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督脉与脑血管疾病的相关性探讨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秦俊莲 徐华明 时间:2010-07-14

【关键词】  针刺

  督脉是奇经八脉之一,与任脉、十二经脉合称为十四经脉,是经络学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督脉的循行分布十分广泛,联系脏腑亦多,“经络所过,主治所及”,因此,督脉的主治范围极其广泛。从整体来看,督脉统督背部之阳及诸阳经,为阳脉及全身经脉之海,调节阴阳,为十二经之纲领及动力。它为肾气肾水之通路,主生肾气,心肾,有充养髓海,益脑主生殖等功能。

    十四经脉中以督脉与脑髓的关系最为密切,这决定了督脉在防治神经系统疾病中的重要地位。临床上老年性痴呆、脑出血、脑梗塞、癫痫、震颤麻痹、脊髓损伤等神经系统疾病从督脉论治均取得很好的疗效。近年来实验研究也表明,刺激督脉穴能直接改善脑血流,提高脑组织氧分压,加速脑组织的修复与氧和葡萄糖的利用,对脑缺血再灌注时的脑电活动、氧自由基均有影响,对脑缺血后的神经元损伤有保护作用。

    百会、大椎、命门为督脉要穴。实验研究发现,针刺百会、大椎、命门有健脑益髓作用。从局部作用与整体调节两个角度探讨其机制,为督脉健脑益髓作用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为预防和脑血管疾病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下面就针刺督脉与脑血管疾病的相关性综述如下。

  1 其相关性的中医论述

    循行上督脉与脑密切相关。《难经・二十八难》:“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入属于脑”四字已明确地将督脉归属于脑,《素问・骨空论》中还载有督脉的一条分支“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进一步说明了督脉与脑的络属关系。除了这种直接络属关系外,督脉在循行中还联系到心、肾二脏,《素问・骨空论》中明确指出督脉有一分支“上贯心”,还有两处提到督脉“贯脊属肾”,“入循膂络肾” [1]  ,在五脏六腑中以心肾二脏与脑的关系最为密切。中医藏象学说中将脑的生理和病理统归于心 [2]  ,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指出:“人之元神藏于脑,人之识神发于心。” [3]  ,当代许多学者也认为心脑共主神明 [4~7]  ;肾位于下,脑位于上,肾藏精,精生髓,髓聚于脑,关系脑的记忆与思维等。因此脑、心、肾是由督脉相连的一条生化、生命之线 [8]  。从上述论述中可以看出督脉在循行路线上
通过主干及其分支与脑发生了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成为与脑联系最为广泛的经络。

    从生理功能上看,脑位于颅内,由精髓汇集而成,其功能的发挥有赖于气血津液的濡养,而督脉通髓达脑,是阳气阴精入脑的途径,通过十四经经气的循环,将脏腑之精气向上转输于脑,以奉元神。如前所述,督脉是阳脉之海,行于背部正中,手足六阳经皆与督脉会于大椎,因此督脉对阳经气血具有调节作用,同时输送阳气至脑,使头成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督脉又络于肾,起于胞中,肾为先天之本,产生元精,督脉将元精源源不断地输送至脑。正如《医学衷中参西录》云:“脑为髓海,实由肾中真阴真阳之气酝酿化合而成,缘督脉上
升而灌注于脑 [3]  ”。

    其病理表现发现,如果督脉脉气失调就会出现“实则脊强,虚则头重”,“大人癫疾,小儿惊痫” [1]  等脑部病变。督脉经穴可主头中百病,如百会、大椎、人中、素、风府、神道、命门、陶道等穴在历代中都有治疗中风、头痛、癫疾、健忘、哭笑无常等症的记载 [9]  。

    综上所述,督脉在循行路线、生理功能及病理表现上与脑发生了方方面面的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成为十二正经与奇经八脉中与脑关系最为密切的经脉,虽然不能就此推断出督脉就是脑所属的经络,但此二者之间的密切相关性却是不容置疑的,这也为从督脉论治脑髓病提供了充分的经络学基础。

