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路椎间盘镜椎间盘摘除手术及术后随访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陈亚军 时间:2010-07-14

【关键词】  后路椎间盘镜椎间盘手术;椎间盘镜;术后随访

  [摘要]  目的  通过对术后患者的随访及信息反馈,了解后路椎间盘镜椎间盘摘除手术的微创程度,术后脊柱的稳定性,患者对该术式费用的接受心态及满意度,拓展后路椎间盘镜椎间盘摘除手术方式。方法  选择后路椎间盘镜椎间盘摘除手术适应证的患者。术前将椎间盘手术的3种手术方式详细告知患者,其内容包括手术切口的部位、切口的长短、对患者组织的损伤程度、容易产生的并发症及3种手术所产生的费用的比较,由患者慎重考虑自己选择,并以签字为证。结果  通过术后随访结果表明患者对后路椎间盘镜椎间盘摘除手术这一术式,特别是对微创的效果、脊柱的稳定性及产生的费用均满意度高。结论  后路椎间盘镜椎间盘摘除手术有明显的脊柱稳定性和微小的组织损伤,也节约了费用,是值得推广的手术方式。

  [关键词]  后路椎间盘镜椎间盘手术;椎间盘镜;术后随访
 
  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  and the follow-up survey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micro-invasion of 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MED),post-operative spinal stability,the patients’ receptance to the cost of MED,the patients’ satisfaction,and to improve MED procedure.Methods  Ten patients were informed consent to MED in terms of the incision sites and size,the injuries to body,complications and the cost.Results  The follow-up of 3~16 months,meaning 9.5 months,was performed.The patients’ satisfaction with MED was significant,which was focused on the micro-invasion,post-operative spinal stability and low expense.Conclusion  MED is worthy of wide-use due to its micro-invasion and less expense.

  [Key words]  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micro-endoscopy;follow-up survey

    随着临床脊柱生物学研究等的不断深入,人们进一步认识到脊柱稳定性的重要性,从而提出了微创的概念并在微创腰椎间盘突出症方面进行了不懈的努力。1975年Hijikata[1]首次报道了经皮髓核摘除术之后,有学者将其与内镜技术相结合形成侧入路椎间盘镜,但是效果未能达到传统开放手术的水平,1997年美国研究出第一代后路椎间盘镜髓核摘除系统(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MED)。我院于2002年引进后成功地完成了10例后路椎间盘镜椎间盘摘除手术,现将手术及术后随访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均为男性,年龄28~53岁,平均40岁,病史均系腰腿痛6个月~5年,突出间隙L4~5 8例,L5~S1 2例,患者术前均进行牵引、理疗、推拿、骶管封闭等非手术治疗。术前除行认真的体格检查外,全部病例均行CT检查证实临床诊断,术前血常规及凝血功能检查结果均在正常范围。

  1.2  手术方法  手术均行硬膜外麻醉。患者俯卧,腰部悬空,尽量减少腰前凸,术区浸润注射止血水,以定位针按术前定位,于病变间隙同侧旁开1cm处插入定针,穿刺到达病变椎间隙上位椎体的下缘,予C臂X线机定位椎间隙及导针位置无误后,以定位针为中心取腰部纵切口长约1.8cm,逐步插入各个扩张器,再次C臂X线机定位后置入手术通道,连接摄像系统。咬除椎板及椎板间隙上附着的软组织,显露病变侧的椎板间隙,咬除部分椎板、黄韧带,显露并牵开硬膜囊,摘除椎间盘髓核组织,松解神经根粘连,使神经根充分减压。术中间断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术野,保持视野及摄像系统清晰,出血可行双极电凝及明胶海绵压迫止血。浸有止血水的棉片压迫止血。术毕彻底止血,用20cm空针抽无菌生理盐水加入庆大霉素8万u、地塞米松5mg,连接磨平针尖的头皮针经镜管反复冲洗椎间隙及术野,内置20号T形管1根,从腰背部切口引出,关闭切口。

  2  结果

  2.1  治疗结果  本组病例手术均获成功,无中转手术,手术时间45~80min,平均62min,出血量60~80ml。引流管24~48h拔出,无出血、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8~10天,平均9天。

  2.2  术后随访  术后随访3~16个月,平均9.5个月,术后平均2周生活自理,28周恢复工作。患者对手术方式及效果、对预期的脊柱稳定性均感满意,对手术及特殊仪器所产生的费用均能满意接受。

