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并失血性休克的急诊急救
【摘要】 目的:提高创伤并失血性休克的急诊急救水平。方法:回顾分析238例创伤并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急诊科急救资料。结果:本组死亡13例,病死率5.46%;恶化11例,占4.62%;好转199例,占83.61%;无变化15例,占6.30%。结论:建立有效的抢救预案及合理的早期抗休克是急诊急救的关键。
【关键词】 创伤;失血;休克;急救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238例,为2003年1月至2006年12月期间我院急诊科救治的创伤并失血性休克病例,依据“休克程度分类标准”[1]诊断明确。其中男184例,女54例,年龄3岁~66岁,平均年龄34.4岁,其中18岁~45岁青壮年198例,占83.2%,年龄分布情况见表1。
表1 本组性别及年龄分布情况(略)
1.2 致伤原因及损伤部位 伤121例,高处坠落伤32例,刀伤66例,塌方10例,其他9例。本组以颅脑损伤为主者72例,胸部损伤为主者61例,腹部损伤为主者68例,脊柱四肢损伤为主者37例。1个部位损伤9例,2个部位损伤92例,3个部位损伤98例,4个及4个以上部位损伤39例。
2 结果
依据休克程度分类参考标准,符合前一期标准者为好转,基本不变化者为无变化,符合后一期标准者为恶化。本组238例休克患者中,好转199例,占83.61%;无变化15例,占6.30%;恶化11例,占4.62%;死亡13例,病死率5.46%。
3 讨论
3.1 早期救治 创伤并失血性休克是常见且需要紧急处理的综合征。创伤后引起的难以控制的大出血,多在伤后1 h~2 h内死亡[2],因此伤后的“黄金1 h”内应以救命为主,采取边救治边检查诊断的方式,迅速、准确、及时、有效地紧急救治,而“黄金1 h”的头10 min尤为重要,被称为“白金10 min”[3],应以减少或避免心脏停跳为目标,尽可能减少出血及并发症的发生,为后续抢救赢得时间。有报道伤后30 min内给予医疗急救,18%~32%受伤伤员的生命因此而得到挽救或避免致残[4]。本组病例致伤至送入我院时间为10 min~24 h,206(86.5%)例在1 h内送入院,其中149(62.6%)在30 min内入院,而仅有9(3.78%)例在10 min内入院,临床上要做到“白金10 min”比较困难,因此必须重视“黄金1 h”的救治,建立有效的抢救预案及的急诊急救措施。
3.2 液体复苏 创伤并失血性休克由于血容量不足造成微循环障碍,组织器官处于低灌注状态,细胞缺氧。过去主张早期、大量、快速补液,以提高血压,恢复重要脏器的灌注。近些年的研究表明,对于非控制性出血休克患者大量、快速液体复苏可使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血压提得太高,反而加重出血,且血液重度稀释,引起稀释性凝血功能障碍和减少组织氧供引起代谢性酸中毒[5],从而有可能导致更严重的失血和病死率增高。限制性液体复苏与传统的快速输液复苏比较,主要有以下优点[6,7]:可延缓出血速度,减少血容量快速丢失,从而减轻酸中毒;避免了快速输液造成的血液过度稀释而导致携氧功能降低、凝血功能障碍、组织水肿等后果,有利于改善组织器官的灌注和氧供;创伤出血后慢速的灌注恢复,能够减少再灌注时活性氧成分的产生和促炎反应,从而减轻免疫介导的组织损伤;限制性液体复苏可减少创伤后期的并发症,提高救治成功率。目前还主张延迟复苏,即在到达手术室彻底止血前只给予少量平衡盐维持机体基本需要,在手术彻底处理后再进行大量液体复苏。有研究表明延迟复苏组在到达手术室前平均输液量375 ml,其血压、各项实验室检查指标、术后并发症及病死率均好于即刻复苏组[8]。本组低压及延迟复苏87例,入院至进入手术室约30 min,平均输液量430 ml,病死率无明显增高(P<0.01)。在抗休克过程中不可按部就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随时调整治疗方案。