    2 中医理论的两大基本特点:整体观念及辨证论治

    “脑为髓之海”是指脑为精髓汇集之所,但它自身并不能生精造髓,其生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先天之精所化生,《灵枢・经脉篇》云:“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 [10]  。先天之精为生命之根,万化之源,对脑亦不例外,脑的生成禀受于先天,必须以精为基础,精化为髓,髓有组织地结集而成脑。第二,后天肾精所化生,《素问・逆调论篇》云:“肾不生,则髓不能满” [23]  ,陈修园《医学从众录》云:“肾为肝之母,而主藏精,精虚则脑海空虚而头重” [11]  ,均从病理角度指出脑髓必须靠肾精化生,源源不断地上输于脑,髓海才能满,才能维持正常生理活动。程杏轩在《医述》中具体地说明了肾精化生、填充脑髓的整个过程:“脑为髓海……髓本精生,下通督脉,命火温养,则髓益充……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皆上行至脑,以为生化之源” [12]  。第三,水谷精微所化生,谷精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要能量来源,各个脏腑组织器官均赖水谷精微之充养,《灵枢・五癃津液别论篇》云:“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于骨空,补益脑髓”,《灵枢・平人绝骨篇》云:“故神者,水谷之精气也”,水谷精微是生脑化神的物质基础,是大脑进行正常生理活动的又一能源基地。第四,气血之所充养,头为气血精华会聚之处,《灵枢・大惑论篇》云:“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上属于脑” [10]  ,《邪气脏腑病形篇》:“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而走空窍”。“血生于心,上输于脑” [3]  ,“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说明脑必须依赖气“煦之”,血“濡之”,才能“生神”,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根据《灵枢》经脉、经别、经筋等篇的记载,除了督脉入属于脑外,足太阳经从巅入络脑,手少阴经、足厥阴经、足阳明经别、足少阳经别等,均系目系而入脑;手少阳、足少阳、手太阳的经脉及其经筋,足太阳、足阳明之经筋等,均从目周围孔窍、组织与脑有连络关系。而中医藏象学说也将脑的生理和病理统归于心而分属于五脏。

    综上所述,虽然脑髓与心、肾二脏及督脉关系最为密切,然而其物质基础及生理功能则有赖全身各脏器、五官、经络,因而脑与其它脏腑、全身经脉系统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如出现脑髓不足之证,不能仅仅责之于一两个脏器或一两条经脉,而应着眼于全身脏腑、经脉的功能状况,人过半百,阳气日衰,各脏腑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减退,气血精髓生化乏源,致脑髓空虚,出现智力减退。而督脉恰恰能将全身脏腑、经络联络、沟通,并起统率和主导作用,调节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的功能,使气血调和,气机通达,水谷精微化生有源,精髓充足,流注于肾,从而起到健脑益髓的作用。因此,脑髓不足之证从督论治是在全面分析、观察病机的基础上,更好地体现中医整体观念的一种思路,并把中医辨证论治提到一个更高的阶段。

  3 选穴依据

    根据历代文献记载、临床应用及研究结果,选取既能代表督脉,又有肯定疗效的督脉穴位:百会、大椎、命门组成针灸处方来研究其健脑益髓作用。

    百会穴位于头顶正中,属督脉要穴,又与足太阳、手少阳、足少阳和足厥阴等经脉交会,又名三阳五会。“百会者,五脏六腑、奇经三阳、百脉之所会,故名百会。又名三阳者,手三阳、足三阳、督阳、阳跷、阳维三三所朝之处,故又名三阳。又名五会者,人喜、怒、哀、思、恐五气动,阴邪冲于脑,故又名五会。”(《古法新解会元针灸学》) [9]  。《灵枢・海论篇》指出:“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其盖,下在风府”,这里的“盖”字即指百会穴,可见百会穴不仅与全身各部位有着广泛的联系,与脑髓关系尤为密切。在历代中都有百会 善治健忘的记载,如“百会,主忘前失后,心神恍惚”(《太平圣惠方》)、“百会治心烦惊悸健忘”(《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后阅灸经,此穴果主心烦惊悸,健忘心无力。”(《针灸资生经》)“百会主……惊悸,健忘,忘前失后,心神恍惚,无心力”(《针灸大成》) [9]  。针刺百会可调节全身各经脉之经气,使气血流畅,上行荣于脑,脑髓充盛,并同时醒脑升阳和宁心安神,故可增强记忆,改善健忘状态。大椎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下,“此穴是督脉之结,统乎三阳而助卫气”(《古法新解会元针灸学》)、“本穴位于背部极上,背为阳,本穴为阳中之阳,为督脉诸穴之在横隔以上者,调益阳气之总纲。”(《针灸穴名解》),又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会”(《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9]  。刺激本穴能振奋阳气,调节全身脏腑功能,从而起到健脑益髓的作用。正如《古法新解会元针灸学》所称:“大椎者……又名百劳者,其神不于脑,诸阳所会结,实能补脑强神……”,《新编针灸学》亦称“本穴主治各种神经症状” [9]  。命门位于第二腰椎棘突下,两旁平于肾俞,居于两肾脏之间,横通足少阴之经,为督脉横通足少阴之门户,“命门者,生命所系,出生之门也。两肾属水,络于脊中而化阳气。……络脊之十四椎,上通于脑,行于督脉,肾气所至。”(《古法新解会元针灸学》) [9]  。因此,刺激本穴既能通调督脉,又兼顾了肾,肾充则脑髓实。且本穴为强壮穴之一,能抗衰老,一切虚损之疾患。

  4 其相关性的研究

    脑血管疾病是目前公认的严重危害人类的三大疾病之一,在我国其死亡率占首位,其中以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位居第一。由于缺血后神经元损伤一旦达到不可逆阶段,就无法再生修复,后果严重,因而,探讨有效防治措施和发病机制,是当前国内外研究的重点。

