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农村合作医疗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朱朝伦 时间:2010-07-12
【摘要】  新农合作为一种对农民施行的一种医疗保障制度,自开展以来受到了农民的普遍欢迎和认可,参合率也逐年上升。但在运行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医疗管理部门对新农合制度运行中存在的各种困难认识不足,医疗服务机构对新农合惠民服务理念认识不足。以单纯使农民受益的报销政策,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医疗费用的增长,住院人数大,基金支出大幅增长,面临基金透支风险。提出加强领导、强化管理、完善制度,适时提高筹资的水平,改革新农合报销政策、探索新农合的管理机制、合理分配卫生资源,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合理分配农合基金,设立门诊统筹基金,激发定点医疗机构在农合管理主动性等措施。
【关键词】  管理  新农合基金  新农合制度 门诊统筹 
        合作医疗制度是我国现阶段基本的医疗保障体系中的一部分,它是具有特色的惠及8亿农民的农村公共服务制度,作为一项专为广大农民提供医疗保障,减轻农民就医负担的惠民制度,新农合建立了不同于城镇医疗保险的管理体制和制度框架,主要是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保障对象,筹集方式和水平、建立制度的宗旨特殊性决定的,它保障的对象是在社会经济地位、社会收入分配中均处于弱势的农民群体,筹集方式是遵守农民自愿,筹集水平较低,年人均100元是城镇职工的二十分之一,建立制度的宗旨是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让广大农民共享社会成果。目前,全国参合农民达8.14亿,可见该制度经过6年的运行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它对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卫生需求的增长,农村合作医疗面临新的问题和困难,在当前医疗卫生改革大政方针已定的今天,如何使农村合作更好的发挥优势作用,在不断满足农民卫生需求的基础上,合理的分配卫生资源,逐步完善,巩固发展,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1  当前存在的问题
        (一) 认识问题
        1 政府领导对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运行中存在的各种困难认识不足。各级政府领导认为农村合作医疗是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政府出资,依照上级模式,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保障能顺利运行即可,而忽视了政府在农村合作医疗中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
        (1) 没有成立由政府主导的单独管理机构,而是挂靠在卫生部门管理,为节约成本,实行“管办一体化”。
        (2) 仅设有县级农合管理部门,没有乡、村级管理体制,使新农合工作在筹资、监管、公示工作的具体操作上没有着力点和抓手,农村合作医疗的各项政策、制度的落实易产生棚架,造成新农合信息不对称。
        (3) 职责不明确,重点不突出,仅成立了由多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各级协调领导小组,管理委员会,但是大部分为兼职,兼职人员不可能有太多精力和时间处理农合工作,造成形式上大家都管,但实际上都顾不上管的局面。
        2 医疗服务机构对新农合惠民服务理念认识不足。由于原因,造成部分二级吃不饱,乡(镇)卫生院没饭吃的现实,使基层医疗机构穷怕了,遇上新农合制度实施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医疗机构不能正确定位,提供优质医疗服务,而借农合制度运行之机,提高医疗收费标准,分解收费,开大处方,使用新特药品,盲目的做各种不必要的检查,甚至误导参合者过度进行医疗消费,造成农合政策实施前后次均医疗费较快增长。最终,造成参合者得不到实惠,农村合作医疗基金流失,医疗资源浪费。
        3 参合农民对自己参加新农合的权利和义务认识不足。没有意识到套取基金行为是损害自己的合法权益的行为,表现在参与基金监管的积极性不高,放任身边套取农合基金事件发生,甚至帮助亲朋好友欺骗农合管理工作者,弄虚作假套取农合基金。
        由于存在各层面对农合制度认识不足的问题,使农村合作医疗经办的卫生部门不堪重负,制约新农合进一步发展。
        (二) 基金问题
