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45例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胡维和,胡志希 时间:2010-07-14

【关键词】  加味补阳还五汤

  【摘要】  目的  观察加味补阳还五汤对45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0例诊断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5例采用维脑路通加尼莫地平为主的常规方法;治疗组45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中药加味补阳还五汤,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两组均以14天为一疗程。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6%,对照组为86.7%,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TCD观测治疗后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加味补阳还五汤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具有良好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加味补阳还五汤;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ertibro-basilar artery insufficiency,VBI)眩晕是中老年人的临床常见疾病,且反复发作,一部分患者可演变为脑卒中[1],因此,尽快阻止VBI发作,对预防脑卒中有积极作用。笔者对2001年1月~2004年12月45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患者采用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取得了满意疗效,并与45例对照组进行对比观察,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90例患者均以眩晕为首发或主要症状,且符合1989年WHO推荐的“可能VBI”的诊断标准[2,3]。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治疗组男25例,女20例;年龄45~76岁,平均(58.2±6.4)岁。对照组男26例,女19例;年龄45~79岁,平均(57.6±5.8)岁。90例中伴猝倒发作10例,构音障碍4例,视物模糊6例,一过性肢体麻木6例,头痛12例,吞咽困难1例。伴高血压者12例,糖尿病5例,冠心病21例,颈椎病48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及临床症状并发症、治疗前TCD情况等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实用神经病学》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诊断标准[4],年龄45岁以上,有动脉粥样硬化诱发因素,如心脏病、高血压病病史等;急性起病或反复发作的严重的眩晕,可伴有恶心、耳鸣、下降、眼球震颤、共济失调、构音障碍、病侧面部及对侧肢体痛觉减退或消失、头痛、猝倒、视觉症状(黑、闪光、视野缺失、复视)、肢体麻木或无力、眩晕与头部转动有密切关系。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显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排除急性脑梗死、脑出血、脑肿瘤及耳源性眩晕。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500ml,加维脑路通600mg,静脉输注,尼莫地平40mg,口服,每日3次;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加味补阳还五汤,其组方为:黄芪30g,桃仁10g,红花8g,当归15g,川芎10g,赤芍10g,地龙10g,丹参15g,葛根15g,胆南星6g。水煎浓缩至300ml,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两组均以14天为一疗程,治疗期间不用其他血管扩张剂及抗眩晕药物。

  1.4  观察指标  一方面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疗效情况,另一方面采用TCD观测用药前后椎动脉(VA)和基底动脉(BA)收缩期峰流速度、舒张期峰流速度和平均血流速度(Vm)的变化。

  1.5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1993年卫生部制定的《中药新药治疗眩晕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眩晕疗效的判定标准。痊愈:眩晕及其他伴随症状消失,TCD检查正常;显效:眩晕程度和发作频率减少60%以上,其他伴随症状明显好转,TCD检查基本正常;有效:眩晕程度和发作频率减少60%以下,其他伴随症状明显好转,TCD检查改善;无效:治疗后症状无变化或恶化。TCD检查参照《经颅多普勒检测与临床》制定的正常值[5]。

  1.6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用(x±s)表示,计数资料用例数表示,两组比较经t检验。全部资料用SPSS 11.5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在机上完成。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有效43例,有效率达95.6%。对照组有效39例,有效率86.7%,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略)

  注:t检验,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VA与BA治疗后的平均血流速度比较  治疗组为(42.9±5.2)cm/s与(43.2±5.7)cm/s,对照组为(36.2±4.3)cm/s与(37.1±4.8)cm/s,两组TCD观测用药前后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流速度比较  (略)

  注:t检验,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P<0.01

  3  讨论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属中医“眩晕”范畴,中医理论认为“无瘀不作眩”、“无痰不作眩”、“无风不作眩”、“无虚不作眩”,故瘀、痰、风、虚是眩晕发病的主要病机。常有气血亏虚,脑失所养;肾精不足,不能生髓养脑;脾失健运,痰浊中阻,清阳不升;素体阴虚则阳亢,风阳升动挟痰而上扰清窍;肝郁气滞,瘀血阻滞脉络,血液不能上供于脑等;然其病理结果总属血瘀痰凝,脉络不通。瘀与痰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导致疾病反复发作。针对瘀血痰浊存在于病理始终的特点,以活血化瘀为主佐以化痰通络成为治疗本病的关键。加味补阳还五汤是基于此而设立的,适用于中医辨证各型,方中黄芪益气以增行血之力而为君,辅以桃仁、红花、当归、川芎、赤芍、丹参、葛根活血行气化瘀;佐以地龙、胆南星化痰通络,诸药合用,共奏益气活血,化痰通络之功[6]。

  药理研究显示:黄芪含多糖、黄酮类,具有提高机体抗脂质过氧化及清除自由基作用,可增强机体抗氧化能力,能够改善微循环,改善血液流变,对红细胞的变形能力有激活和恢复能力,并能抑制血栓形成及降低血小板的黏附率[7];桃仁、红花、当归、川芎、赤芍、丹参具有抗凝及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改善血流瘀滞状态,恢复正常的血液供应;地龙具有激活纤溶酶原作用,能溶解血栓及动脉硬化斑,同时可软化血管,恢复动脉弹性[8];葛根含葛根黄酮,有明显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脑循环作用;胆南星具抗脂质过氧化作用。诸药配伍,能有效扩张椎-基底动脉,改善其供血作用。临床研究显示,加味补阳还五汤是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有效方剂,值得推广应用。

  【】

  1  Special report from the Word Health Organization. Stroke,1989,20(9):1048.

  2  Special report from the the nation institute or nuerological disorder and stroke.Stroke,1990,21:637.

  3  王复新,姜志梅.EAPA转颈试验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预后的相关性研究.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1994,11(6):376.

  4  史玉泉.实用神经病学,第2版.上海:上海技术出版社,1994,1072.

  5  顾慎为.经颅多普勒检测与临床.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3,70-71.

  6  张铭忠.中西医结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60例.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14(8):1055.

  7  冯弘,汤莉莹.盐酸培他啶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眩晕的临床观察.临床医药实用杂志,2005,6:19-20.

  8  李瑞玲.葛根芩连汤合生脉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45例.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05,5(6):553-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