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市医院2004年至2006年非甾体抗炎药的用药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许慧健,梁燕 时间:2010-07-14

【摘要】  目的:评估我院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的应用状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方法:对我院2004年至2006年NSAIDs的用药频度(DDDs)、每日药费(DDDc)、购药金额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NSAIDs的品种、数量及金额等逐年增长;DDDs排序前2位的药品为阿斯匹林肠溶片和尼美舒利胶囊;购药金额排序较前的药品为尼美舒利胶囊、醋氯芬酸胶囊和复方锌布颗粒,消耗金额增幅最大的是醋氯芬酸胶囊。结论:传统的NSAIDs依然占主导地位,特异性COX?2抑制剂应用广泛,前景好;我院NSAIDs的应用基本合理,使用呈增长趋势。

【关键词】  非甾体抗炎药;用药频度;销售金额;用药分析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是一类具有解热、镇痛、消炎、抗风湿作用的非甾体类固醇类结构的药物。自1899年德国化学家Hoffmann合成第一个非甾体抗炎药阿斯匹林至20世纪90年代上市高效低毒的环氧化酶?2(COX?2)选择性抑制剂,NSAID在世界范围内应用广泛。现对我院2004年至2006年NSAIDs的用药进行分析,为临床用药的合理、安全、有效、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与方法  收集我院西药库2004年至2006年非甾体抗炎药的出库记录,用Excel 2003版进行分类、、统计、排序。同一品种不同规格、不同厂家均折算为同一单位后求和作为该药消耗的总剂量,但同一品种不同剂型、不同给药途径则分别计算总剂量。

  1.2  药物限定日剂量  一般药物的限定日剂量(Defined Daily Dose,DDD)参照《药典》(2005年版)、《新编药物学》(第15版) 确定,采用其主要适应证剂量范围的中间值,新药根据药品说明书确定,其他药品采用我院处方常用剂量。

  1.3  用药频度  用药频度(DDDs)=药品消耗总量/DDD。DDDs可反映药物动态和用药结构的变化。DDDs越大,说明此种药物的使用频率越高。反之,则此药的使用频度越小。

  1.4  每日药费(DDDc)  某药的零售总额/该药的DDDS。

  2  结果与分析

  2004年至2006年我院NSAIDs消耗金额(按零售价计)、百分比及排序见表1,2004年至2006年我院NSAIDsDDDs、DDDc以及排序见表2。

  表1  2004年至2006我院NSAIDs的销售金额(按零售价计)、百分比及排序(略)

  表2  2004年~2006年我院NSAIDs的DDDs、DDDc以及排序(略)

  从表1可见,尼美舒利片的消耗金额2004年至2005年一直处于首位,2006年位列第二,是2年来消耗金额最多的NSAIDs。醋氯芬酸胶囊是消耗金额增幅最大的药,2006年比2005年增加3.5倍,2006年跃居第一。复方锌布颗粒2004年至2005年消耗金额一直稳居第二位,2006年退居第三。阿斯匹林肠溶片消耗金额2004年居第三位,但2005年、2006年降至第六位,原因是阿斯匹林肠溶片零售价格大幅度下调,由第100片7.5元降至4.03元。双氯芬酸片消耗金额2004年排第五位,2005年、2006年稳居第四位。从表2可见,从各药DDDs比较来看,临床最常用的NSAIDs是肠溶阿斯匹林片(连续3年第一),尼美舒利2004年排位第五,2005年、2006年跃居第二,醋氯芬酸胶囊从2005年开始引进,2005年的DDDs从排序第八,2006年跃居第四,老品种如:复方氨基比林针,萘普生胶囊、布洛芬片、吲哚美辛片,由于受到新品种的挤压,其DDDs位序呈逐年下降趋势。在DDDc方面,赖氨匹林针连续3年最高,DDDs一直在9名~10名徘徊。吲哚美辛片DDDc连续3年最低,由于日用金额极低,疗效确定,故在临床上仍占有一定的地位。

