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备冰冻血小板时间的选择与其复苏效果的关系分析
【摘要】 目的:分析新鲜机采血小板在不同保存时间后制备冰冻机采血小板复苏效果。方法:自2005年1月至2005年6月,应用血细胞分离机MCS+在无菌房间集中采集,然后置(22±2)℃血小板振荡保存箱水平振荡至血小板完全解聚, 再缓慢加入二甲基亚砜(DMSO),于-80 ℃专用低温冰箱内冻存,分析冰冻机采血小板的复苏效果。结果:新鲜机采血小板在保存24 h、48 h和72 h后制备冰冻机采血小板复苏效果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提高冰冻机采血小板的复苏成功率,不仅要考虑到血源的筛选、DMSO注射技巧等因素外,还应该控制好制备的时间,只有掌握制备的每一个环节,才能减少因复融出现絮状物凝块而复苏失败,提高冰冻机采血小板的临床应用效果。
【关键词】 冰冻机采血小板;复苏效果;分析
随着血液成分分离技术的进步,成分输血在临床日益得到普及与推广应用,血小板的输注己成为各种急性大出血和因血小板减少或血小板功能障碍所致的慢性渗血患者的抢救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特别是冰冻机采血小板有效期长、可大量储备、又有即刻止血效果可靠等特点,所以冰冻机采血小板的临床要求量迅速增加。由于冰冻机采血小板的制备技术要求高,制备操作过程严格,如制备时间、加入二甲基亚砜(DMSO)的浓度和速度等因素,均可影响冰冻机采血小板复苏时成功率。笔者从2005年1月至2005年6月采集的新鲜机采血小板127份,分别保存不同时间后制备冰冻血小板,分析其临床应用时的复苏效果。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 血细胞分离机MCS+(美国Haemonetics公司),-80 ℃低温冷冻冰箱(SANYO公司),美国HELMER PC 100血小板振荡保存箱,上海大江SW?CJ系列百级超净工作台,上海跃进医疗器械厂HH.W21.Cu600型电热恒温水浴箱,上海康德来集团生产的加样件。
1.2 试剂 DMSO由上海永华高新技术分析中心公司经营的RESEARCH ORGANICS 生产。
1.3 样本来源 2005年1月至2005年6月,在本站采集的127份新鲜机采血小板,分别在保存24 h、48 h和72 h后制备冰冻机采血小板。
1.4 血小板供者的选择 供血者符合国家规定《献血者健康检查标准》,血常规检查各项正常:血红蛋白 男≥120 g/L,女≥110 g/L,血小板计数≥150×109/L,红细胞压积0.35~0.50;血小板形态和功能正常;体重≥50 kg;采血前72 h不能服用阿司匹林类药物;机采血小板间隔时间≥1个月。
1.5 方法
1.5.1 机采血小板制备 应用血细胞分离机MCS+在无菌房间集中采集。选择合适的穿刺点,严格无菌操作并确保进针顺利。按照血细胞分离机的操作规程选择分离机技术参数,保证机采整个过程的顺利,确保新鲜机采血小板的质量。
1.5.2 DMSO化机采血小板制备及保存 将制备好的机采血小板放在(22±2)℃血小板振荡保存箱水平振荡至血小板完全解聚,新鲜机采血小板分成三组,分别在保存24 h、48 h和72 h后,在百级超净工作台内,由有经验的医护人员专人按无菌操作要求以1 ml/min速度缓慢加入DMSO,使最终浓度达到(5±1)%,并使DMSO与机采血小板悬液体充分混匀。制备的冰冻机采血小板迅速平放于-80℃专用低温冰箱内冻存备用,并严格控制低温保存箱的温度,规定开启时间每次不能超过2 min,低温保存箱的温度设定不得高于-78℃。
