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兰阴性杆菌感染的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0-07-14
                    作者:李晓双,邵作峰,刘德洋

【摘要】  目的:探讨革兰阴性杆菌感染的分布及常用抗生素耐药情况。方法:运用纸片扩散法(K?B法)检测1 448株革兰阴性杆菌对12种抗生素的敏感性。结果:医院感染前5位的阴性杆菌分别是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阴沟肠杆菌。敏感的抗生素分别是亚胺培南、头孢哌酮/ 舒巴坦、头孢吡肟、头孢他啶。结论:根据医院革兰阴性杆菌感染的细菌种类和耐药情况,为临床感染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

【关键词】  革兰阴性杆菌(G-);微生物敏感试验;医院感染


  近年来,随着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医院感染菌不断发生变化,同时细菌耐药现象愈来愈严重,导致临床抗感染治疗效果不佳[1]。因此,了解医院感染细菌分布及耐药性趋势,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现就我院3 年来革兰阴性杆菌感染的分布及耐药性进行分析,旨在对临床抗感染治疗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菌株来源  2003 年10 月至2006 年10 月,我院临床分离细菌菌种2 406株,其中,革兰阳性球菌958株(39.8%),革兰阴性杆菌1 448株(60.2%)。在1 448株革兰阴性杆菌中,来自呼吸系统的痰液和咽拭子739株(51.0%),尿液417株(28.8%),分泌物225株(15.5%),其余的67株(4.7%)来自血液、骨髓、胆汁、前列腺液等。质控标准菌:大肠埃希菌(ATCC 25922),铜绿假单胞菌(ATCC 27853),购自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

  1.2  细菌分离鉴定  严格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接种培养,运用生物梅里埃公司提供的API 20 E、API 20 NE 微生物鉴定板条进行鉴定。

  1.3  药敏试验  严格按照NCCLS的规定进行药敏操作。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检测采用头孢噻肟、头孢噻肟/ 克拉维酸和头孢他啶、头孢他啶/ 克拉维酸双纸片扩散法。药敏纸片购自北京天坛科技生物公司,结果根据NCCLS 2002 年的标准判定。

  2  结果

  2.1  细菌种类分布与耐药率  在1 448株的革兰阴性杆菌中,肠杆菌科细菌897株(61.9%),非发酵菌551株(38.1%)。排在前5位的分别是大肠埃希菌394株(27.2%)、铜绿假单胞菌232株(16.0%)、肺炎克雷伯菌230株(15.9%)、鲍曼不动杆菌201株(13.9%)、阴沟肠杆菌131株(9.1%)。其中,泌尿系统感染主要是大肠埃希菌,呼吸系统主要病原菌是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和阴沟肠杆菌。另外,1 448株革兰阴性杆菌对12种抗生素的耐药率比较,见表1。

  表1  1 448株G-杆菌对12种抗生素的耐药率比较(略)

  2.2  产ESBLs 的检出率与耐药率  试验菌株数为624株,共有192株ESBLs阳性(30.8%)。其中大肠埃希菌394株,阳性150株(38.1%);肺炎克雷伯菌230株,阳性42株(18.3%)。产ESBLs与非产ESBLs菌株对12种常用抗生素的体外抗菌活性,见表2。

  表2  12种抗生素在产ESBLs与非产ESBLs菌株的耐药率比较(略)

  3  讨论

  本文结果显示,我院革兰阳性球菌、革兰阴性杆菌分布与上海地区报道一致[2]。在12种抗生素中,抗菌活性最好的是亚胺培南、头孢哌酮/ 舒巴坦、头孢吡肟,耐药率在10%左右。其次是头孢三代( 头孢噻肟、头孢他啶),耐药率在20%左右。氨基糖苷类(尤其是阿米卡星)的耐药率较低,因而对于重症感染患者可以采用与上述药物联合[3]。肠杆菌科细菌中主要是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其中产ESBLs株分别是38.1%、18.3%。本文显示,产ESBLs株对各种抗生素的耐药率明显高于非产ESBLs株,说明产酶菌株有可能多重耐药。按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2002年规定,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药敏结果,应该是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氨曲南等药物均为耐药,即使体外试验敏感,临床治疗无效。因此,治疗产ESBLs株应选用耐药率低的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氨基糖苷类和喹诺酮类可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用。对于非产ESBLs的肠杆菌科细菌引起的感染,可首选头孢二代、三代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在非发酵菌中,铜绿假单胞菌是引起感染的主要机会致病菌,耐药率最低的是亚胺培南为2.6%。哌啦西林、头孢他啶的耐药率也较低,分别为22.1%、9.5%,联合阿米卡星治疗是目前比较合理的方法。另外,不动杆菌的分离率也较高,达13.9%,研究表明有逐年上升的趋势[4],应引起临床的高度重视。治疗应至少选用头孢三代、四代的抗生素。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也是一种非发酵的G-杆菌,多见于长期接受广谱抗生素治疗、免疫力受损的患者,特别是建立人工气道、接受通气治疗的危重监护患者。由于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外膜的低渗透性,是造成多种抗生素天然耐药的原因之一[5]。此外,该菌产生青霉素酶、头孢菌素酶和含锌离子的金属酶,导致多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包括对ESBLs抑制剂敏感性低和水解亚胺培南。药敏结果显示,治疗该菌的感染应选用头孢吡肟、头孢哌酮/ 舒巴坦、左旋氧氟沙星,其敏感率在50%以上[6]。

【】
    [1] 方既明,刘志刚,肖汉军.医院常见细菌耐药分析及抗微生物药物合理应用对策[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5,9(1):53?58.

  [2] 汪 复,朱德妹,胡付品,等. 上海地区细菌耐药性监测分析[J].抗感染化疗杂志,2002,2(1):1?9.

  [3] 张 青.老年人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性[J].中国抗感染化疗杂志,2002,2(1):40?41.

  [4] Troillet N,Samore MH,Carmeli Y. Imipenem?resistant Pseudomonasaeruginosa:Risk factors and antibiotic susceptibility patterns[J].Clin Infect Dis,1997,25(5):1094?1098.

  [5] 徐颖鹤,林荣海,余素飞.ICU 院内获得性肺部感染致病菌的分布及耐药调查[J].浙江医学,2001,23(4):235?236.

  [6] 王承敏,范艳萍,王运铎,等.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呼吸道感染的临床及药敏分析[ J].中国抗感染化疗杂志,2002,2(1):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