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病毒性脑炎501例临床分析
作者:吴亚军 周保安 何挺 陈乐坤
【关键词】 脑炎
【摘要】 目的 探讨儿童病毒性脑炎(病脑)的诊断和问题。方法 观察501例儿童病脑的临床症状、体征,472例脑脊液常规、生化,280例脑脊液特异性病毒抗体,480例脑电图或脑电地形图检查,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抗病毒治疗。结果 本组501例病脑中发热466例(93.0%),头痛439例(87.6%),呕吐416例(83.0%),呼吸道症状256例(51.1%),腹泻96例(19.2%),精神症状364例(72.7%),抽搐32例(6.4%),意识障碍21例(4.2%),肢体瘫痪16例(3.2%),脑膜刺激征43例(8.6%),锥体束征16例(3.2%);脑脊液常规、生化检查472例,异常364例(77.1%);脑脊液病毒抗体检测280例,阳性158例(56.4%);脑电图或脑电地形图检查480例,异常468例(97.5%);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病毒唑、干扰素α-2b抗病毒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结论 儿童病毒以肠道病毒感染为主,临床症状较轻,脑电图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治疗效果好,绝大多数预后好。
关键词 脑炎 病毒 儿童 诊断 治疗
病毒性脑炎(病脑)是儿童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近年来发病率日趋升高,其中柯萨奇病毒和埃可病毒在国内数次引起暴发流行,成为儿童病脑的主要病原,我科2001年1月~2003年12月收治病脑501例,符合有关儿童病脑诊断标准 [1]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348例,女153例,男、女之比为2.27∶1。年龄最小4个月,最大15岁,平均(6.91±3.27)岁,<1岁16例,1~3岁42例,4~6岁137例,>6岁306例。全年均有发病,1~4月104例,5~8月330例,9~12月67例。
1.2 临床表现 发热466例(93.0%),头痛439例(87.6%),呕吐416例(83.0%),呼吸道症状256例(51.1%),腹泻96例(19.2%),精神症状364例(72.7%),抽搐32例(6.4%),意识障碍21例(4.2%),肢体瘫痪16例(3.2%),脑膜刺激征43例(8.6%),锥体束征16例(3.2%)。
1.3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WBC<4.0×10 9 /L42例(8.4%),(4.0~10.0)×10 9 /L388例(77.4%),>10.0×10 9 /L71例(14.2%);分类以淋巴细胞为主436例(87.0%)。脑脊液检查472例,异常364例(77.1%),WBC(15~50)×10 6 /L136例(37.4%),(51~200)×10 6 /L180例(49.5%),>200×10 6 /L48例(13.2%);分类以单核细胞为主321例(88.2%),蛋白轻度增高,糖及氯化物均正常。
1.4 病原学检查 对280例进行了脑脊液柯萨奇和埃可病毒IgM抗体检测,阳性158例(56.4%),其中柯萨奇病毒B组IgM阳性94例(33.6%),埃可病毒IgM阳性64例(22.9%)。
1.5 影像学检查 对480例进行了脑电图或脑电地形图检查,异常469例(97.5%),主要表现为背景活动改变,各种δ波和θ波的不同表现。头颅CT检查145例,异常12例(8.3%),皆为低密度影。
2 与结果
2.1 治疗 采用综合治疗措施,包括使用抗生素、激素、脱水剂、中成药、能量合剂及对症处理。除上述治疗外,抗病毒治疗采用病毒唑10~15mg・kg -1 ・d -1 ,静脉滴注,连用7~14天,干扰素α-2b5~10万U/kg・d,肌肉注射,每天1次,连用3天。
2.2 临床疗效评价 治愈:症状、体征消失,脑脊液及脑电图恢复正常,无后遗症;好转:症状、体征好转,脑脊液恢复正常,脑电图正常或轻度异常,遗留轻度神经后遗症;无效:病情恶化或死亡。
2.3 结果 治愈486例(97.0%),好转13例(2.6%),无效2例(其中死亡1例)(0.4%)。
3 讨论
病毒性脑炎是儿童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可由多种病毒引起,常见病原为肠道病毒、疱疹病毒、EB病毒,巨细胞病毒、腮腺炎病毒等,其中肠道病毒感染在有些地区成为病脑的主要病原 [2] 。我院近三年来病脑住院患者逐年增多,发病年龄以学龄儿为多,发病季节以每年5~8月为主。半数以上病例伴有呼吸道或肠道症状,临床症状较轻,绝大多数预后好。病脑的临床诊断主要靠有关脑损伤的症状、体征、脑脊液常规和生化异常。近年来病脑的病原学诊断在全国较大逐渐开展。虽然脑组织活检是诊断病脑的金标准,但因其损伤性而极少被应用,而血液和脑脊液病毒抗体检测有高度特异性,IgM抗体在病毒感染后1~5天,在血液和脑脊液中即可检出阳性结果,病脑患者脑脊液特异性IgM抗体检测可作为早期病原学诊断的理想方法之一。本组患儿中280例在发病后3~7天进行了脑脊液柯萨奇和埃可病毒IgM抗体检测,结果阳性158例,阳性率56.4%,说明 肠道病毒是本地儿童病脑的主要病原。脑电图异常虽非病脑的特异性诊断标准,但因其变化早于脑脊液变化,部分脑脊液常规、生化正常的病脑患儿脑电图即可见异常,且脑电图属无创性检查,价格低廉,对评价预后有一定价值,故对病脑的临床诊断有积极意义 [3] 。
病毒在脑细胞内的复制和播散是病脑的重要致病因素,故在积极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抗病毒治疗尤为重要。病毒唑是一种核苷化合物,通过抑制磷酸次嘌呤核苷脱氢酶,使鸟嘌呤核苷酸不能合成,从而抑制病毒合成和复制,对RNA病毒和DNA病毒有广谱抗病毒的作用,毒副作用小。干扰素-α本身无直接抗病毒的作用,但与细胞表面受体结合,诱导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选择性阻断mRNA的传递和蛋白合成,对RNA病毒感染效果较好。干扰素还可促进细胞毒性T细胞、NK细胞和巨噬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增强对病毒感染靶细胞的杀伤作用 [4] 。同时在病毒感染后体内干扰素活性降低,通过补充外源性干扰素调节免疫可达到治疗效果。
参考
1 吴瑞萍,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第七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759-763.
2 金玉,余唯琪,薛君莉,等.儿童病毒性脑膜炎98例临床分析.实用儿科杂志,2003,18(4):212-214.
3 孙晓静.脑电图对小儿病毒性脑炎的诊断价值.山东医药,43(22):47.
4 黄向阳.干扰素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疗效观察.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9,14(6):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