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骨髓巨核细胞与产血小板状态分析及临床意义
【关键词】 产血小板数量
【摘要】 目的 探讨ITP时骨髓巨核细胞数量与产血小板状况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162例ITP患者及86例非ITP患者的巨核细胞数量、各亚阶段比例、血小板情况进行定量比较分析。结果 ITP组巨核细胞数量明显增加,其中颗粒巨、原巨、幼巨核细胞明显增加,而产板巨核细胞明显减少,血小板生成明显障碍,产板数量明显减少,与非ITP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均<0.001)。结论 ITP时骨髓巨核细胞及产血小板数量有特别明显的改变,是辅助诊断ITP的重要指标。
关键词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巨核细胞 产血小板数量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IP)是常见出血性疾病之一,发病机制与免疫异常有关,并影响巨核祖细胞造血。目前对ITP多集中于临床、病因学与免疫学的研究,对骨髓的研究尚少,尤其是没有统一的标准来衡量骨髓中巨核细胞的成熟程度。为此,我们选择巨核细胞各亚阶段比例及产血小板状态来作为评价指标,通过各亚阶段比例及产板积分来定量评价其成熟程度。本文就我院确诊的临床资料较完整的162例ITP患者和86例非ITP患者进行分析,以期探讨ITP时骨髓(BM)巨核细胞(MK)数量、各亚阶段比例、产血小板积分的改变以及它们的辅助诊断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ITP患者162例,男55例,女107例,年龄1~68岁,平均36.5岁。诊断标准根据张之南主编的《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 [1] 所定。非ITP组86例,外周血小板连续2次测定均低于正常,其中增生性贫血35例,慢淋8例,慢粒3例,感染18例,慢性肝病10例,肾脏疾病6例,甲状腺功能亢进3例,糖尿病3例。男32例,女54例,年龄11~50岁,平均年龄32.7岁。
1.2 方法 选择BM取材、涂片、染色良好的标本重新进行MK的标化记数(1.5cm×3.0cm)。在涂片的体尾交界处按顺序用油镜分类25个MK,将其分为原、幼巨核细胞(MK 1 ),颗粒巨核细胞(MK 2 ),产板巨核细胞(MK 3 ),裸核巨核细胞(MK 4 ),分类标准依据王风计主编的《血液细胞学》 [2] ,计算出各阶段MK所占的百分率。同时计数其中每个产板巨核血小板的颗数,并计算出产血小板积分(积分=分类25个巨核细胞中所有产板巨核血小板的颗粒之和)。同时观察MK的胞浆量、颗粒及退行性变。
2 结果
2.1 两组MK数、各亚阶段比例及产血小板积分结果 162例ITP患者MK为18~628个,平均292.2个,其中平均MK 1 占4.3%,MK 2 占71.4%,MK 3 占18.9%,MK 4 占5.4%,产血小板积分为0~42,平均12.6。非ITP组MK为8~248个,平均130.5个,其中平均MK 1 占1.9%,MK 2占43.1%,MK 3 占52.2%,MK 4 占2.8%,产血小板积分5~724,平均125.7。见表1。
表1 ITP组与非ITP组MK数、各亚阶段比例及产血小板积分结果
2.2 产血小板积分对ITP和非ITP的诊断意义 我们采用积分小于或等于30为异常,大于30为正常,对两组患者进行分析,其诊断ITP的敏感性为94.4%,特异性为95.3%,阳性预测值为97.4%,阴性预测值为90.1%,阳性似然比为18.8%,阴性似然比为0.063,见表2。我们再采用积分≤50为异常,>50为正常来对两组患者进行分析,其诊断ITP的敏感性为100.0%,特异性为75.6%,阳性预测值为88.5%,阴性预测值为100.0%,阳性似然比为4.10,阴性似然比为0.0,见表3。
表2 积分以30为判定阈值对ITP的诊断价值
3 讨论
目前ITP的诊断存在一定困难,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在排除其它引起血小板减少的疾病后综合判断,骨髓巨核细胞数量、形态改变及成熟程度是一项重要的诊断依据,但其仍没有一定的判断标准,且对巨核细胞数量的多少仍没有定论。我们通过对162例患者的观察分析,标准化计数的值7~35个范围,MK数量降低者0例,占0.0%,正常者21例,占13.0%,MK增高者141例,占87.0%。与非ITP组相比MK数量也是明显增高的,差异有极显著性,且患者病情越重,MK数量增高越明显,因此MK正常或增高是ITP诊断和病情判断的重要指标之一。MK 减少是否可排除ITP的诊断还有待于临床资料的积累与验证。162例ITP患者骨髓巨核细胞成熟明显障碍,原巨、幼巨核及颗粒巨数量明显增高,产板巨数量明显降低,且产板的能力明显减弱,即产血小板积分明显降低,其原因可能为血小板和巨核细胞具有共同的抗原决定簇,血小板抗体可与巨核细胞特异性结合,使巨核细胞动力学受损,引起巨核细胞的膜功能和活动性的改变,从而影响血小板的生成,病情越重,巨核细胞成熟障碍越明显,血小板生成越差。162例ITP患者的产板巨明显减少,产板能力严重降低,产血小板积分为0~42分,平均12.6分。本文分析表明:以积分30分为判定阈值诊断ITP的阳性似然比为18.8,阴性似然比为0.063;以50为判定阈值诊断ITP的阳性似然比为4.41,阴性似然比为0.0。产血小板积分<30分为巨核细胞成熟明显障碍,且积分越低成熟障碍越严重,应高度疑为ITP;30~50分为轻至中度成熟障碍,应结合有关指标考虑;>50分为成熟好,且积分越高成熟越良好,可排除ITP的诊断。因此,定量分析巨核细胞各亚阶段比例及产血小板状态,可较客观地判断骨髓巨核细胞的成熟程度,方法简便易行,是ITP诊断和病情的一个良好指标,尤其是利用产板积分来排除ITP的诊断是一个简便而准确的方法。ITP时巨核细胞形成可伴有胞浆量改变、颗粒减少、胞浆及核变性等改变,对ITP的诊断具有一定价值,但这些指标不易量化,判断的主观因素多,且易受制片、染色等影响,在实际工作中应用起来有一定难度。而骨髓巨核细胞数量、各亚阶段比例及产血小板积分都是量化指标,用于ITP的辅助诊断简便易行,综合考虑可提高ITP的诊断准确率,有助于患者的病情判断与及时。
参考文献
1 张之南.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第二版.北京:出版社,1998,279-281.
2 王凤计.血液细胞学.天津:天津科技出版社,199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