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横纹肌样瘤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研究报告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0-07-14
                                        作者:王敏 应小平 孙继波 姚庆端

【关键词】  颅内横纹肌样瘤

  【摘要】 目的 探讨颅内横纹肌样瘤(rhabdomyosarcoma)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研究。方法 通过临床、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等确诊为颅内横纹肌样瘤,并与间变性胶质细胞瘤、大细胞髓母细胞瘤、恶性横纹肌样脑膜瘤相鉴别。在复习和临床资料的基础上,对该病例手术标本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在病理形态上,瘤细胞大、呈多边形,胞浆嗜酸性核偏位、深染,似印戒细胞,部分细胞为泡状核,有核周空晕;瘤细胞呈致密、疏松片状浸润性生长,有出血坏死,核分裂像少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病例1,Vimentin(+)、EMA(+)、S-100(+)、Keratin(+)、NSE(+)、a-SMA(±)、GFAP(±)、中性粘多糖染色PAS(+)。病例2,Vimentin(+)、S-100(+)、Keratin(+)、GFAP(+)、EMA(-)、NSE(-)、dermin(-)。病理诊断:颅内横纹肌样瘤。结论 通过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排除了间变性胶质细胞瘤、大细胞髓母细胞瘤、恶性横纹肌样脑膜瘤,检测结果支持颅内横纹肌样瘤。
   
  关键词 颅内横纹肌样瘤 病 免疫组织化学 间变性胶质细胞瘤、大细胞髓母细胞瘤、恶性横纹肌样脑膜瘤 

         颅内横纹肌样瘤极为罕见,通过查阅文献及光盘检索, 颅内横纹肌样瘤自1985年首次报道以来,至今国内外共有188例报道。文献几乎均为个案报道,其内报道1例。病理学书及相关文献对该肿瘤临床及病理也描述甚少。本病例结合临床、病理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结合文献进行分析讨论。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例1,患者男性,17岁。主诉因间歇性意识障碍2年,头痛、视物模糊20天于2000年10月17日入院,患者平均2个月发作一次,可自行缓解。查体:神智清晰,心、肝、肺及腹部未见异常。头颅CT诊断:胶质瘤。MRI示(36T 1 WL、16T 2 WL、85增强扫描)海绵窦旁占位,海绵状血管瘤其内及周围坏死出血。手术所见:肿瘤质软、鱼肉状,呈灰白色,囊性变,局部出血坏死,颅中凹底已破坏。临床诊断:颞肿瘤。手术切除标本:灰白不整形碎组织,5.5cm×3.5cm×1.5cm大小,切面灰白、灰黄暗红相间,质脆。
   
  例2,患者女性,36岁。主诉因头痛耳鸣、视物不清约40天入院。40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耳鸣、视物不清,间断性头痛,以双颞为主,耳鸣以左侧为主,不伴恶心呕吐、发热等。查体:神智清,自动体位,四肢肌张力正常,克氏征(-)、布氏征(-),余未见异常。头颅CT诊断:左额叶囊实性占位,约5.3cm×6.1cm×5.0cm,边界清,移位不明显,左侧脑室前角受压明显。实性部分增强明显。初步诊断:胶质瘤。增强头颅CT示:左额叶位呈混杂密度。临床诊断:左颞叶胶质瘤。手术切除标本:灰白不整形碎组织,5.8cm×5.8cm×2.8cm大小,切面呈灰白暗褐色,质脆。
   
  1.2 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用鼠抗人单克隆抗体分别显示脑组织中,细胞浆红,似印戒细胞胞浆内Vimentin(1:50-100)波形蛋白,EmA(1:50-100)上皮膜抗原,Keratin(1:50-100)角蛋白,a-SMA(1:50-100),NSE(1:50-100),用兔抗人多克隆抗体显示S-100(1:200),GFAP(1:400)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均购置DAKO公司)作为一抗,免疫组化染色方法采用SP二步法、DAKO Envision试剂盒,参照其说明进行,DAB显色试剂盒为SIGMA公司产品,设阳性对照和PBS替代一抗的阴性对照。

  2 结果
   
  2.1 病理检查 瘤细胞大、呈多边形,胞浆嗜酸性核偏位,深染,似印戒细胞,部分细胞为泡状核,核周有空晕;瘤细胞呈致密、疏松片状浸润性生长,有出血坏死,核分裂像少见。

  2.2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例1,瘤细胞胞浆及包涵体Viˉmentin(+)、EMA(+)、S-100(+)、Keratin(+)、NSE(+)、a-SMA(±),间质细胞胞浆GFAP(-),desmin(-)、PAS中性粘多糖染色(+)。例2,Vimentin(+)、S-100(+)、Keratin(+)、GFAP(+-)、desmin(-)、NSE(-)、EMA(-)、CK(-)、PAS染色(-)。
   
