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在治疗急性胰腺炎中的运用体会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刘国检 时间:2010-07-14

【关键词】  急性胰腺炎

    急性胰腺炎是临床上较为多见的疾病,它是一种由于胰管阻塞、胰管内压力突然增高,以及胰腺血液供应不足等原因引起的急性炎症,在外科急腹症中仅次于阑尾炎、急性胆囊炎、消化性溃疡穿孔等疾病,它的病因尚不明了,上有一定难度,死亡率高,在临床上已引起高度重视。我院自1992年以来,收治了急性胰腺炎患者150例,现就治疗中的一些体会,特别是抗生素在治疗中的运用问题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50例患者,男105例,女45例,年龄24~56岁,平均37岁,均经血尿淀粉酶、血糖测定及B超、CT扫描等确诊为急性胰腺炎。其中胆源性胰腺炎96例,占64%;间质水肿型胰腺炎36例,占24%;出血坏死型胰腺炎18例,占12%。

  1.2  临床表现  本组150例患者中,均有腹胀、腹痛、恶心、呕吐等,腹痛的部位、程度常与病变程度有关,6例出血坏死性胰腺炎患者因剧烈腹痛以致不能平卧。查体:上腹部明显压痛、反跳痛及腹肌紧张,36例出现黄疸、高热、腹痛等夏柯三联症,18例出血坏死型胰炎患者入院前已出现低血容量性休克的表现,150例患者的血、尿淀粉酶测定均增高,B超及CT扫描检查均有胰腺弥漫性增大,72例患者B超检查有胆石症。

  1.3  治疗方法  本组病例中,均先采用综合治疗的方法,包括重症监护、抑制胰液分泌、纠正休克与水电解质平衡失调、镇痛、防治感染及各种并发症、手术治疗等。特别是在防治感染上,我们着重在发病的早期联合使用了敏感的抗生素,如先用甲硝唑、替硝唑、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头孢噻肟钠、头孢他定等。有感染的高发因素存在时,我们常抽出腹水或血液进行细菌学培养加药敏检测,根据药敏结果,有选择性地使用对病原
菌敏感的抗生素,但是由于在发病初期就预防性地使用了抗生素,故培养结果阳性率不高。

  1.4  结果  通过上述治疗,避免了发生感染、败血症、胰腺脓肿等并发症,对降低急性胰腺炎患者的病死率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其中135例完全康复,康复135例中无一例发生胰腺脓肿等并发症;10例治疗过程中反复出现血淀粉酶增高,症状未能控制而转上级继续治疗,死亡5例,治愈率达90%。

  2  讨论

  在以往的观点中,急性胰腺炎是一种无菌性炎症,故在治疗过程中,无论是内科医生还是外科医生,均忽视了抗生素在治疗胰腺炎过程中的重要性,除了胆源性胰腺炎患者常规使用抗生素外,其他类型的胰腺炎,如间质水肿型胰腺炎、出血坏死型胰腺炎,治疗上往往不使用抗生素,或使用一般的抗生素,这是造成急性胰腺炎患者并发症较多,或死亡率较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华西医科大学附一医院刘续宝等报道:14天以后的并发症以感染所致的多器官功能障碍为主,发生率为21.12%,病死率为37.03%[1]。同济医科大学同济医院刘斌也撰文:胰腺坏死<30%的患者中,有26.80%继发感染;胰腺坏死在30%~50%的患者中,有26.80%继发感染;胰腺坏死在30%~50%的患者中,有35.3%发生感染;有广泛胰腺坏死,胰体坏死超过50%的患者中,超过38%发生感染
[2]。由此可见,感染的发生在胰腺炎的病变过程中还是比较高的。近年来,特别是近十年来,尽管在对急性胰腺炎的治疗上有了很大的进展,使其死亡率有所降低,但仍有半数患者的死亡是由于感染造成的,感染是急性胰腺炎患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是行之有效的方法[3]。因此,要降低急性胰腺炎的病死率,必须将重点放在对感染的处理上。