  3  讨论

  患者对后路椎间盘镜椎间盘摘除术的效果满意,源于手术前与患者的沟通与交流,内容包括目前椎间盘手术的3种手术方式,即传统的开放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椎间盘髓核摘除椎弓根内固定术及后路椎间盘镜椎间盘术,详细讲解这3种方式的适应证、手术进行时间、术中出血量、对术野的暴露、对切除范围的影响,对机体组织的损伤程度以及容易产生的并发症,根据患者的病情,因势利导地推荐术式,患者经过慎重考虑后自行决定术式并签字为证。本组病例术后与其他术式的患者交流后,均对自己选择的术式满意。

  患者对后路椎间盘镜椎间盘手术的微创及脊柱稳定性效果满意。传统的椎间盘手术需做15~18cm切口,后路椎间盘镜椎间盘手术皮肤切口1.8cm,不剥离椎旁肌,保留棘上、棘间韧带和大部分上、下关节突及未破坏的纤维环和后纵韧带,尽可能保持了脊柱的稳定性[2]。术前给患者详细讲解3种方式的切口部位和大小,并分别介绍常规的开放式后路椎间盘手术和后路椎间盘镜椎间盘手术切口的大小,手术的入路途径及对机体组织的损伤程度,患者权衡周全后对自己的选择签字为证。术后3~16个月随访结果,本组病例对微创和脊柱的稳定性均满意。因为后路椎间盘镜椎间盘手术是目前国际上先进的脊柱外科微创手术方式,为患者提供了一种损伤轻、疗程短、安全可靠的方法,患者术后与其他2种手术方式的患者就切口大小进行交流后,对自己选择的术式的微创和脊柱稳定性均满意。

  患者对后路椎间盘镜椎间盘手术的费用满意,术前将3种术式的费用详细介绍给患者,内容包括3种方式的手术费用,使用椎间盘镜的特殊费用及具体金额,3种术式术后的平均住院天数,换算出住院费用的对比,3种术式术后使用抗生素的级别及使用时间的长短换算出产生费用的对比,患者经过比较概算后,表示接受以签字为证。本组病例对使用特殊仪器产生的特殊费用均表示非常理解和接受,因术式缩短了住院天数,采用了低级别、低价格、短时间使用抗生素,节约了费用,再综合评算出此手术产生的总费用,患者对此术式的费用满意。

  根据对本组病例术后随访的信息反馈,表明后路椎间盘镜椎间盘手术术后的患者满意度高。术后3~16个月随访,按改良的Macnab[3]疗效标准评定:优8例(疼痛消失,恢复正常工作和生活),良1例(偶尔腰痛或腿痛,不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可1例(间断腰痛或腿痛,轻度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差0例(症状无减轻,功能无改善,须再次手术治疗),优良率达90%,但有待于远期随访。

  常规的后路开放椎间盘手术与后路椎间盘镜椎间盘手术,就手术的适应证,后者稍逊于前者,因为只通过导管镜操作,该术式对患者的脊柱稳定性和微创是肯定的,但手术难度极大,操作要求更精细,技术要求较高,必须严格选择适应证,术中仔细操作,才能取得满意效果[4]。通过对本组病例的术后随访了解到,开放式后入路椎间盘手术切口长、出血多、手术时间长、需广泛的组织分离,对组织和机体的损伤较大,患者接受难度大,所以患者在病情允许情况下,其心理天秤向后路椎间盘镜椎间盘术式倾斜,愿意接受一个小切口的微创手术,同时脊柱稳定性也得以维持。

  就椎间盘3种术式的费用比较而言,后路椎间盘镜术式因为使用椎间盘镜产生特殊费用,故较传统开放术式昂贵,但缩短了住院天数,抗生素使用级别降低,临床观察患者基本早日康复提前回归工作岗位,通过上述条件综合评价,显而易见,后路椎间盘镜手术的费用并不昂贵,实际上患者是真正受益者。

  由此可见,后路椎间盘镜椎间盘手术组织创伤微小和脊柱稳定性强,同时也节约了手术费用,是椎间盘手术中值得拓展的一种手术方式。

  []

  1  Hijikata S.Percutaneous mueleotomy:a new concept technigue and 12 yrs.Clin Orthop,1989,238:9.

  2  靳安民,陈仲,邵振海,等.腰椎间突出症三术式远期疗效的比较.中华骨科杂志,1998,12:711-714.

  3  Gordon F,Bruce I, B Sele Musa,et al. A 10-year follow-up of the outcome of  lumbar microdiscectomy.Spine,1998,23:1168-1171.

  4  涂致远,陈贞庚,梅雷.后路显微椎间盘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52例分析.福建医药杂志,2002,24(4):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