        新农合基金的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筹资水平,二、基金使用,三、基金管理。 

从2003年开始实行新农合制度以来,农民人均年收入的发展趋势是逐年增长的,就舞钢市来讲,2007年农民人均年收入3800元,2008年农民人均年收入4200元,2007年、2008年农民个人年缴纳合作医疗基金均为10元,分别占人均年收入的0.26%、0.23%,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水平没有与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同步增长,这与农民对医疗卫生资源的需求增长产生逆差。         合作医疗报销政策制订的指导思想,以福利性质为主导,只要参加了农村合作医疗,原则上住院花费的医疗费用越多,报销金额越大,报销金额越大,就越能体现制度的优越。这种单纯使农民受益的报销政策,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医疗费用的增长,同时也产生了一些富裕起来的农民,越来越敢花钱看病,具体体现在,住院人数大幅度增长,医疗费用逐年增长,基金支出大幅增长,面临基金透支风险。
        近几年,在基金管理方面,绝大部分地区对筹集的农村合作医疗基金,都能按《河南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财务管理暂行办法》的要求管理,独立设置农合基金账户,进入国库支付。但在基金的筹集过程中,仍存在由于职责不明,造成基金的收缴不及时,漏缴、错缴等现象。为基金的管理留下隐患。
        (三) 医疗需求增长和物价上涨的问题
        富裕起来的农民健康价值观念发生深刻的变化,医疗需求明显增长,对新的医疗技术,新的医疗材料,新的药品需求明显增加,对医疗机构医疗服务提出更高要求,希望得到优质、高效、安全、舒适的医疗服务,不在乎多花一些钱,具体体现在近几年,高额医疗费用病人明显增多。
        物价上涨导致基本医疗费用增长,药品更新换代节奏加快,药品剂型不断更新,各种包装精美的药品上市,药品价格不断增长,廉价高效的常用药品供应减少,价高利重的药品经常搭入新农合。
        以上各种原因使新农合基金支出加大,负担明显加重,最终使农村合作医疗难以承受。
        2  对策
        (一) 加强领导、强化管理、完善制度
        各级领导必须提高对农村合作医疗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切实加强对新农合工作的领导,把办好新农合做为执政为民,落实观的具体体现,特别是在风暴席卷全球的特殊时期,保稳定、保民生,促发展是核心任务,新农合重要性突显,重点是理顺管理体制,组建县、乡、村三级农合管理,实行管办分离。新农合管理部门在政府统一领导下,做好基金的筹资、管理、测算、使用和有效控制,逐步完善各种管理制度,形成新农合管理人人参与,人人有责的局面,杜绝基金流失、基金浪费的现象发生,使农合基金发挥最大的使用效率。
        (二) 适时提高筹资的水平,明确筹资责任,确保群众自愿参合的基础上,参合率逐年提高。
        新农合基金筹集,不能按一个固定的金额,几年不变。应随农民收入水平提高而同步增长,增长的幅度应与农民人均收入增长的幅度一致,根据上海市2002年的测算,参合者年征缴额,应占人均年收入的1%—2%比例较为合适。明确筹资责任,逐级签订目标责任书,乡农合管理办公室,分村包片督导,筹资工作扎实进行,力争做到村不漏户、户不漏人,使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落到实处,确保参合率稳步增长。
        (三) 结合医疗卫生改革的大政方针适时调整,改革新农合报销政策、探索新农合的管理机制、合理分配卫生资源,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
        1 建立混合支付体系,最小化定点医疗机构自我利益行为,针对诊断标准明确的病种,采取按病种付费,按病种定补的报销政策。确保适当的风险分担,加大定点医疗机构内控的意识。
        2 合理分配农合基金,设立门诊统筹基金,在乡、村两级实行门诊统筹的政策,改变过去只保“大病”,不保“小病”的保障方式,采取既保“大病”又保“小病”的门诊统筹和住院统筹相结合的报销模式,真正形成小病不出村,大病住的就医模式,合理分流病人,防止小病拖成大病的现象发生,节约卫生资源,充分利用县、乡、村三级卫生资源的优势,把合作医疗事业做大、做强。
        (四) 激发定点医疗机构在农合管理主动性
        管理部门,围绕医改的方针,实行农合医疗服务准入制度,与定点医疗机构签订医疗服务协议,定期考察,动态管理,制订违规处理办法,奖罚分明,加重违规违纪的处理力度,重奖参合者满意的医院,满意的医生,激发医疗机构在农合管理的主动性。形成农民得实惠,政府得满意,卫生事业得发展,良性发展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