  3  讨论

  NSAIDS是一类具有解热镇痛、抗炎、抗风湿作用的药物,通过抑制前列腺(COX)合成酶,使前列腺素(PG)合成减少而产生解热镇痛抗炎作用,COX有COX?1及COX?2两个亚型,对COX?1抑制作用强,其不良反应(恶心、呕吐、胃出血)率高,对COX?2抑制作用越强,消炎、镇痛效果越强,不良反应较少。从表1、表2可知,COX?2抑制剂的日用药金额虽然相对较高,但因其胃肠道不良反应较少,临床安全性高特点,故DDDs和销售金额均呈上升趋势;COX?1抑制剂尽管价格低廉,DDDs、销售金额下降幅度还是较大。从表2可知,阿斯匹林肠溶片DDDs排序稳居第一,这主要得益于其利用小剂量对血小板的COX?1具有可靠、持久、不可逆的抑制作用,能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小板黏附性,防止血小栓形成而广泛用于心脑血管方面、很少利用其解热镇痛作用[1]。尼美舒利胶囊对COX?2有较强的选择性抑制作用,与传统的NSAIDS相比,安全性较高[2]。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低,2005年、2006年DDDs排序第二,2004年、2005年消耗金额最高,临床应用较好。双氯芬酸缓释胶囊、醋氯芬酸胶囊是20世纪70年代末推出的乙酸类NSAIDS。血浆半衰期均<10 h,肾功能不全者,按常规剂量给药时,原型药物不会蓄积,药物的半衰期、排泄不随年龄改变,长期使用无蓄积作用。对老年患者使用较为安全,胃肠道反应较轻,其制剂品种较多,有口服缓释剂、栓剂、释剂、滴眼剂,特别其缓释制剂减少了患者服药次数,延长了止痛时间,增加了患者依从性,临床运用前景看好。布洛芬、复方锌布颗粒,是丙酸类NSAIDS,半衰期4 h~5 h,作用机制是既抑制前列腺素E2合成,又抑制肿瘤坏死因子、白介素?1等细胞因子的释放[3]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控点下移而发挥降低高热的作用,解热镇痛作用安全有效。其复方制剂锌布颗粒在儿科用药中占重要地位,尽管其未被列入医保范围,但近3年来其DDDs和消耗金额一直稳居前4位。主要利用其解热镇痛作用,布洛芬片DDDs和消耗金额一直是倒数一、二位,有可能被其他新型的NSAIDS口服药代替。萘普生胶囊属丙酸类解热镇痛药,只增强机体散热,不抑制其产热过程,只使升高体温降低,对正常体温无影响,在我院的使用量3年来一直处于中游水平。赖氨匹林系赖氨酸与阿斯匹林的复盐,提高了阿斯匹林的溶解度,既可静脉注射又可静脉点滴,开辟了新的给药途径,避免了服药困难和害怕肌肉注射疼痛给带来的不便,对危重患儿或需要静脉输液的高热患儿,可直接静脉给药,起效快又不至于因体温骤停而引起虚脱[4],是现有NSAIDS中唯一可静脉点滴的品种,在临床应用上有很重要意义,但由于其DDDc连续3年排位第一,在我院的使用量3年来一直处于最低水平。老品种如吲哚炎片、复方氨基比林针,由于受到新上市品种的挤压,其DDDs位序呈逐年下降趋势,提示NSAIDS正向着高效低毒类新品种,但因老品种的疗效确定,日用药金额极低,故在临床上仍占着一定地位。总的来说,传统的NSAIDs依然占主导地位,特异性的COX?2抑制剂广泛应用,全院NSAIDs用药结构基本合理。

【】
    [1] 祝永明,涂厉栋.我院2002年至2004年非甾体抗炎药使用动态分析[J].药学实践杂志,2005,5(23):288.

  [2] 王斌,钟明廉.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用药情况浅谈非甾体类抗炎药使用特点和趋势[J].药学服务学研究,2005,5(4):369.

  [3] 杜冬平,孙国勤,徐思芳.布洛芬对创伤小鼠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华麻醉学杂志,1999,19(8):44.

  [4] 阿斯匹林赖氨酸盐药物前体的研制[J].医院药学杂志,1984,4: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