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培养中医药高级人才的体会——导师高层次素养体现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李华, 虞坚尔 时间:2010-07-12

【摘要】  培养中医药高级人才是中医事业的核心,在影响培养人才的诸多因素中,导师队伍是根本性因素。培养具有创新型的中医药高级人才需要导师具备优秀的学术道德、精湛的业务素质、严谨求实的态度、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洞悉把握研究方向的发展趋势和立志创新的意识等高层次的素养,只有这样才能够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中医药高级人才。

【关键词】  中医学; 中医药高级人才; 导师; 素质

中医教育是发展中医事业的基础,而教育的关键在于人才和学术。中医事业能否振兴与发展,能否适应社会的需要,关键取决于中医学术的进步与中医人才素质的提高,归根到底就是人才培养。只有培养和造就一批素质良好、结构合理的中医药高级人才群体,才能进一步发展学术,中医事业才能兴旺发达、代代传承。

  目前中医药高级人才的培养状况并不令人满意。制约因素很多,包括体制和机制、学术环境、传统文化、价值导向、导师队伍和教育教学等。在这些因素中,导师队伍是一个根本性的因素,因为在教育的全过程,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指导学生从事科研活动,探讨学术问题最多的是导师,导师自始至终都起着引路人的作用。中国《三字经》中有“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的说法,这说明了导师在培养学生方面的责任和作用。导师的自身素质、导师的言传身教对于学生在做人和做学问方面的成长与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1]。为此,要培养高素质的具有创新型的中医药高级人才,笔者认为导师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体现高层次的素养。

  1 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做学问固然重要,做人更重要。带教导师既要做“学师”,又要做“人师”。“学师”就是要做学问上的导师,“人师”就是要做为人的示范。既要给学生以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又要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陶冶学生的思想品德。“身正为范,学高为师。”为人导师必须要做到“身正”和“学高”,给学生树立榜样。导师应该通过自己的行为和情操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周围环境[2]。学生的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直接受到导师行为的影响。“道德为教育活动之本,师德是教师职业之魂。”教风是导师素质的具体体现,也是导师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标志。《庄子·天道》:“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言传身教的含义就是用自己的语言教育人,用自己的行动带动人,用自己的做法感动人,用自己的表现启发人。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在工作中凡要求学生做到的,导师首先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恪守“身教胜于言教”的古训,只有具备高尚的道德修养和廉洁自律才能鼓舞、激励、影响学生,才能获得学生的尊敬与佩服。

  2 学术精湛,高瞻远瞩

  对导师学术水平的要求应该是:基础理论扎实、宽广、深厚;有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学术思想活跃,科研成果丰硕,有较高的科研经费支持。也就是说,导师应该真正体现“学高为师”。导师必须洞悉把握研究方向的发展趋势,具有处于学科前沿的研究方向和独特的研究优势。导师的学术素养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术创新能力的培养及其创新潜力的挖掘,应当具备宽广的学术视野。现代科学呈现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高度交叉的格局,导师本身应当了解熟悉学科发展的国际前沿动态,积极参加包括跨专业、跨学科的学术交流和进修,不断提高研究水平注重学科、学际间的整合,拓宽学术视野,注意学科交叉、借鉴和综合能力的运用。导师要利用自身的科研思维能力影响学生,不设条条框框,坚持讨论、激发、启发,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同时,导师还应具备较高的学术水准和精湛的业务素质,在本学科及其相关学科领域具有较高的研究水平和学术涵养,能够站在学科前沿,了解和把握学术动态,高屋建瓴,为学生的学习研究指明方向,使其在研究起点、研究方向、研究方法及其学术创新上取得较大进展,能够高质量、高水平地完成学业,并为今后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3 实事求是,精益求精

  科学精神是以事实为惟一标准。实事求是的精神,它要求不被利益、人情等因素所左右,因而它在一定程度上是和中国传统的实用理性相异甚至相抵触的。科学精神,要求导师能够在选拔人才、培养人才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自觉克服传统文化精神的局限而以事实为标准,坚持独立的人格。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是科学研究质量的基本保证,导师必须为人师表,自觉遵守学术道德、维护学术尊严,用自己的科学精神影响学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端正治学态度,具备不断创新的潜质。科学的本身是求真务实,严谨的科学态度无疑是取得成果的有力保证。导师对待学问研究要持严肃谨慎、求真务实的态度,摒弃各种急功近利的行为,指导学生要精益求精。优秀的导师还应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修养。那些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高尚的道德品质、渊博的专业知识和人文科学知识的教师,能应用科学中的人文精神或科学精神去感染学生,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

