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漫性轴索损伤32例救治体会
【关键词】 弥漫性轴索损伤
【摘要】 目的 探讨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诊断及救治方案。方法 回顾我科于2002年1月~2004年12月期间收治的32例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的诊断和救治体会。结果 32例患者中恢复好转11例,重残8例,植物生存5例,死亡8例。结论 弥漫性轴索损伤原因多为车祸伤及坠落伤,根据伤后表现及颅脑CT影像及时明确诊断,早期气管切开,呼吸机支持呼吸及对脑水肿、肺内感染、应激性溃疡的防治,对于弥漫性轴索损伤的患者的救治及预后恢复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弥漫性轴索损伤;诊断;;预后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是头部遭受加速性旋转外力作用时,因剪应力而造成的以脑内神经轴索肿胀断裂为主要特征的损伤。我科于2002年1月~2004年12月3年间收治弥漫性轴索损伤32例,经治疗存活24例,死亡8例,死亡率25%。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15例为车祸伤,14例为坠落伤,3例钝器伤,男25例,女7例;年龄4~64岁(平均35.94岁)。入院时全部患者处于昏迷状态,GCS评分3~5分19例,6~8分13例。
1.2 体征 入院时双侧瞳孔散大9例,单侧瞳孔散大14例,一侧肢体偏瘫者11例,四肢肌张力高者19例,单侧巴宾斯基征阳性者8例,双侧巴宾斯基征阳性者12例。
1.3 诊断标准 我们以王东升等[1]提出的CT诊断标准为依据,结合患者体征,提出以下6条,满足第1条和第2~6条中1条以上者,即可确立诊断,即:(1)伤后患者持续昏迷(>6h),无明确的中间清醒期;(2)CT示大脑半球白质内小出血灶(直径<2cm),尤其出血界于灰白质交界处的颅内散在的小出血灶;(3)无明确脑结构异常的伤后持续植物状态;(4)脑干出血;(5)脑室内出血;(6)脑胼胝体或第三脑室周围小出血灶(直径<2cm)。
全部患者均行头颅CT检查,出血灶位于皮质下12例,位于脑干5例,位于脑室内4例,位于第三脑室旁即胼胝体7例,位于上述部位2个以上部位2例,2例无明确的脑结构异常。
1.4 治疗方法 入院后18例经口咽气管插管后1~3天后行气管切开插管15例,10例急诊气管切开插管,9例行呼吸机辅助呼吸,19例使用亚低温冬眠,8例行脑室外引流,3例在伤后2~7天出现严重脑肿胀,均行去大骨瓣减压术,10例在伤后3天~3个月发生脑积水,8例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有14例患者行高压氧治疗。
2 结果
按伤后6个月~1年患者恢复情况分级,5级:良好,能胜任日常工作及生活;4级:中残,生活能自理;3级:重残,生活需照顾;2级:植物生存,长期昏迷,呈去皮质去脑强直状态;1级:死亡。结果:恢复良好5例,轻残6例,重残8例,植物生存5例,死亡8例。死亡8例中有5例有合并伤。死亡率25%。
3 讨论
DAI是一种原发性脑损伤,好发于神经轴索聚积区,即胼胝体、大脑脚、脑室周围、脑干及小脑上脚等部位,多为毛细血管破裂所致的损伤[2]。DAI损伤中的组织撕裂出血在CT上表现为胼胝体、脑干上端、内囊和基底节区、白质等部位小灶状高密度影,一般不伴有周围水肿或其他损害。但无出血的组织撕裂CT不能显示,因此CT正常还不能除外弥漫性轴索损伤[3]。
伤后即刻发生的长时间的严重意识障碍是DAI的典型临床表现,严重者可在数小时内死亡,即使生存下来,也多呈严重失能或植物状态。以前认为,轴索损伤是伤后立即发生的和不可逆的,近来研究证明,轴索损伤中断是一个病理过程,创伤早期轴索断裂的发生率很低,因此早期有效的对挽救患者的生命和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于DAI的抢救,首先应尽早明确诊断,了解伤情及受伤部位,伤后即刻昏迷(>6h),患者意识状态与头部CT检查结果不相符:患者有较深的意识障碍,但头部CT显示脑肿胀不显著,出血量不大,即可早期获得明确的诊断。部分学者[4,5]认为DAI急性期MR检查优于CT,但由于早期患者生命体征不平稳,MRI检查应慎重选择。
笔者认为,确诊后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早行气管切开插管或气管切开术、提高血氧浓度,对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本组32例中9例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其中6例生存,效果满意;其次,早期采用亚低温冬眠,降低脑代谢率,在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同时,使用亚低温冬眠技术,可提高疗效,并保证治疗安全。
早期大剂量应用激素对患者的抢救虽有争议,但我们使用地塞米松10~20mg入院后即静脉推注,以后按1mg/(kg・d)静脉滴注5~7天,效果满意。激素的使用可以减少脑氧自由基和兴奋性氨基酸的产生,阻止轴索断裂的发生。
DAI患者的脑积水发生率较高,本组有10例发生脑积水,占31.25%,明显高于其他类型颅脑损伤。对患者意识状态好转中断或下降,行动态复查CT,高度警惕性脑积水的发生,确诊后及早外引流和分流。本组有8例行脑室外引流,待脑脊液清亮后行脑室腹腔分流术。
对于DAI患者是否合并脑肿胀,目前国内有多种观点,本组病例中多数出现轻度至中度脑肿胀,复查CT示有侧脑室变小、侧裂池消失等表现,多数可通过保守治疗获得控制,有3例行去骨瓣减压术,我们采用白蛋白、速尿、20%甘露醇联合应用,并辅以腰穿检查治疗,对缓解脑水肿的治疗效果满意。
DAI的并发症较多,其中应激性溃疡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类型的颅脑损伤。本组发生应激性溃疡14例,尤以生存超过3天的26例患者中有10例发生应激性溃疡,因此对应激性溃疡的预防性治疗极为重要。笔者认为在确诊后及早应用抑制胃酸分泌、止血剂、胃黏膜保护剂及留置胃管行胃肠减压,并给予胃肠内营养,防止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是早期预防应激性溃疡发生的有效措施。应激性溃疡发生的早晚和出血量的多少,对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的提示作用,应激性溃疡发生早、出血量大,药物难以控制的患者预后差。
【】
1 王东升,段国升,张纪,等.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特征和CT诊断特性.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6,34:229-231.
2 王忠诚.神经外.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326.
3 陈孝平.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64.
4 蒋正方,游朝,蔡博文.64例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特点与预后分析.临床神经外科学杂志,2002,7:92-94.
5 潘隆盛,许自男.弥漫性轴索损伤的磁共振氢谱的变化.中国临床神经外科学杂志,2005,10:7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