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穿刺结合全身用药治疗巴氏腺囊肿疗效观察
【关键词】 巴氏腺囊肿
巴氏腺囊肿常为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链球菌及肠球菌等菌的混合感染。细菌首先侵入腺管,使黏膜充血肿胀,腺管上皮破坏而使管口阻塞粘连,分泌物不能排出,最终形成脓肿。上以往多以切排引流,病人大多需住院治疗,痛苦大,换药治疗时间长。我院用局部穿刺结合全身用药对该病患者进行治疗,达到预期效果,并与切排引流法(囊肿造口术)治疗效果比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自2002年5月至2003年10月在我院就诊的巴氏腺囊肿38例。年龄20岁~45岁。脓肿右侧8例,左侧30例。脓肿大小为(3 cm×5 cm×4.5 cm)~(7 cm×5 cm×6.8 cm)。患者局部均有不同程度的红、肿、痛,表面皮肤变红,触痛明显,有波动感。有5例病人伴有全身症状,如畏寒、发热等,均在小诊所全身用药无效而来本院就诊。按就诊时间先后顺序,将患者分为两组。顺序奇数者分为穿刺组,偶数者分为切排组,两组各19例。两组病人的年龄、囊肿的大小均经t检验差异无显著性(P>0 05)。
1.2 治疗方法
合并外阴及阴道炎症患者先行抗炎治疗,待治愈并发症后再行囊肿治疗。穿刺组术中患者取膀胱截石位,外阴皮肤用1%活力碘消毒,左手固定脓肿,以12号注射针头于脓肿波动处下方阴道黏膜面垂直刺入脓腔,抽出腔内脓液。抽空后以另一注射器吸取0.9%生理盐水注入脓腔,起到脓腔局部冲洗作用,冲洗数次,至抽出液体清亮透明后再以0.5%甲硝唑液冲洗2次,然后注入庆大霉素8万单位~16万单位[1],用药后5 min无不适,病人可离院。切排组体位、消毒同穿刺组,术者戴无菌手套,左手食指及拇指固定囊肿,使腺体开口部位向外凸起,以2%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于相当于腺体开口处纵行切开黏膜及囊肿壁1.5 cm~2 cm,排除囊液,用2%碘酊涂擦囊腔,00号铬制肠线将创缘缝合5针~6针,油纱条引流,外敷无菌纱布,手术时间10 min~16 min,于次日抽出引流条。所有病人术后给予青霉素,甲硝唑全身用药3 d~7 d。术后第2天开始用1/5 000高锰酸钾坐浴,2次/d,连续7 d;禁性生活1个月。
2 结果
穿刺组所有病人一次穿刺成功,在注入庆大霉素时均有轻度局部刺激痛(灼痛),未作处理。用药后病人局部症状明显减轻,全身症状明显改善。发热者2 d内体温恢复正常,一周后局部红、肿、热、痛消失,一次治愈18例,1例门诊病人穿刺后不系统效果不佳,改为住院再次穿刺结合全身治疗而愈。所有病人均未发现明显副反应。切排组术后局部多有明显炎症,经用乙底酚5 mg+甲硝唑10 mg调糊涂擦创口周围,每日2次,连用7 d后逐渐消失。局部炎症发生率穿刺组明显低于切排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 05),见表1。表1 两组术后局部炎症发生率比较[略]
对病人进行随访。除穿刺组1例及切排组2例失访外,余者均坚持随访。结果表明穿刺组术后复发率明显低于切排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 05),见表2。表2 两组术后复发率比较[略]
3 讨论
巴氏腺囊肿是基层常见病,患者往往在小诊所全身用药后效果不佳而来就诊,甚至有的患者未经任何治疗,局部出现红、肿、热、痛以及畏寒发热全身症状出现方来就诊。本研究结果表明,经用穿刺法治疗后,疗效明显优于切排法。证明了穿刺法简单、有效、无副作用。绝大多数病人无须住院行切排治疗,无需缝合,不易感染,因而有利于组织的愈合。减轻了病人痛苦和负担,操作简单,效果显著,非常适宜基层开展。
穿刺法治疗作用机制是首先抽出脓液,清除了局部感染灶;用生理盐水及甲硝唑液冲洗囊腔,后者有抗厌氧菌作用,局部冲洗及注入效果好,药源充足,经济、还有保护腺体功能的作用;注入庆大霉素,使单位面积抗生素浓度升高,也起到了加强局部抗菌作用,达到治愈目的。术后1个月时发现的局部硬结节是由于囊壁慢性炎症粘连而致[2],局部热敷后结节均可消失。
为了保证成功穿刺治疗,我们做到穿刺前严密消毒外阴,术前应治愈外阴及阴道炎,可应用呋喃西林粉1/1 000坐浴3 d治疗;穿刺后用1/5 000高锰酸钾溶液坐浴,每日二次。由于囊内脓液粘稠,故用12号针头穿刺,如抽液时仍然困难,可注入少量生理盐水边稀释边抽;应尽量一次穿刺成功,囊腔内深穿刺时要确保针尖在囊腔内,并固定好针头,反复冲洗时保证针头不移动;为保证将脓液冲洗干净,冲洗液与脓肿壁充分接触,注射时须排完针管内空气;吸冲洗液须另换注射器,注入庆大霉素后将针眼压迫片刻,以免药液自针眼溢出。
:
[1]朱晓云,肖风华.2%碘酊治疗外阴阴道壁巴氏腺囊肿与脓肿68例疗效观察[J].井冈山医学高等专校学报,2005,12(1):73.
[2]赵福杰,富丽,金红.无水乙醇灌注治疗复发性巴氏腺囊肿的疗效评价[J].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1998,14(6):36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