  4 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对培养中医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作用。人的智力、性格等有的个性差异。马克思认为:“天赋的特殊性是分工依此长芽的基础”[3]。因材施教,出自孔子《论语》,意思是对不同的教育对象提出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孔子认为人的智力既然有高下之别,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就应该有所区别。他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中医学科目前已建立了硕士、博士、博士后三级完整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博士学位有医学科学博士学位、医学专业博士学位两种学位,前者主要培养科研型人才,后者主要培养临床型人才,两种学位的博士生有相应的培养方案[4]。学生的生理条件、环境教育、主观努力的不同,其学习成绩、兴趣爱好也必然不同。这是客观现实,不是人的意识所能改变的。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就是尊重客观现实,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施以不同教学方法和内容。导师应当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协助学生制定具有个性特点的培养计划,加强计划实施的过程监督和方向引导,从价值观塑造、创新型人格培养和专业知识的拓展等方面进行系统培训。诱导学生从被动性学习转变为主动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创造性学习,实现自己的正确定位。为学生营造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给学生主动学习的方法、打开学生求新求变的思路。只有这样做,才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利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因势利导,易于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5 锐意创新,积极进取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意识是导师具有创新能力的思想前提,是导师发挥创新潜力的首要环节。学生需要导师的创新激情,而且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激情,主要来自于导师的创新意识和激情。导师的创新意识不仅在于能高瞻远瞩地洞悉把握学科的方向,而且能跳出单一学科的框框,融合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指导,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新意愿[5]。对导师的要求上不能再满足于“传道、授业、解惑”,而要能在学生创新的过程中起引导和示范作用,即导师要能以自身的创新意识、思维及能力等因素去感染、带动研究生的创新力的形成和发展。只有创新型的导师才能实施创新教育,才能培养出创新型的学生。也只有这样,导师才能从自己的创新实践中发现创新能力形成发展的,为创新教育提供最直接、最深刻的体验,从而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地将知识传授与创新思维相结合,发现学生的创新潜能,捕捉学生创新思维的闪光点,多层次、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6 适应时代,全面发展

  未来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注重多种能力的培养。实施素质教育是创建大学教育体系的需要,是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的需要。雅克·德洛尔在他的著书《论未来教育》中,指出未来教育四大支柱: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聪明才智。如培养积极独立的获取新知识、新技术;适应市场、引导市场并创造最佳效益的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坚韧不跋的毅力,在逆境中求生存、求发展的能力;具有合作精神和组织协调能力;高尚的精神品质和感染人、团结人的能力等等,这些都体现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观念。导师的培养责任不仅仅是学术指导,更重要的是从学生价值观的引导、人格魅力的塑造、知识结构的调整和完善等各方面进行系统性的指导,只有这样才能够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级专业人才[6]。

  总之,培养具有创新型的中医药高级人才需要导师具备高层次的素质:优秀的学术道德、严谨求实的态度、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能洞悉把握研究方向的发展趋势,具有处于学科前沿的研究方向和独特的研究优势;立志创新的意识与可行、持续的创新方式;组织管理及协调能力、因“材”施教,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加专业,更容易适应社会的需要。这一切均对导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在需求中不断完善,在自身综合素质培养上下功夫,更新自我,时刻在时代的需求中寻找切入点,成为知识更新浪潮的先导。笔者希望通过本文对一名合格的导师应该具备的素质做出探讨,从而增强导师的责任感,加快适合社会需要和时代要求的中医药高级人才的培养。

【】
    [1] 姜友芬,吴宏翔,熊庆年,等.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导师因素分析[J].复旦教育,2005,3(6):51?54.

  [2] 王庆东,韩立新,王殿元.研究生导师必须加强的几方面修养[J].辽宁教育研究,2004,24(3):54?55.

  [3] 马克思.资本论(第十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456.

  [4] 赵霞,汪受传.因材施教培养中医创新型高级人才[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8(4):167?168.

  [5] 谭源渊.研究生导师创新能力影响因素探析[J].高教研究,2007,22(3):49?51.

  [6] 朱小军,时章明,周萍.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导师指导因素探究[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1):246?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