    现代研究表明:电针“百会”、“大椎”穴对小鼠海马突触蛋白有良性调节作用 [13]  。降低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组织中谷氨酸和天门冬氨酸的含量,可防止神经元继发性坏死,从而保护脑缺血后继发神经元的损伤 [14]  。谷胱甘肽(GSH)是广泛存在于细胞内的小分子三肽化合物,它参与细胞内氨基酸转运、糖代谢和DNA合成调节,在拮抗外源性毒物、抑制氧自由基损伤、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维持细胞蛋白质结构和功能、抑制细胞凋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针刺拟血管性痴呆大鼠百会、大椎后,GSH-PX(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力明显增强,对改善自由基的代谢具有重要作用 [15]  。在脑缺血早期电针可明显上调Bcl-2/Bax,降低P53蛋白在缺血侧皮质的表达,减少缺血性神经细胞死亡的发生 [16]  。内皮素是血管内皮细胞分泌的一种具有强烈缩血管作用的物质,具有促进有丝分裂作用,可使血管平滑肌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增生,造成血管壁增厚及管腔狭窄,并参与脑动脉硬化的形成。电针“大椎”、“百会”可降低内皮素,改善缺血后脑血流量(rCBF)和自发脑电(EEG),起到对脑缺血后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 [17,18]  。(神经肽YNPY)是由36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神经活性肽,广泛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内,为缩血管物质。实验表明脑缺血时NPY释放增加,而NPY又可加重脑缺血。电针督脉经穴能减少NPY释放,减轻脑部血管收缩反应,维持脑部血液供应 [19]  ,对神经系统有保护作用。电针的神经保护作用机制极其复杂,其作用可能通过以下机制实现 [20,21]  :(1)调节脑缺血部TXA 2 PGI 2 系统以改善微循环和代谢;(2)抗氧自由基损伤,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保护脑血管内皮细胞,有利于循环灌流,从而减轻组织损伤;(3)降低脑组织Ca 2+  的含量,防止脑缺血时细胞内Ca 2+
  超载,从而避免或减轻神经元坏死;(4)使脑组织及血液中NO和ET水平恢复正常,避免脑缺血后神经元的进一步损伤;(5)降低脑缺血后白细胞的数量,减少白细胞释放细胞因子等活性物质,从而降低自由基的生成;(6)抑制兴奋性氨基酸的释放;(7)影响某些基因的表达,抑制神经细胞凋亡,促进神经元再生等。最近有人提出 [22]  ,针灸能否进一步激活脑缺血后自身的神经干细胞(NSC)和内源性修复机制,研究其对于脑缺血后内源性NSC影响作用和机制,将为NSC的研究及针灸对脑血管疾病防治作用提供广阔的应用前景。

  文献

    1 李鼎,肖少卿.经络学.上海:上海技术出版社,1984,76,78.

  2 印会河.中医基础理论.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48.

  3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第2版.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74,518,521,523.

    4 张继东.试论心脑并主神明.甘肃中医,1993,6(4):1-3.

  5 许国振.心脑共主神明论.新中医,1991,23(10):6-7.

    6 李亚明.试论神与心脑之关系.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9,5(1):11-14.

    7 程昭寰.论脑为元神之脏.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5,1(1):15.

    8 刘正民.传统医学脑论.新中医,1991,23(10):8-10.

    9 王德深.中国针灸穴位通鉴.青岛:青岛出版社,1994,191-196,228-234,259-260.

  10 程士德.内经讲义.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68,56.

  11 陈修园.医学从众录.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8,86.

  12 程杏轩.医述.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693.

    13 王中林,徐恒泽,秦浚川等.电针对D-半乳糖致小鼠衰老模型海马突触蛋白的影响.中国针灸,1998,18(10):603-605.

    14 许能贵,马勤耘,侯思伟.电针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兴奋性氨基酸含量的影响.中国针灸,1999,19(7):431-432.

    15 程为平,马莉,园田俊英,等.针刺百会及大椎对拟血管性痴呆大鼠认知行为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影响.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12(22):2397-2398.

    16 李荣,郭景春,程介士.督脉穴位电针对暂时性脑缺血所致神经细胞死亡的影响.针灸研究,2003,28(1):10-16.

    17 高红梅,李亚杰,郭壮丽.补脑通脉胶囊及针刺百会等穴对28例血管性痴呆患者内皮素的影响.中医药信息,2001,18(3):59.

    18 许能贵,周逸平,许冠荪,等.电针百会、大椎穴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血流量和自发脑电的影响.中国中医药科技,2001,8(1):3-4.

    19 刘兰英,杨骏.电针督脉经穴为主对血管性痴呆大鼠学习记忆及NPY的影响.承德医学院学报,2003,20(1):17-20.

    20 庞勇.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临床试验研究近况.中国医学理论与实践,2002,(3):327.

    21 董玉喜.针刺对脑缺血分子调节机制的研究进展.湖北中医杂志,2002,24(1):51.

    22 刘,赖新生.论神经干细胞在缺血性脑病针灸研究中的新思路.中国针灸,2004,24(1):69-72.

    23 程士德.素问注释汇粹.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