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种球蛋白联合西咪替丁治疗小儿秋季腹泻的疗效观察
【关键词】 小儿秋季腹泻
【摘要】 目的 探讨丙种球蛋白联合西咪替丁小儿秋季腹泻的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了182例小儿秋季腹泻的治疗过程。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为97.8%,对照组有效率为66.7%,P<0.05。结论 在常规抗病毒的基础上加用丙种球蛋白和西咪替丁可明显提高小儿秋季腹泻的疗效。
by using normal immunoglobulin with cimetidine .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infants autumn diarrhea by using Immunoglobulin with cimetiˉdine.Methods Analysed retrospectively the treating process of autumn diarrhea in183cases.Results Effective rate come up97.8%in the group of treatment and66.7%in group of comparison.Conclusion Based on conventional treatment of Ati-virus treating,the efficiency can be obviously raised by using immunoglobulin normal combined with cimetidine.
Key words infant autumn diarrhea immunoglobulin cimetidine
本文对1998年11月~2003年2月我院收治儿科病房的182例秋季腹泻的患儿随机分组比较,我们发现用丙种球蛋白联合西咪替丁治疗小儿秋季腹泻与普通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效果明显,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分组 按照发病季节、年龄分布及临床表现、粪便性质做出临床诊断,其中有83例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病人粪便轮状病毒抗原为阳性。病例选择标准:年龄4~24个月,病程在3天以内,大便为水样或蛋花汤样。182例患儿中男95例,女87例,按照1982年全国小儿腹泻防治研究经验交流会讨论通过的分型标准,分出轻型腹泻54例,重型腹泻118例;4~6个月23例,6~12个月107例,12~24例52例。随机分两组,治疗组80例,对照组102例,两组年龄性别症状从统计学上差异无显著性。见表1。
表1 两组病例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略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补液,抗病毒及对症治疗,治疗组加用了肌注冻干组织胺丙种球蛋白(广东省血液制品所生产)2ml,每天1次,连用3天;静滴西咪替丁10~15mg・kg -1 ・d -1 ,连用3~5天。
1.3 疗效判定 根据腹泻病疗效判定的补充建议,显效:在治疗72h内粪便性状及次数恢复正常,全身症状消失;有效:治疗72h粪便性状好转,粪便次数在3次以下或次数较前明显减少,全身症状明显改善;无效:治疗72h粪便次数、形状及全身症状无好转,甚至恶化。
2 结果
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疾病程度、白细胞计数等方面做统计学分析(表1),具较好的可比性。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是97.8%和66.7%,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在治疗组中无一例发生不良反应。见表2。
表2 两组病例结果 略
3 讨论
1973年澳大利亚的Bishop等首次在患急性胃肠炎的婴幼儿十二指肠活检标本中发现了轮状病毒,以后的研究发现轮状病毒是引起婴幼儿腹泻的主要致病因子 [1] 。赵锦铭等自1985年10月~1992年2月对全国17省市腹泻患儿进行病毒病原研究,表明秋季腹泻病儿粪便轮状病毒阳性率达50%和44.3% [2] 。本文收集的182例患儿粪便轮状病毒抗原阳性为83例,达45.6%,与上述报道相同。本病的发病机制为轮状病毒侵入肠道后在小肠绒毛顶端的柱状上皮细胞上复制,使细胞发生空泡变性和坏死,其微绒毛肿胀,不规则和变短,受累的肠粘膜上皮细胞脱落,遗留不规则的裸露病变,致使小肠粘膜回吸收水分和电解质的能力受损,肠液在肠内大量积累而引起腹泻,在小肠绒毛柱状上皮细胞感染病毒后造成上皮细胞内双糖酶含量减少,进一步引起双糖吸收不良,导致协调运转的钠氯等离子吸收障碍,肠道内呈高渗状态而出现水样泻等表现 [3] 。另外轮状病毒性肠炎急性期呈低激活状态与细胞免疫的变化和临床症状恢复相一致 [4] ,提示轮状病毒感染过程中细胞免疫的重要作用,故改善细胞免疫功能对于抗轮状病毒效果显著。西咪替丁属组织胺H 2 受体拮抗剂治疗轮状病毒腹泻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1)西咪替丁是一种免疫调节剂对混合淋巴细胞的反应,白细胞介素-Ⅱ的生成、NK细胞活性抗体的形成能力等方面均有影响 [5] 。(2)西咪替丁阻断H 2 受体,抑制组胺等炎性介质释放,减轻肠粘膜炎性水肿,促进绒毛修复,恢复其吸收功能,具有止泻作用。(3)西咪替丁可减少 胃酸分泌,从而减轻H + 对病损粘膜的刺激,有利于绒毛修复 [6] 。而人血丙种球蛋白含健康人群血清中所见的各种抗体,能增强机体对细菌病毒的抵抗力,且可封闭单核巨细胞表面的FC受体,减少该系统细胞对带有自身抗体细胞的破坏,还含有抗自身抗体的独特型抗体,可结合自身抗体,参与免疫调节 [7] 。因此,在常规抗病毒的基础上,采用西咪替丁和肌注人血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秋季腹泻能缩短病程,安全,无一例发生不良反应,而且价廉,值得推广。
1 胡皓夫.儿科治疗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4:274.
2 赵锦铭,强伯勤,赵同兴,等.小儿急性感染性胃肠炎的病毒病原研究.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1995,9(1):45-48.
3 王继山,陈俭红.实用小儿胃肠病学.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
社,1997,389.
4 李小萍.更昔洛韦联合西咪替丁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中国医师杂志,2002,4(4):34.
5 杨骅.西咪替丁的新用途-免疫调节.新药与临床,1989,8:352.
6 李双杰,田算梅,贾银芝,等.甲氰咪胍治疗轮状病毒肠炎56例临床观察.临床儿科杂志,1995,13(4):243-244.
7 张爱如,马伴吟.实用药物手册.第五版.上海:上海技术出版社,2000,56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