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室护士在传染性手术中的防护措施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7-12
1 建立健全严格的消毒隔离管理制度是手术室感染控制的关键。消毒隔离制度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以保护患者的生命安全,保护医务人员及健康人群的身体健康。
2 严格执行各项消毒隔离管理制度并提高对传染性手术医疗废弃物危害性的认识。感控科和手术室应共同制定严格的规范化的质量检测标准和具体要求,加强手术室医务人员学习院感知识,严格训练,定期检查,做到术中人人会防护,术前、术后物品会处置。并加强手术室保洁员的培训,提高他们对传染性废弃物的认识,严格要求终末消毒的必要性,切断一切可能的传播途径。
3 医院应对医务人员在实施普遍性防护原则时提供物质等方面的保障,如要求医务人员在有可能接触到任何体液时都要戴上乳胶手套。但尺寸不合适的塑料手套不能达到保护的目的[1]。
4 提高护士的防护意识 护士的安全防范意识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管理层决策、医院的安全区标准和要求;医院督促执行正规操作流程和标准的力度;医院开展安全与护士交流的频率等。医院管理层的重视对护士的职业防护不但会形成安全氛围,促进安全计划执行,同时增加了护士的安全意识[2]。
5 洗手护士的防护 首先注意皮肤、黏膜的完整性,一旦双手或双前臂的皮肤有微小破损或感染时,避免洗手上台。上台时穿一次性手术衣,戴好护目镜,戴双层手套加强自我防护。有研究报道,医务人员在直接接触乙肝患者血液体液时要在普遍接种乙肝疫苗的基础上再戴单层、双层手套才能防止HBV传播[3]。在手术配合过程中,要求准确、有序地进行每个步骤,避免忙乱操作导致意外伤害。进行刀、剪、缝针等锐利器械传递时采用“非接触技术”,通过弯盘传递。有统计显示[4],手术室中医护人员75%的损伤是由锐器导致。
建议穿硬头拖鞋取代开头或普通拖鞋,避免或减少锐性器械掉落时刺伤足部及手术床上流下的血液浸湿足部。手术尽量使用一次性用品。一旦被针刺伤应紧急处理,做到一“挤”,二“冲”,三“消毒”,四“报告”。一“挤”:在伤口旁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二“冲”: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三“消毒”:用消毒液进行皮肤消毒,并包扎伤口;四“报告”:及时报告手术室感染监测员,并作好针刺伤登记和上报感控科。报告完毕后立即皮下注射一支乙型肝炎疫苗。
6 巡回护士的防护 台下操作时也应加强相应的防护措施,接触患者的体液、血液、分泌物时要戴双层手套,操作完毕后即使不污染手套都要脱去外层手套,重新再戴上另一副手套进行其他的操作,严防戴着污染手套去接触其他物品,以免在保护自己的同时而损害他人的健康。如术中需要添加物品,应请手术间外的巡回护士协助,无特殊情况不得离开手术间。如被针刺伤,同上述针刺伤应紧急处理一样。同时严格按垃圾分类分放废弃物,以减少医源性污染。使用后的锐利器械装入防水耐刺的利器盒中送焚烧处理。
7 术后处理 术后处理是预防传染的关键。术中所用的手术衣、手套等脱下后不得带出手术间。患者的血液、体液和分泌物引人一次性引流袋中,加入2000mg / L健之素泡腾片消毒液中摇匀静止1-2 h 后倒入专用下水道进行无害化处理。手术用器械放人2000mg / L健之素泡腾片消毒液中浸泡30 min~1h,然后擦干打包送高压灭菌。术中所用一次性物品及废弃物用双层黄色塑料袋密封,贴上明显标志与手术间一同熏蒸消毒后送指定的清洁公司焚毁处理。手术床、无影灯、器械车、推车、墙面等用500 mg / L 的含氯消毒剂擦拭,手术间空气用苍术熏蒸联合空气消毒机一齐密闭消毒1h。
随着医学的,手术室的各种职业危害及其防护日益受到重视。建立健全的隔离防范制度,提高医务人员的防护意识,加强对传染性废物危害性的认识,严格做好终末消毒处理,才能真正保障医护人员的安全,防止医源性的传播。
参 考 文 献
[1] 钟秀仪,陈琼芳,黄龙淳.护士职业损伤防护措施落实情况的调查分析[J].现代医院,2005,5(11):154-156.
[2] 邢颜超,程维兴,杨柳,等.输血传播疾病标志物快速检测与职业暴露[J].临床军医杂志,2005,33(2):208-210.
[3] 孙顺平,杨双旺,赵伯成,等.双层手套对乙型肝炎病毒经手术感染的防护效果[J].感染控制杂志,2006,5(1):14.
[4] 林梅兰.浅谈手术室护士防止血源性感染的几点措施[J].家庭护士,2006,4(5):44-45.
上一篇:病案借阅中的问题与对策
下一篇:微波消解原子荧光法测定食品中的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