1.5.3 冰冻保存机采血小板的解冻方法 复融时,从-80℃低温冰箱内取出冻存的冰冻机采血小板制品,立即将其放置于42 ℃恒温水浴箱中轻轻摇晃,使机采冰冻血小板迅速融化,观察解冻机采冰冻血小板,应为无溶血、无气泡、无变色、无凝丝、均匀一致的混悬液,检查合格的发到临床使用。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在127份冰冻机采血小板的复融过程中,发现有絮状物凝块者9份,为复苏失败,占7.09%,全部报废。新鲜机采血小板保存24 h、48 h和72 h后,制备冰冻血小板的复苏结果见表1,经统计学χ2检验,χ2=0.163,ν=2,P>0.05,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果表明新鲜机采血小板分别保存24 h、48 h和72 h后制备冰冻血小板与其复苏成功率无明显相关性。
表1 新鲜机采血小板保存24 h~72 h制备冰冻血小板与其复苏效果(略)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出现絮状物凝块造成复苏失败的报废率为7.09%,而制备时间24 h、48 h和72 h的冰冻机采血小板与复苏成功率相差不大,在统计学上差异无显著性。冰冻机采血小板复融出现絮状物凝块的原因很多[1],笔者在分析制备冰冻血小板时间的选择与其复苏效果的课题时发现在48 h后制备的冰冻血小板其复苏成功率相对高些,分析其原因可能是新鲜采集的机采血小板48 h后相对于24 h后更能处于完全解聚状态,血小板更能充分接触DMSO,确保冰冻剂进入每个血小板细胞内,减少血小板的损伤[2,3]。然而在选择72 h制备冰冻机采血小板时,因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血小板自身激活率就越高,所以在复苏时就更容易出现絮状物凝块。通过分析制备冰冻血小板时间的选择与其复苏效果的关系,根据冰冻机采血小板制备、保存、复融过程及机采血小板本身的特点,除了与保存时间有一定的影响之外,还有以下几点因素可能会导致复苏出现絮状物凝块[1]:机采血小板献血员本身的因素如机采前的饮食致脂肪血、因小红细胞混入出现血小板计数不准确、血小板计数分布出现双峰或多峰等都是影响冰冻机采血小板溶解后是否出现絮状物凝块的原因;机采冰冻血小板中DMSO的浓度的影响,报道5%浓度的DMSO可以较好的对冰冻血小板起到保护作用;制备冰冻机采血小板时加入DMSO的速度和摇匀情况对出现絮状物凝块的影响,注射时应注意保持匀速,并且整个过程中应充分摇匀,避免因加药速度过快致血浆蛋白变性。通过应用自动电泵以0.5 ml/min速度缓慢注入5% DMSO,可有效防止絮状物凝块的出现;机采血小板存储温度和冻存中的袋与袋间的放置也是影响冰冻机采血小板复融后絮状物出现的因素,制备后的机采血小板应立即保存在-80℃的专用冰箱中速冻,以减少血小板的能量和脂质花生四烯酸代谢的消耗,袋与袋间应留有空隙地平放;复融过程慢或水浴箱温度不稳定都可导致冰晶形成而影响冰冻机采血小板的质量,造成絮状物析出;有文献报道,稀释DMSO后加入到富含血小板血浆中可大大减少血小板析出物的产生;长期多次献血也是冰冻血小板复融后出现絮状物的影响因素之一,可能的原因是长期多次频繁献血,引起骨髓异常代谢和血小板释放异常所致;冰冻血小板制备时,其收集量过大,也是导致出现絮状物的因素之一,相关文献报道,将冰冻血小板收集量设定在3.0×1011/袋左右较为适宜,可降低出现絮状物的概率。针对以上这些原因,笔者对冰冻血小板的整个制备及复融过程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严格操作规范,加大质量控制和质量监督,以提高冰冻血小板的质量,减少浪费,保证临床需要。
【文献】
[1] 丁国良,赵树华,王珍,等.冰冻血小板中出现絮状物的原因分析[J].临床输血与检验,2004,6(2):114?116.
[2] 崔徐江.血细胞分离机采血小板操作规程的探讨[J].输血杂志,1999,2(12):99.
[3] 刘小雯.温度波动对血小板冻存质量的影响[J].临床输血与检验,2003,5(2):1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