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对减少静脉采血不良反应的影响
【摘要】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减少静脉采血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将783例静脉采血患者按单日、 双日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94例,对照组389例。观察组静脉采血前后实施护理干预,对照组常规操作,对其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护理干预可明显减少静脉采血患者的不良反应,充分体现护理工作的重要性。
【关键词】 护理干预;静脉采血;不良反应
静脉采血是护理工作中最常用的一项护理操作技术。常见的不良反应有恐惧紧张、疼痛、皮下瘀血、晕针。为了提高护理质量和最大程度减少患者的痛苦,通过实施护理干预手段减少这些不良反应的发生,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选取2006年4月至5月在我院传染科门诊诊治患者783例,其中男性418例,女性365例。年龄15岁~70岁,无显著躯体痛苦和感觉异常,能准确描述疼痛感受和恐惧紧张心理。783例患者进行了肝功能、两对半等项目化验,抽血量为2 ml~10 ml不等。均无血液系统疾病,采用肘正中静脉及桡静脉采血。全部为真空采血,两组患者穿刺情况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穿刺情况(略)
注:χ2=0.004,P>0.05。
1.2 方法 将783例患者根据单日、双日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为394例,对照组为389例。固定专人操作。操作方法:选择所需要的血管,在穿刺部位上方6 cm处扎好压脉带,嘱患者握拳,常规消毒待干,用一次性采血针刺入血管,见回血后将采血针另一端插入已准备好的真空试管内至所需血量,松拳,拔针,用无菌干棉签压迫止血。对照组采血前未主动与患者沟通交流,只简单回答患者提出的问题,按基础护教科书方法,穿刺时针头与皮肤呈15°~30°,从静脉上方或侧面刺入皮下,沿静脉走向在皮下潜行一段距离再刺入血管,拔针时先用棉签压住穿刺点再拔针,压迫4 min。观察组在静脉采血前后实施以下护理干预。
1.3 护理干预方法
1.3.1 心理干预 护士一边操作一边主动与患者沟通交流,目光亲切,态度和蔼,鼓励患者树立信心,给患者解释清楚静脉采血不会对身体造成任何影响,以减轻患者心理负担。嘱患者深呼吸有助放松,缓解恐惧紧张情绪。
1.3.2 疼痛的护理干预 尽量选择显露明显、方便穿刺的粗直血管,避免反复穿刺。穿刺成功后嘱患者松拳,使患者情绪放松,提高了疼痛阈值,降低了患者对疼痛的敏感。与患者交流分散其注意力也能影响患者对疼痛的敏感度。注意穿刺技巧,选用直刺法,根据皮肤及血管情况调整角度,用右手腕力带动持针的手指,直接、快速、连贯刺入血管。拔针选用先拔后压法,护士右手拔针,左手迅速用棉签按压,左右手必须配合熟练,左手按压晚了,穿刺点会出血。此方法拔针时未对血管施压,针头不与血管壁摩擦,对血管壁及周围组织损伤减少,故患者痛苦小。
1.3.3 皮下瘀血的护理干预 压迫止血时棉签同时压住皮肤穿刺点和血管穿刺点,按压时间以4 min为宜,时间过短易出现皮下出血,至少应按压3 min[1]。详细向患者交代清楚压迫时要稍有力度,中途不能松开,不能来回在穿刺部位揉,不要移动棉签位置。肘正中静脉采血后不宜屈肘,屈肘会直接压迫肘正中静脉血管壁,使血液更容易从针眼流处。伸肘可使静脉伸展不弯曲,穿刺点压迫不移位,能有效防止穿刺点渗血[2]。
1.3.4 晕针的护理干预 操作者对那些空腹时间长、高度紧张、体质虚弱、有过晕针经历的患者应特别注意,首先应给患者解释清楚,树立信心,消除紧张;操作娴熟,动作敏捷,在患者注意力还未集中时快速穿刺成功,避免反复穿刺;嘱家属先准备好早点,采血后立即用餐;有晕针经历者,让其平卧采血。
1.4 评价标准 采用疼痛程度分级标准,0级:无痛;1级(轻度疼痛):持续或间断隐痛,可忍受;2级(中度疼痛):疼痛明显,不能忍受;3级(重度疼痛):疼痛剧烈,不能忍受,需要镇痛药。结合患者语言描述,两组患者属于轻度疼痛。恐惧紧张评价根据患者自己的描述,结合观察患者面部有无痛苦表情如皱眉、喊叫、流泪、低声哭泣,穿刺时有无缩回上肢的抵抗动作等情况。皮下瘀血比较直观 ,患者止血后观察穿刺部位有无隆起、肿胀、瘀血等。
1.5 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表2 两组患者静脉采血不良反应比较(略)
2 结果
从表1可以看出,观察组和对照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从表2可以看出,两组患者在恐惧紧张、疼痛、皮下瘀血方面差异有显著性(P<0.01)。
3 讨论
3.1 心理干预的作用 护士在执行静脉采血过程中不只是简单的常规操作,在操作前后应与患者沟通交流,缓解紧张情绪,让患者有亲切感。从表2可以看出,观察组操作前对患者实施心理干预,恐惧紧张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
3.2 疼痛护理干预的作用 操作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各种操作技巧,如观察组应用的直刺法,由于不在皮下潜行走针,避开了伴行神经,故直刺法微创、痛苦小[3]。只有极少数患者感觉微痛,疼痛时间短,只是穿刺点瞬间疼痛,且穿刺成功率高。
3.3 皮下瘀血护理干预的作用 皮下瘀血是静脉采血操作中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也是容易引起护患矛盾的诱因之一,护士必须重视,尽量减少其发生。皮下瘀血的发生与压迫时间、压迫方法有直接关系,本文观察组有4例患者发生皮下瘀血,直径在0.5 cm~1 cm之间,都是急于要做其他检查 ,压迫时间不够3 min所致。
3.4 晕针护理干预的作用 护理干预可以预防晕针的发生,对照组有3例患者出现晕针,观察组没有患者晕针。晕针是由于患者空腹、高度紧张、体质虚弱、曾经有过晕针经历等原因引起。护士在操作时应观察患者是否有面色苍白、心慌气促、出冷汗、双眼上翻等症状 。对照组3例晕针患者立即给予平卧、保持安静、进食等处理后,0.5 h恢复正常。总之,静脉采血操作前后,护士实施护理干预,能有效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护理质量。减少护患之间矛盾,提升形象,充分体现护理工作的重要性。
【】
[1] 李雅珍,柏玉萍,王丽娟,等.肢体抬高对浅静脉输液拔针影响的临床研究[J].实用护理杂志,2003,19(8):41?42.
[2] 苏宝香.静脉抽血后减少皮下淤血的方法与探讨[J].护理,2006,12(133):907?908.
[3] 梁慕珍.输液时针头直刺静脉减轻疼痛的临床观察[J].现代护理,2006,12(131):692?6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