  在急性胰腺炎的病变过程中,刘斌等把整个治疗过程人为地分为二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的体征为低血容量、低动脉压及休克。治疗上针对上述体征进行;第二个阶段(病程第二周末)为细菌感染阶段,治疗上以控制感染为主[2]。张小勇等也认为,胰腺坏死并发感染是较胰腺坏死更为严重的病变,在发病2周后,坏死胰腺的感染率可高达40%~50%,这种感染常导致多系统功能衰竭,死亡率占重症急性胰腺炎的80%[4]。对感染的发生,邓群等做了详细的分析:急性胰腺炎时肠黏膜屏障功能严重受损,发生肠道细菌移位,成为继发胰腺感染的潜在根源。致病菌最常见的有:肠球菌、大肠杆菌、肠杆菌属、克雷伯杆菌和绿脓杆菌等[5]。张小勇等亦报道:急性胰腺炎发生的感染中有70%的病原菌属于肠源性细菌,在这些病原菌中又有75%是革兰阴性杆菌,另有10%是厌氧菌,而来自胆道的细菌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菌、粪链球菌、大肠杆菌、肺炎杆菌、肠杆菌、绿脓杆菌及属于厌氧菌的细球菌和脆弱拟杆菌等[4]。病程后期由于持续使用抗生素,主要的肠内细菌如大肠杆菌、克雷伯菌已不是常见的病原菌,而主要是绿脓杆菌、不动杆菌、沙门菌等弱毒性革兰阴性杆菌及某些革兰阳性球菌(如肠球菌等)。我院开展的致病菌的病原学检测中,感染的主要病原菌有:大肠杆菌、肠球菌、肠杆菌属、绿脓杆菌等,同以上结果基本相符。

  在选用抗菌药物时,除了考虑药物能透过血―胰屏障,在胰腺中能达到水平外,还要考虑药物在血液、胆汁及组织液中的浓度,因为感染不仅仅局限于胰腺内,还向周围组织扩散,形成败血症以及在胆道内早就存在感染等情况。另外,还要考虑多种细菌混合感染的存在,其约占80%左右。由于在发病的初期,对致病菌尚不甚了解,故在选用抗菌药物时,应尊重以下原则:(1)抗菌谱应广;(2)药物对主要病原菌应有强大的杀灭和抑制作用;(3)所选择的抗生素必须兼顾到厌氧菌的治疗。故在发病初期,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时,应首选用抗菌谱广及联合用药的原则。待病原菌检测结果及药敏结果出来后,再根据对病原菌的敏感程度调整抗生素的使用。

  张小勇等主张首选第三代头孢菌素,因为此类抗生素具有抗菌谱广,对革兰阴性杆菌和革兰阳性球菌均有效,在腹腔中特点是胆汁中的浓度较高,副作用小等优点,代表药物有头孢噻肟、头孢哌酮、头孢曲松和头孢他定等[4]。我院也根据患者情况,有条件地选用此类抗生素,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特别点那些并发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必须选用上述药物,以最大程度地减少药物对肾脏及肝脏的损害。但是由于我们主要面向医疗市场,患者往往经济较为紧张,难以承受上述药物,故在选用抗生素时,既要考虑经济,又要考虑实用的原则,对那些无肝肾功能正常的患者,我们常选用甲硝唑或氯霉素再加上一种氨基苷类药物,前者对革兰阴性菌和厌氧菌疗效好,对革兰阳性球菌也有效。后者对多数革兰阴性杆菌有效。还可使用喹诺酮类药物,如环丙沙星、氧氟沙星等,它们的特点是水溶性强、生物利用度高、体内分布广、杀菌作用迅速等,且与头孢菌素无交叉耐药性,常用于急性胰腺炎的抗感染治疗。

  根据以上原则,第三代头孢菌素及甲硝唑易于通过血―胰屏障,在胰腺中能达到较高浓度,因而可首选甲硝唑加头孢噻肟钠或头孢他定进行预防。一旦证实感染存在则可改用环丙沙星、氧氟沙星等[6]。在临床上,我们一般在以上几种抗生素中选用1~2种,如头孢噻肟钠+甲硝唑或环丙沙星+甲硝唑等,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

  1  刘续宝,严律南.急性胰腺炎治疗方案的探索.中华外科杂志,1999,11:661.

  2  刘斌.急性胰腺炎外科治疗.中华外科杂志,2001,4:329.

  3  邓群,吴承堂.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并发感染防治方法的实验研究.中华外科杂志,2000,8:625.

  4  张小勇.胰腺炎诊疗.南京:江苏技术出版社,2000,108-110.

  5  石美鑫,熊汝成.实用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801.

  6  严律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治疗.实用外科杂志,2001,4: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