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过敏诊治及误诊防范
【关键词】 过敏
过敏性疾病又称变态反应性疾病,是机体通过吸入食入注入或接触某种物质,包括抗原物质或半抗原物质后引起某些组织器官、甚至全身性的过敏反应,引起各种各样的功能障碍或组织损伤的一类疾病。随着的、生态环境的改变,特别是人类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人们接触的致敏物质越来越多,导致过敏性疾病的发病率日趋增加。严格地讲,除了葡萄糖和氯化钠以外的任何食物都可能成为过敏源。食物过敏反应在临床上表现多种多样,少部分病人易误诊。我们收集了2000年1月~2003年12月经我科诊治的30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以期对食物致过敏的诊治提供帮助,减少误诊,以免延误,甚则危及生命。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患者309例,男179例,女130例,男女比例为1.38:1;年龄1.5~69岁,15岁以下16人,占5.18%;50岁以上10人,占3.24%。进食某种食物后30min内发病256例,占82.85%;0.5~2h发病49例,占15.86%,2h后发病4例,占1.29%。
1.2 致敏食物 (1)牛奶5例,占1.62%;(2)海产品及水产品(甲鱼、虾、蟹、螺丝、墨鱼)249例,占80.58%;(3)水果(菠萝、芒果、番木瓜)26例,占8.41%;(4)某些肉类(鸽子、蛤蚧、蛇、穿山甲)11例,占3.56%;(5)可食昆虫类(蜂蛹、蚂蚁卵、蚱蜢、蛐蛐、蝉)15例,占4.85%;(6)某些蔬菜(土豆、西红柿、大蒜)5例,占1.62%。
1.3 临床表现
1.3.1 非消化系症状 159例,占51.46%,其中皮肤瘙痒123例,占77.36%;哮喘发作11例,占6.92%;鼻塞、流涕喷嚏15例,占9.43%;喉部阻塞、痒4例,占2.51%,休克6例,占3.77%。
1.3.2 消化系症状 88例,占28.48%,其中唇舌麻木肿胀32例,占36.36%;食物过敏性胃炎(胃部不适、胀气、反酸)24例,占27.27%;食物过敏性肠炎(腹痛、腹泻)32例,占36.36%。
1.3.3 消化系与非消化系症状混合表现,62例,占20.06%,其中皮肤瘙痒并腹痛41例,占66.13%。
1.4 诊断与治疗结果
1.4.1 309例患者经当班医生通过病史,体检后初诊为食物过敏213例,占68.93%;腹痛待诊50例,占16.18%;急性胃肠炎21例,占6.79%;休克查因4例,占1.29%;皮肤病17例,占5.50%;其他4例,占1.29%。
1.4.2 药物 需按过敏症状而定。(1)入院时已有休克症状者,予先抢救休克,同时争分夺秒尽可能寻找可能所进的食物及休克前有否过敏性非消化系症状。一经确认过敏性休克即予糖皮质激素、抗组胺药、适量配用抗胆碱药如654-2以改善消化道的过敏性反应及改善微循环。以利休克的抢救。(2)未休克者,即予抗组胺药、短效糖皮质激素肌注或静脉滴入,至少待过敏症状消失后方能让病人离开观察室,以防发生过敏性休克,尽可能建患者病历卡注明其所过敏的食物,指导患者制定一个合适的饮食方案。
1.4.3 结果 309例患者经抗过敏、抗(防)休克及对症治疗后均痊愈出院,平均住院1.1天,无一例发生并发症。
2 讨论
几乎任何食物都可诱发各种过敏症状,如荨麻诊、哮喘病、过敏性鼻炎、喉头水肿和过敏性休克等。食物过敏的发生机制是由特异性IgE所介导的Ⅰ型变态反应。与吸入性变态反应相比食物变应原的成分更复杂,种类也繁多,环境影响因素也较多。我市地处祖国边陲,多民族杂居,饮食习俗原始而复杂,故其发生过敏人员亦以外来人员为多。由于人类每天进食的食物种类甚多,因而食物性过敏的发生率也就高而不惊了。
食物性过敏可表现为消化系过敏反应、非消化系过敏反应及两者均有的混合表现。(1)消化系过敏反应表现为进食后数分钟内唇舌麻木肿胀、吞咽不利;胃部不适、胀气、腹部酸痛、腹泻等;(2)非消化系表现更为常见,且可为就诊或误诊之主要原因。可表现为进食数分钟或数小时内出现大小不等的风团,亦可融合致皮肤瘙痒,甚则并发哮喘、喉头水肿、窒息,严重时可出现过敏性休克。
医生接诊后尽可能从(1)摄入某种食物与过敏发作的时间关系;(2)摄入同一种食物诱发过敏的可复性;(3)特应性病史:其他过敏性疾病病史等方面仔细追溯病史,再结合症状体征,诊断一般不困难。对仅以消化系过敏反应为主,不易与腹部其他疾病鉴别时,可试用抗过敏及对症治疗、动态观察,食物过敏者多会随之明显好转而愈。诊治过程中一定要及时适量使用抗过敏药物,避免休克的发生;轻症患者也需保持高度警惕。一旦确诊为食物过敏,应严格禁食可疑的过敏食物。对花生、坚果类、鱼和甲壳类海产品的过敏者往往需要终生禁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