我们的体会如下:根据出血量、血压、尿量调整输液量及速度,我们常采用的晶体液为平衡盐、生理盐水和林格氏液,胶体溶液有706代血浆、右旋糖酐、血定安,并积极备血,输入浓缩红细胞、血浆,同时采用7.5%高渗盐水,它能迅速扩容,改变循环,安全量为4 ml/kg。输液时晶胶比为2∶1~3∶1,补液速度应先快后慢,使收缩压维持在70 mmHg~90 mmHg,尿量≥25 ml/h。本组抗休克治疗后好转199例,占83.61%,为后期手术奠定良好基础。治疗方案因伤员情况而定,本组以颅脑损伤为主者72例,我们在抗休克治疗同时适当应用脱水剂,防止颅内高压,对休克程度较重,暂不用脱水剂,先抗休克治疗,待失血控制、血流动力学稳定后再应用脱水剂;对骨折患者先行夹板固定;对疼痛明显及躁动患者给予镇静及止痛剂治疗。本组抗休克治疗早期均未使用含糖液,创伤并失血性休克,尤其是伴有中枢神经系统损伤者禁止补充含糖液体,含糖液体可引起和加重再灌注损伤[9]。本组重度休克血压不稳定者64例,采用多巴胺、阿拉明维持,并给予适量糖皮质激素,有助于抗休克,改善微循环和增强机体耐受力[10],并根据动脉血气分析和生化检查,及时纠正酸碱和电解质紊乱,维持内环境稳定。
3.3 对于创伤并失血性休克患者我们应采用边救治边检查诊断的方法,在积极抗休克治疗的同时,必须监测血压、脉搏、呼吸;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吸氧;防止窒息;对于呼吸骤停者立即施行气管插管;保证2~3路液体通路;如合并血气胸者尽早行胸腔闭式引流,合并骨折者应镇静、夹板固定,以防骨折加重。但这些均为早期处理,若继续有活动性出血,则应积极备血,立即联系手术科室,进行彻底止血,这样才有可能挽救患者生命。在经费不足的情况下,必要时开启急诊绿色通路,先行挽救生命。
3.4 本组238例休克患者中18岁~45岁青壮年198例,占83.2%,以男性为主。青壮年是我们社会生产劳动的主力军,又是一个家庭的支柱,若能够得到积极、及时的救治对患者家庭及社会都极为重要。总之,建立有效的抢救预案,重视“黄金1 h”、“白金10 min”及合理的液体复苏是提高创伤并失血性休克急诊急救水平的关键。
【】
[1] 景炳文.创伤与失血性休克[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3,(03).
[2] 刘中民.改善急救模式提高创伤急救水平[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2,11(2):79.
[3] Willian C,Shoe Marker,Anderew B.Resuscitation from sever hemorrhage[J].Cril Care Med,1996,24(2 suppl):12?23.
[4] 王正国,朱佩芳.第14届国际意外事故和医学会议讨综述[J].中华创伤杂志,1995,11(6):389.
[5] 刘良明.创伤休克早期液体复苏新方法[J].创伤外科杂志,2005,(05).
[6] York J,Arrillaga A,Graham R,et al.Fluidresuscitation of patients with multiple injuries and severe closed head injury:experience with an aggressive fluid resuscitation strategy[J].J Trauma,2000,48:376?379.
[7] Knoferl MW,Angele MK,Ayala A,et al.Do different rates of fluid resuscitation adversely or beneficially influence immuneresponses after trauma?hemorrhage[J].J Trauma,1999,46:23?33.
[8] 刘建刚,张金华,陈庆锋,等.创伤性休克早期液体复苏新方法[J].人民军医,2006,(07).
[9] 王多友.创伤后休克的液体复苏治疗[J].辽宁医学杂志,1998,(06).
[10] 祝力群,王红霞,刘伟,等.230例严重创伤并休克患者的液体复苏及麻醉管理分析[J].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