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杏叶片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65例疗效观察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张颖莉 陆佳 时间:2010-07-14

【关键词】  不稳定型心绞痛

  【摘要】 目的 观察银杏叶片不稳定型心绞痛近期、远期疗效。方法 将65例患者随机分为银杏叶治疗组(治疗组,34例,常规西药加银杏叶片治疗)与常规西药治疗组(对照组,31例,单用常规西药治疗),随访1年。结果 治疗组症状改善总有效率88.2%,心电图好转率58.1%,均优于对照组(P<0.05)。对治疗组随访1年期间复发性心绞痛(AP)、急性心肌梗死(AMI)、需再住院治疗的病例数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 加用银杏叶片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及对心血管事件预防均比单一使用常规西药效果更好。

  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是介于劳累性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和猝死之间的临床表现。早期应用他汀类降脂药物、抗血小板药物、抗缺血药物及介入疗法等治疗有效。本文观察银杏叶片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能显著降低复发率,减少再住院率,预防心血管恶性事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5例患者均符合国际心脏病学会及世界卫生组织临床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组报告《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中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 [1]  。采取随机分组,治疗组(常规西药+银杏叶片)34人,男22例,女12例,年龄41~82(平均57)岁;病程3个月~20年。对照组(常规西药治疗)31例,男19例,女12例,年龄44~78(平均61.5)岁,病程1~24年。两组病人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治疗组:除不稳定型心绞痛常规治疗(抗凝,降脂,抗缺血等)外,予银杏叶片2片/次,3次/d,坚持治疗1年。对照组:予常规治疗,不加用银杏叶片及其他抗缺血中药。治疗前进行病史询问,查体,检查心肌酶、血脂、血糖、肌钙蛋白T,心电图等,出院后每4周随访1次,随访期为1年,观察患者症状、心电图、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及再住院率。

  1.3 疗效评定标准 按1993年我国卫生部《心血管系统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对心绞痛症状疗效和心电图疗效进行评定 [2]  。

    1.4 统计学方法 实验数据使用SPSS1

  1.5进行统计。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配对资料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用χ 2 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两组症状疗效比较 见表1。

  2.2 心电图疗效比较 见表2。

    2.3 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的比较 见表3。

  表1 症状疗效比较 略

    表2 心电图疗效比较 略

  表3 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 (略)

    3 讨论

  冠心病、心绞痛药物通常应用硝酸酯类药物配合钙通道阻滞剂、β受体阻断剂扩张血管增加冠脉血流量,并抗凝、抗血小板聚集等。经临床观察,在常规治疗外加用银杏叶片,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症状总有效率88.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4.5%。心电图改善有效率85.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8.1%。随访1年,心绞痛复发率、发生AMI、再住院率等治疗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3]  。基础研究发现银杏叶的有效成份主要有黄酮苷和二萜内酯两类,具有抗血小板聚集、解除血管痉挛、扩张血管作用。实验证明麻醉兔 经冠状动脉闭塞90min和再充血180min后导致心肌组织严重损伤,给予银杏叶提取物能明显地抑制心室纤维化作用和降低梗死程度。

  

    1 国际心脏病学会及WHO临床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组.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81,9(1):75.

  2 全国中西医结合防治冠心病及心律失常研究座谈会.冠心病心绞痛及心电图疗效标准.中医杂志,1996,37(10):583~584.

    3 刘国仗,胡大一,陶萍,等.心血管药物临床试验评价方法的建议.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88,2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