  3 讨论

  颅内横纹肌样瘤(malignant rhabdoid tumor,MRT)是一种极少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的恶性胚胎性肿瘤。自1985年首次报道颅内横纹肌样瘤以来,国内外至今仅报道了188例。其中184例发生于婴儿,4例为成年人(成人发病率<2%),52%发生于小脑及小脑桥脑角,39%位于大脑幕。5%位于松果体,2%为多发病灶。此瘤 [1]  是从原诊断Wilms’瘤分出,1981年正式命名为肾恶性横纹肌样瘤(Malignant rhabˉdoid tumor of kidney,MRTK),随着报道的增多,发现在肾以外很多部位也可发生形态一致的肿瘤,即肾外横纹肌样瘤(extrarenal rhab-doid tumor,ERRT)。
   
  颅内横纹肌样瘤组织起源尚不清楚,有报道 [2]  ,本瘤可能来自组织细胞、间叶细胞、神经外胚层细胞、生殖细 胞。从遗传方面考虑,90%横纹肌样瘤经FISH定位,存在染色体22q11.2异常。可能与AT/RTs、hsNF5/IML基因突变有关,该肿瘤 [3]  的生物学特征与婴儿肾脏恶性横纹肌样瘤(MRTK)相似,Chou等 [4]  报道,通过2例活检和尸检发现,肾脏的横纹肌样肉瘤和颅内横纹肌样瘤在免疫组织化学和超显微结构方面有一定的相似之处,推测原发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这种肿瘤是一种极端恶性的肿瘤。容易把它当作一种原发于神经方面和潜在的脑脊膜灰质细胞衍生而来的肿瘤。它与胚胎时期浆膜间皮前细胞相似。常围绕在肾脏和其它器官周围。因而,它倾向原发于脑脊膜内折处。本文2例分别为:17岁、位于右颞叶与耳脑膜粘连;36岁、位于右额叶。同时CT检查,组织形态上有一定的差别。故特别需要与间变性胶质细胞瘤、大细胞髓母细胞瘤、恶性横纹肌样脑膜瘤鉴别。
   
  鉴别诊断 (1)间变性胶质细胞瘤(anaplastic astrocyˉtoma) [6]  组织形态:细胞核异形大,有角状核,核深染及核的大小外形有明显差异,局部血管增生,血管内皮细胞肥大,核旁呈球状团块状、嗜酸性胞浆呈辐射状发出比较短粗的突起,终止血管壁,可见核分裂像。其组织形态,与颅内横纹肌样瘤相似,需要免疫组化鉴别,胶质细胞胞浆GFAP(+)、S-100蛋白阳性和波形蛋白阳性(Vimentin);而颅内横纹肌样瘤GFAP间质细胞部分可呈现阳性,EMA(+)、Keratin(+)、NSE(+)。(2)大细胞髓母细胞瘤,组织形态:瘤组织内含有大量的大核仁样细胞似横纹肌样细胞,坏死明显。免疫组化染色:神经胶质酸性纤维蛋白GFAP(+)、S-100(+)、神经丝蛋白NF(+),75%儿童髓母细胞瘤都发生中线部位。不表达Vimentin、Keratin、EMA。(3)恶性横纹肌样脑膜瘤(rhabdoid menin-gioma)复习文献Kepes4例报道和Perry8例报道 [7,8]  该肿瘤易局部侵袭、复发及远端转移,本文例1男性患者手术所见与耳脑膜相连,故需要鉴别是脑膜侵及颅内还是颅内原发。免疫组化和组织形态都不尽相同,但总体来说:脑膜瘤有漩涡状结构,细胞大、卵圆形、胞浆嗜酸,核偏位、核仁明显,核周有透明样包涵体,部分有梭形细胞,纤维母细胞形成束状、飘带状。免疫组化:瘤细胞EMA、Vimentin阳性,部分Keratin阳性,GFAP和NF阴性。颅内横纹肌样瘤部分GFAP阳性,S-100、NSE阳性。颅内横纹肌样瘤是以典型的组织学改变为最主要的诊断依据,免疫组化、电镜亦是重要的辅助指标。据资料报道横纹肌样瘤恶性程度极高,诊断后1年内绝大部分
患者死亡,最长生存时间4~5年.

  文献
    
  1 Orke LB,Biegei JA.Atypical/rhabdoid tumour.WHO Classification Tuˉmours of the Nervous system,ed Kleihues p,Cavenee WK.IARC press,Lyon,2000lst:145-15
8.
   
  2 刘云,徐庆中.横纹肌样瘤1例.Chin J pathol,December1998,27,6.
   
  3 Asia.Ade chadarevian J-P,Russo p.Central nervous system-renal neopl Puzzling emerging association young childrencabstract.Lab Inˉvest,1984
   
  4 Clin neuropathol1991Jan-Feb:1-10.
   
  5 Juan RosaI.AcKerman’s Surgical pathology.2273-2277.
   
  6 李青,宋建华.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病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6-18.
   
  7 Kepes JJ,Moral LA,Wilkinson SB,et al.Rhabdoid transformation of tuˉmor cells in meningiomas:a histologic indication of increased proliferaˉtive activity:report of four cases.AM J Surg pathol,1998,22:231- 238. 8 Perry A,Scheithauer Bw,Stafford.Sl,et al.“Rhabdoid”meningioma:an aggressive variant.Am J surg pathol,1998,22:1482-1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