004年至2005年对我院使用机械通气患者的目标监测资料,分析了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的发病情况,并根据发病特点提出了预防对策,在临床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 机械通气;肺部感染;预防对策
随着医学的,机械通气在对危重患者的抢救中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因机械通气而导致的相关性感染亦引起高度重视。由于呼吸机管道内凝聚液被微生物污染严重,气囊及呼吸机湿化瓶、管道等成为肺炎的重要传播途径,并且此类患者机体抵抗力低下,存在着易感因素;加之近年来抗感染药物的滥用,致病菌谱和耐药谱发生变迁,使得院内感染发生率和病死率增加,因此这类感染的控制成为非常棘手的问题。
1 调查分析
根据卫生部2001年制定的《感染诊断标准(试行)》[1],同时具备连续有创机械通气≥48 h。选自2004年8月至2005年12月使用机械通气的患者568例。根据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定义,去除上机时间少于48 h者,符合标准者共93例,其中男性72例,女性21例,年龄18岁~90岁,平均年龄54.05岁;上机时间在48 h~4 480 h,平均288.94 h;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50例,感染率为53.76%。由上述资料分析,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与使用时间呈正比,即使用时间越长,感染率越高;与年龄、基础疾病呈正相关,即年龄越大、基础疾病越重者,感染率越高。
2 发病原因
2.1 误吸 口咽部定植菌误吸是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的主要来源[2]。抗感染药物的应用、大手术、胃肠引流、基础疾病所引起的内环境紊乱等是口咽部定植的主要因素。
2.2 H2?受体拮抗剂及抗酸剂 在发生创伤和危重症时,H2?受体拮抗剂及抗酸剂的使用,可以增加胃内细菌的定植。尤其是在保持气管插管和鼻胃管时,更易发生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
2.3 气管切开 气管切开后气道直接向外界开放,时间也较气管插管长,并且失去了上呼吸道原有的对病原菌的过滤和非特异性免疫保护作用,病原菌可直接进入下呼吸道。
2.4 其他 此类患者使用的相关的医疗器械,如雾化器、呼吸机的管路和冷凝水的接水器、吸痰管等甚至室内的空气、床边的工作台面、医务人员的手等都是细菌传播的途径。
3 预防控制措施
3.1 控制医务人员手的污染 在对患者进行诊疗护理前一定要自觉、认真地洗手,并且要求在每护理一个患者的前后或不同部位均要认真洗手或手消毒,进行诊疗操作时应做到先上后下,先清洁后污染,以最大限度减少因工作人员的手而导致病原菌的播散。
3.2 加强医疗器械的清洁、消毒和灭菌工作 雾化器管道一人一用一消毒;呼吸机管路和冷凝水的接水器定期更换消毒,最长不得超过1周;吸痰管最好使用一次性的,以免因消毒不严而导致交叉感染。
3.3 加强呼吸道的护理 经常翻身、拍背,鼓励患者排痰;经常吸出气道和口腔的分泌物,防止误吸。操作时动作轻柔,以免损伤呼吸道黏膜。
3.4 规范用药 使用抗感染药物,要根据病原学结果,结合抗感染药物的药效学和药动学,合理规范使用,以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和提高效果;合理使用激素以及抑制胃酸的药物,以减少细菌定植。
3.5 湿化机械 采用密闭无菌蒸馏水湿化机械通气,必要时也可以在湿化液中加入抗感染药物。
3.6 定时消毒 病房每日定时进行空气消毒,以防止因空气污染导致交叉感染。
3.7 预防感染 必要时可以采用选择性口咽及胃肠道去污染,以防止误吸导致的感染,但因易于导致患者寄居菌的生态学改变,给治疗和预防带来新的问题,这些做法尚有争议。
3.8 建议采用特定穴位按压或穴位注射 以减少胃液返流,防止误吸导致感染,此方法不会导致患者寄居菌的生态学改变,但需要临床进一步验证其疗效才可推广使用。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感染诊断标准[S].北京:中华医学杂志,2001,81(5):314?320.
[2] 刘胜文.医院感染管理手册[M].第3版.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