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瘫综合征的观察及护理
【摘要】 报告了19例腹部肿瘤手术后胃瘫患者的观察及护理。主要护理措施 包括心理护理、有效的胃肠减压、肠内营养护理、严密检测患者的血糖及电解质、指导患者进行早期活动等。本组病例胃肠功能均在4周~8周内恢复,无一例再次手术。
【关键词】 腹部手术;胃瘫;护理
腹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postsurgical gastroparesis syndrome, PGS)是指因各种腹部手术改变了正常神经激素和肌源性因素对胃排空的调空,术后非机械性梗阻因素引起的以功能性胃排空障碍为主要征象的胃动力紊乱综合征。对PGS手术往往无效,甚至会加重病情。我科自2004年1月至2006年3月腹部手术后共发生19例PGS,均经非手术保守治疗,恢复正常,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9例胃瘫患者,男性11例,女性8例,年龄41岁~89岁,平均年龄63岁。其中胃癌大部切除9 例,胆管癌手术5例,胰、十二指肠癌手术1例,直结肠癌手术4例。
1.2 临床表现及诊断 19例患者,腹部手术后5 d~7 d,肛门排气,拔除胃肠减压管,6 d~9 d进流质饮食改为半流质饮食;大约10 d~14 d出现上腹饱胀不适、恶心随即呕吐含有胆汁的大量胃内容物,吐后自觉舒服;再次进食,反复呕吐,2次置胃肠减压管,24 h抽胃液>1 000 ml。本组病例无明显的水电解质紊乱、糖尿病及甲状腺功能减退等。查体:腹平软,无胃肠型及蠕动波,腹部无压痛及反跳痛。胃X线造影提示胃或残胃扩张,胃蠕动减弱或消失,造影剂排空延缓,无吻合口狭窄;胃镜检查示胃或残胃扩张,无收缩及蠕动、黏膜及吻合口水肿。所有病例符合国内胃瘫的诊断标准。
1.3 方法与结果 通过行持续有效的胃肠减压及3%的温盐水洗胃。应用促胃动力药:吗丁啉、胃复安、红霉素等促进胃排空。肠内、肠外营养,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补充微量元素及维生素,促进胃肠蠕动。结果:5例于4周内恢复,9例于5周内恢复,3例于6周内恢复,2例于8周内恢复。最长53 d,平均24 d。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出现胃瘫后,一方面较长的住院时间、高昂的治疗费用、长期放置鼻胃管带来的不适、各种检查带来的痛苦等均可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另一方面患者及家属往往不理解,认为是医生技术问题,对治疗不满意,甚至引起医疗纠纷。因此,应做 好患者及家属的思想工作,耐心、细致的给予解释,说明发生胃瘫的影响因素、治疗方法和预后。介绍已治愈病例,消除患者及家属的紧张情绪,使患者积极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
2.2 胃肠减压管护理 嘱患者禁食、禁水,保持胃肠减压通畅,避免打折、扭转、脱落等,影响胃液引流,注意观察引流液的性质、颜色,准确记录引流液量,每日冲洗胃管,及时清理污迹,避免恶性刺激。保持床铺整齐、清洁,为患者创造一个舒适的休养环境。
2.3 肠内营养液护理 肠内营养支持能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是治疗胃瘫的有效措施[4]。本组病例给予肠内营养,输注营养液时遵循浓度从低到高、容量由少到多、速度由慢到快的原则。开始时先输等渗葡萄糖500 ml/d,给予8%~10%肠内营养液500 ml/d~1 000 ml/d,逐日增加量及浓度,并注意先增加量、后增加浓度,二者不可同时增加。开始速度30 ml/h~60 ml/h,以后增加80 ml/h,3 d~5 d后增加100 ml/h左右,1周时增至患者所需营养量。用输注泵控制输注速度,温度控制在37℃左右。天冷时用热水袋将输注管加温,以防因温度过低而引起腹胀、腹泻、肠痉挛等。给予肠内营养时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监测电解质状况,注意胃肠道反应,做好对症处理。本组有2例出现腹泻,经调节输注速度后缓解。
