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损伤昏迷患者的鼻饲营养支持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韩彦钧 时间:2010-07-14
[摘要] 目的:观察颅脑病变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效果。方法:通过鼻饲给予35例患者肠内高营养支持,观察临床营养表现和测定三头肌皮皱、血浆白蛋白、淋巴计数、并发症发生率及预后。对照组30例常规作比较。结果:高营养支持组的临床营养表现和营养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营养支持可改善机体营养状况,保持胃肠道功能,减少并发症,为疾病恢复创造条件。提示鼻饲营养是合理、、安全、有效的治疗途径,应尽早进行,同时做好效果监测和相应护理,有利于损伤脑组织的修复,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

  [关键词] 颅脑损伤;昏迷;鼻饲营养

  昏迷是脑功能障碍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意识丧失,运动、感觉和反射障碍,任何刺激均不能使患者苏醒。脑外科常接触到的昏迷患者均为颅脑病变引起。如:脑挫裂伤、脑干损伤、颅内血肿、脑出血等。长时间昏迷,常常由于营养供不应求衰竭而死亡。在临床上昏迷超过48 h以上,单纯靠补充液量不能使患者顺利度过昏迷期。及时选择正确的途径给予营养支持,对维持营养状态、促进脑组织功能恢复,增强机体抵抗力,降低病互率和致残率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就现就我院从2000年至2005年35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进行鼻饲营养支持的体会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 治疗组35例,其中男24例,女11例;年龄20岁~79岁,平均年龄43.68岁。脑出血24例,重度颅脑损伤11例。行开颅血肿清除术18例,颅血肿钻孔引流术7例,脑室引流10例。对照组30例,其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30岁~81岁,平均年龄45.98岁。脑出血21例,重度脑损伤9例。行开颅血肿清除术15例,颅血肿钻孔引流术6例,脑室引流9例。两组均有不同程度意识障碍而不能自主进食,两组年龄、性别及疾病轻重程度均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对该类昏迷放置鼻饲胃管进行肠内营养,根据体重、平时饮用习惯、体内电解质积存量、胃排空时间、胃肠蠕动功能来确定膳食配方各种营养成分和鼻饲量。每个患者确认为重度昏迷后都是以鼻饲肠内营养为主,辅以外周营养,逐渐过度到完全肠内营养。肠外营养支持静脉输入葡萄糖、氨基酸、脂肪乳剂。供给时机应于创伤48 h内进行,24 h内开始最为理想,早期进行肠内营养可降低感染发生率[1]。

  1.3 鼻饲配方 肠内营养以每日机体足够热量为原则,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微量元素、电解质和水分,已达到营养性治疗目的。成人可给稀薄的肉泥、鸡、鱼、肉汤,各种果汁,糖盐水,混合输入或单一交替输入。一般选用50 ml无菌注射器将管饲液经胃管推注,15 min~30 min推完。开始低浓度小剂量,4次/d~6次/d。2 d~3 d后根据患者的耐受情况逐渐过渡到全量。每天供给量在1 500 ml~2 500 ml(包括外周补液量)。热量25 Kcal/(kg·d)~30 Kcal/(kg·d)。热量蛋白质比值在150/L~200/L,并保证充足的无机盐和维生素。食物的选择牛奶、豆浆、鸡蛋、糖、瘦肉、烂饭等。也可选用市用的成品营养素,加用水果、蔬菜、植物油,并予适量的食盐,使配方每日总热量在1 500 Kcal~2 000 Kcal,合并糖尿病或心、肾病症等,分别以特殊治疗饮食食物的营养成分及量调节膳食结构。如糖尿病饮食,低蛋白肾病饮食。

  2 结果

  各项指标显示,组第3周和第6周三头肌皮皱,血浆白蛋白、淋巴细胞总数均高于对照组;血糖并发症控制优于对照组;患者的伤口愈合;意识障碍等预后也优于对照组,如昏迷由深度逐渐清醒,意识由反应迟钝到逐渐领会,肌力从无到弱,由弱渐强。

  表1 两组营养评定指标比较(略)

  注:组间比较,P<0.05

  表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及预后比较(略)

  3 讨论

  机体在创伤或手术后能量消耗增加,蛋白质分解代谢增强,会出现明显的负氮平衡。而此时患者的胃肠功能常未恢复,为尽早补充营养,防治代谢紊乱,常由TPN供给营养。但长期TPN可使肠功能恢复缓慢,肠黏膜萎缩,屏障功能受损,易造成细菌易位,增加机体对感染的易感性以及导管性并发症的发生及费用高[2]。与肠外营养相比,胃肠道营养具有符合生理状态,有利胃肠道功能和形态的恢复,以及操作简便等特点。因此,胃肠营养优点和重要性逐渐受到重视。鼻饲的肠内营养支持在脑外昏迷患者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甚至起着决定作用。因为脑外昏迷患者消化道开始是无损的。鼻饲解决了没有吞咽动作的环节,能充分得到健康时膳食的营养成分。有人观察到[3] :裸鼠肠道休息72 h后即可发生肠道黏膜透性增强和细菌易位。人类饥饿36 h后即出现黏膜功能降低,昏迷患者长时间不能进食,同样发生肠黏膜逐渐萎缩,黏膜屏障功能降低,易发生细菌易位和毒素吸收。鼻饲组成的天然食团含有多种膳食,不仅能够满足机体的能量需求,补充水份,维持电解质平衡,同时食团维护肠道的形态、胃肠蠕动及营养吸收有不同作用。能促进小肠、结肠黏膜细胞生长和肠黏膜增生。有助于维持黏膜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完整性。保护肠黏膜屏障亦增加肠黏膜屏障功能,防止细菌易位。其作用机制:维持肠黏膜细胞间连接和高度,保持肠黏膜的机械屏障;维护肠道原籍细胞的正常生长,保持黏膜生长屏障;有助于肠道细胞正常分泌免疫球蛋白(IgA),保持肠黏膜的免疫屏障;刺激消化道液与胃肠道激素的分泌,促进胆囊收缩,胃肠蠕动,增加内脏血流,使营养摄入和代谢与常人区别其符合生理过程;食团刺激胃肠道主要是激活肠道神经内分泌免疫轴,促进神经紧张素、胆囊收缩素等合成释放,调解胃、胆囊、胰分泌,促进胃肠蠕动及黏膜生长,维持肠固有层IgA浆细胞数及P?IgA转运上具有重要作用,并能缩短高代谢期 。通过重度昏迷患者的肠内、外营养支持的对比得出:鼻饲的肠内营养支持更趋于正常膳食标准,能使机体获得正常人进食同样的营养成分,维护正常生理功能,减少了很多治疗中的并发症以及不利因素,同时费用低廉。

  :

  [1] 李亚洁,翟惠敏,黄键美,等.脑损伤昏迷患者肠内营养研究进展[J].实用护理杂志,1998,(3);122?123.

  [2] 全竹富,黎介寿,刘福坤,等.全肠外营养和消炎痛对创伤后应激反应及蛋白质代谢的影响[J],解放军医学杂志,1995,20(1)∶24.

  [3] 燕敏,纪福,李深,等.胃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与全肠外营养的临床研究[J].外科理论与实践,2000,5: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