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那普利、非洛地平联用逆转高血压左室肥厚的疗效观察
【关键词】 依那普利
【摘要】 目的 观察依那普利、非洛地平联用逆转高血压左室肥厚的疗效。方法 将73例患者随机分为三组。A组用依那普利口服;B组用非洛地平口服;C组用依那普利+非洛地平口服。前及治疗后3个月分别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同一心动周期的前室间隔厚度、左室后壁厚度及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重量。取3个心动周期的平均值计算左室重量指数进行比较。结果 三组治疗前后超声心动图检测结果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依那普利、非洛地平联用对于逆转高血压左室肥厚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用依那普利和非洛地平。
关键词 高血压左室肥厚 依那普利 非洛地平
左室肥厚(LVH)是高血压的并发症之一,延缓或逆转LVH已成为高血压治疗过程中的重要课题。目前的研究尚局限于某类单一药物对LVH的疗效观察。为此,我们联合应用依那普利和非洛地平治疗高血压合并LVH患者,旨在探讨其对LVH的逆转作用是否优于单一药物。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73例原发性高血压病合并LVH患者(均符合WHO规定的高血压及LVH诊断标准)随机分为三组。A组25例,男16例,女9例,年龄(54.8±9.2)岁,高血压病程(6.9±3.6)年,血压(21.8±1.4)/(14.1±0.6)kPa;B组24例,男14例,女10例,年龄(53.3±8.6)岁,高血压病程(6.1±4.1)年,血压(22.1±1.5)/(13.8±0.5)kPa。C组24例,男16例,女8例,年龄(52.8±10.1)岁,高血压病程(5.9±3.8)年,血压(21.9±1.4)/(13.9±0.8)kPa。
1.2 方法 所有患者停用降压药物2周以上,每周随访3次(非同日),随访时测坐位血压3次,取其平均值,以第2周3次随访时的血压平均值作为治疗前的基础血压。治疗前测身高、体重。治疗开始,A组给依那普利10mg,晨8时服用,1次/d,1周后如血压无明显下降则加至20mg,依次类推,每日最大剂量为30mg。目标血压为(18.7~17.3)/ (12.0~10.7)kPa。B组给非洛地平缓释片5mg,晨8时服用,1次/d,1周后如未降至目标血压(同上)则加至10mg,每日最大剂量20mg。C组给依那普利10mg、非洛地平缓释片5mg,晨8时服用,1次/d,1周后如未降至目标血压(同上)则依次给依那普利15mg、非洛地平7.5mg,依那普利20mg,非洛地平10mg,每日最大剂量同上。治疗后2周内每2天随访1次,降至目标血压后每周随访1次,以第12周3次非同日血压的平均值作为治疗后血压。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分别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同一心动周期的前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LVPWT)及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计算左室重量(LVM),LVM=1.05×[(IVST+LVPWT+LVDd) 3 -LVDd 3 ]-13.6(g)。取3个心动周期的平均LVM值计算左室重量指数(LVMI),LVMI=LVM/体表面积。
2 结果
2.1 达到目标血压时三组平均药物用量 A组为依那普利25mg,B组为非洛地平缓释片12.5mg,C组为依那普利15mg,非洛地平缓释片7.5mg。
2.2 三组患者前后超声心动图检测结果及LVMI 见表1。
表1 三组治疗前后超声心动图检测结果及LVMI值 (ˉx±s)
注:与治疗前比较, ˇ P<0.001, ˇˇ P<0.01, ˇˇˇ P<0.05;治疗后C组与A组比较, △ P<0.05, △△ P<0.01;治疗后C组与B组比较, 0 P<0.01, 00 P<0.001
3 讨论
LVH是持续性高血压的严重并发症,也是高血压患者的主要致死原因之一。LVH的形成除与高血压、高流量血流动力学改变的直接作用有关外,也与机体内环境失衡(尤其是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所致内源性激素产生和调节失常有关。实验证明,内皮素、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去甲肾上腺素(NE)、内源性洋地黄物质(EDLS)等均可促进心肌细胞蛋白的合成和增殖,而心钠素可拮抗内皮素、AngⅡ的促心肌细胞增殖作用。LVH患者内皮素、AngⅡ、NE、EDLS水平明显升高,而心钠素水平降低,提示心钠素合成或释放相对不足及其与内皮素、AngⅡ、NE的平衡失调可能是LVH发生的重要机制之一。许多资料证实,依那普利可通过直接降压及抑制循环和局部组织AngⅡ生成,降低其介导的交感神经活性,减少NE等血管活性物质释放,使LVH发生逆转。非洛地平逆转LVH的机制除直接降压外,还与其抑制交感神经系统的RAS,减少NE和AngⅡ对心肌细胞的刺激作用有关。临床观察结果显示,依那普利与非洛地平联用逆转LVH的效果明显优于两药单用。有学者以血管平滑肌细胞为对象探讨转换酶抑制剂(ACEI)对AngⅡ的直接作用时发现,ACEI呈时间依赖性抑制AngⅡ介导的钙内流,其抑制AngⅡ介导的钙内流不在于钙通道本身, 而在于通过抑制蛋白激酶C的活性,从而减弱其对电压依赖性钙通道(PDC)的激活作用,而钙离子拮抗剂则通过直接阻断PDC而抑制钙离子内流,其不同的作用机制可能是依那普利与非洛地平联用后LVH逆转增强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