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例中年男性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体会
[关键词] 中年男性;急性心肌梗死;护理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自2003年8月至2006年8月共收治中年男性患者50例,全部符合心肌梗死诊断标准。梗死部位:前壁5例,前间壁4例,广泛前壁合并高侧壁6例;下壁26例;下壁合并后壁9例。病因:饮酒后10例,工作压力大6例,劳累后18例,高血压3例,不明原因3例。发病至就诊时间为2 h~28 h,均有首发症状:胸痛18例,胸闷、胸憋17例,心前区不适10例,心源性休克1例,心力衰竭1例,其他3例。
1.2 急救护理方法
1.2.1 就诊时护理 此类患者多因突发症状或出现症状几小时经自己服药效果不佳而就诊于急诊。分诊护士必须具有丰富临床经验、准确的判断力、观察力和快速识别急性心肌梗死的能力,准确判断病情,争分夺秒地将患者护送至急诊ICU,积极配合抢救工作。
1.2.2 抢救时护理 急诊ICU护士接诊患者后,应立即遵医嘱给予吸氧、中心监护、建立两条静脉通路,做全导联心电图,留取血标本,做好记录。
1.2.3 准备好抢救车及抢救仪器 如:除颤仪、吸引器、呼吸机、气管插管盘、起搏器等用物。
1.2.4 遵医嘱给予药物治疗 如:扩血管、抗凝、溶栓、止痛、补充血容量、治疗心律失常等药物,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1.2.5 密切观察患者用药后的病情变化 如:周围循环、意识状态、尿量、生命体征、心电监护及心电图等,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师给予处理。
1.3 病情趋于平稳时护理
1.3.1 提高医护人员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探视人员管理的意识 我科曾遇1例患者在抢救成功后第2天,由于家属不听医务人员劝阻,执意进入急诊ICU探视,引起患者心情激动,突发室颤,经抢救无效,临床死亡。因此,加强探视人的管理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内容。在抢救心肌梗死患者过程中,由于工作人员的忙碌、嘈杂,可使患者产生不安和恐惧焦虑的心理,家属此时也会表现出难以控制的紧张、悲伤等情绪。若让其探视,会加重患者的心理压力和负担,认为自己是不行了,或考虑自己死后的一些事情。假如此时家属不理智把一些使患者激动的信息传递,会加剧病情,心肌缺血会更为严重导致其他并发症而死亡。所以医护人员要耐心向家属讲解保证患者安静休息的必要性及因探视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取得他们的配合、理解和支持,为患者创造良好安静的休养环境。同时,护理人员要做好病员与家属之间的信息传递工作,将患者的情况及时告知家属,将家属的想法反馈于患者,以免互相牵挂。
1.3.2 心理护理 在急救护理过程中,保持良好的急救环境,及时简明扼要的介绍各种护理措施,作好患者的心理疏导,对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患者由于发病急,心前区剧烈疼痛,会产生紧张,恐惧和悲观心理障碍,缺乏心理承受能力,护理人员应详细了解患者的年龄、职业、文化、家庭状况,评价其心理状态。根据患者不同的心理活动与心态表现,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对比较安静的患者,多从心肌梗死易患因素方面进行开导,使其心理上有所准备;对于性情急燥的患者,要从心理上给予安慰,讲解情绪与该病的关系,以及不良情绪对该病的预后影响,使患者以乐观的心态对待疾病,并介绍曾收治类似患者抢救成功的经验,取得患者的信任,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各项治疗与护理,安全度过危险期。
1.3.3 饮食护理 患者进食不宜过饱,食物以易消化、含较少脂肪而少产气者为宜,限制钠的摄入量,要给予必要的热量和营养。保持大便通畅,但大便时不宜用力,如便秘可给予缓泻剂。
1.3.4 活动护理 急性期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加强护理,护理人员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不厌其烦地帮助患者吃饭、洗脸、翻身、使用便器。对于无并发症的稳定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严格的卧床休息(12 h~24 h)并无必要,相反,严格的活动限制会使心血管系统的调节去适应和引起全身血容量的减少,血容量不足可使心脏前负荷降低和反射性引起交感神经的兴奋,导致心肌耗氧量的增加[1]。
2 讨论
中年是责任最大、负担最重的阶段,尤其是男性承受的家庭、社会压力较女性大,在多重压力之下,易引发高血压、冠心病等一系列心血管疾病,而心血管疾病往往会给个人、家庭乃至社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疼痛是急性心肌梗死中最早出现、最为突出的症状,缓解疼痛很重要,疼痛能引起冠状动脉痉挛、促进儿茶酚胺分泌及患者躁动,儿茶酚胺能加快心率,增加心排血量,增加心肌耗氧量,可扩大心肌梗死范围,所以对疼痛应尽快有效的控制,使疼痛减轻到患者容易耐受的程度[1]。另外,在抢救治疗过程中,如不能保证患者处于安静状态就会功亏一篑,所以为患者创造良好的休养环境,使患者保持平和心境,帮助其渡过危险期极为重要。它既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先决条件,也是减少并发症使其尽快康复的必要条件。由于患者的心理活动因人而异,如有的患者在抢救成功后,仍表现出极度恐惧,而有些患者认为是好了,就任意放纵。因此,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状况,选择适当的时间向患者和家属讲解相关知识,如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注意事项,逐步帮助患者调整心态,学会控制情绪,病情稳定后,可让家属探视,但应限制人员与时间,并嘱探视人员不要涉及至患者敏感易激动的话题,保证患者休息,情绪稳定,利于患者尽早康复。由于我们在重视急救的基础上,更加重视患者的心理与陪探视人的管理,所以大大提高了中年男性急性心肌梗死的抢救成功率。
:
[1] 聂振明,孟昭全.实用危重病监护与急救[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5:23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