2.4 空肠内营养管护理 营养管应妥善固定,每日对插入营养管的一侧鼻孔用生理盐水清洗,去除鼻腔干痂,并在表面黏膜和皮肤涂以少量红霉素眼膏,防止营养管压迫鼻腔黏膜和上唇皮肤处出现的破损感染。由于营养液不从口腔进食会引起唾液分泌减少、口腔黏膜干燥、舌头干燥,因此要做好口腔护理。每天用生理盐水棉球清洗口腔或用清水漱口,以保持口腔湿润,防止发生口腔炎或感染。3次/d含服西瓜霜或草珊瑚含片,以减轻营养管对咽部的不适感。
2.5 鼻肠管护理 保持鼻肠管放置深度不变,注意妥善固定,防止牵拉、脱位。管饲过程保证输注系统各环节不被污染,管饲用具每天更换1次;由于全力营养成分高、粘稠,容易造成物质沉积而阻塞管腔,因此,在输注过程中,需每4 h用生理盐水10 ml~20 ml冲管以保持通畅;每次输注前后,以生理盐水20 ml冲鼻肠管后封管,防止营养液结块堵塞营养管。管外端的清洁可用生理盐水棉球擦拭,并经常轻轻转动,避免因长时间压迫食管发生溃疡。
2.6 血糖和电解质监测 高血糖对胃动力有抑制作用,并与血糖高低呈正相关,血糖浓度正常时则对胃动力无影响[5]。高钾、低钾均可使胃肠道平滑肌张力减退,从而加重胃瘫。因此,在禁食期间,于输液前、输液中、输液后用微量法监测血糖,隔日1次监测血钾,根据结果及时调整用药和监测频率。
2.7 促进胃动力恢复护理 术后患者早期活动对肠蠕动有促进作用[6]。本组采用上腹顺胃走向行顺时针按摩,方法为由轻到重循环,3次/d,每次15 min ;做自主收腹、抬臀、缩肛运动,3次/d~4次/d,5 min/次;卧位以半卧位和右侧卧位为主,能够起床后鼓励患者多下床走动。
3 讨论
胃瘫与腹部手术后,胃肠交感神经活动性增强,抑制胃的肌电活动,延缓胃的排空。另外精神因素、饮食改变、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高龄、糖尿病等均为胃功能性排空延迟的高危因素。因此,应加强心理护理,给予肠内营养支持,无论在术前还是术后营养支持时,都应该监测、控制血糖。高龄患者更应警惕胃瘫的发生,及早进行预防和处理。总之,胃瘫是一种功能性疾病,经严格保守治疗和精心护理,可自行缓解。
【】
[1] 刘玉坦.腹部术后胃瘫的诊断与治疗[J].中华外杂志,2005,2(5):422?423.
[2] 蒋劲松.肠内营养在胃瘫治疗中的作用[J].浙江实用医学,2002,7(4):199?200.
[3] 任建军,李太品,王弘略,等.胆囊切除术后胃瘫综合征的诊治[J].腹部外科,2003,16(4):238.
[4] 孙备,许军,周尊强,等.腹部手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36例临床分析[J].实用外科杂志,2003,23(8):466.
[5] 秦新裕.手术后胃瘫综合征的研究进展[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02,5:243?244.
[6] 董谦,费哲为,陈大伟,等.胃癌根治术后胃乏力症的临床诊治[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4,13(1):40?41.
[7] 张双元.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胃瘫综合征临床分析[J].青海医学院学报,2003,24(2):96?97.
[8] 程嗣福.胃癌术后功能性排空障碍的原因及对策[J].临床肿瘤学杂志,1999,4(3):64?65.
[9] 王珍,张金凤,隆红梅,等.胃大部切除术后功能性排空障碍的观察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2,9(8):645?6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