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少疫苗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体会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李俊华 时间:2010-07-12
        预防接种是预防、控制传染病的有效措施,是提高人群免疫水平的主要手段,但是任何一种疫苗都不是绝对安全、有效的,为了开展疫苗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预防接种门诊从2005年来对接种人群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实行监测和追踪观察,为尽量减少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采取有效的防患措施,体会如下:
        1  规范接种门诊工作程序,提供优质服务
        加强医德医风的,树立良好的服务态度,医护人员技术要精益求精,要熟练掌握各种疫苗的免疫程序、禁忌症、使用方法,具备应急抢救的能力。医护人员要态度和蔼,动作轻柔,尽量减少和消除接种对象的紧张和胆怯的情绪。接种场所要宽敞明亮,干净整洁,通风保暖,为接种人群提供舒适、安静的接种场所,从而保证疫苗安全、有效的接种。
        2  建立健全的接种门诊登记制度和问诊制度
        2.1登记制度  预防接种门诊对每一位应诊的适龄儿童必须按规定建立预防接种证、预防接种免疫卡,并实行凭证接种,同时要做好预防接种证录入工作或机资料录入工作。内容详细真实,包括儿童姓名、性别、年龄、出生时间、住址、家长联系方式、本次接种疫苗的名称和时间、下次接种疫苗的预约时间等内容。
        2.2问诊制度  医护人护必须仔细询问接种对象的健康情况,过敏史以及家族遗传史,避免偶合症和免疫功能缺陷症发生。严格按照免疫程序而确定该儿童应接种疫苗的种类和时间,对象选择不当,容易发生异常反应,低于补免年龄的儿童免疫功能发育不完整,同时胎传抗体还未消失,容易干扰疫苗的免疫反应,造成接种对象不必要的伤害;超过初免年龄则会增加暴露传染病的机会,导致传染病的发生。年老体弱的人接种疫苗后,容易发生晕厥或因接种反应引起其他原因疾病的发生,如果机体正处于某些疾病的病理和生理状态,接种疫苗可能对机体带来某些伤害,甚至引起严重的异常反应,正确掌握接种禁忌症对防止异常反应或事故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  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消除疫苗使用过程中引起的异常反应的发生
        3.1接种现场的疫苗管理,尽量减少开启储存冰箱的次数,保证冰箱的适宜温度。接种前检查疫苗外观质量,凡过期、变色、污染、霉变,有摇不散的凝块,无标签或标签不清,安瓿有裂纹的疫苗一律不能使用。不能冻结的疫苗发生冰结后应废弃,安瓿开启后,未使用完的疫苗盖上无菌干棉签冷藏,活疫苗超过半小时,灭活疫苗超过1个小时应废弃,从而保证疫苗的效价。
        3.2正常掌握疫苗的接种途径和接种剂量  要获得足够的免疫力,必须有足够的抗原刺激量,低于接种剂量,不足以引起抗体的免疫反应;高于接种剂量,会影响效果甚至会诱发疾病的发生。使用含有吸附制剂的疫苗应充分摇匀,使用冻干制剂时应用注射器抽取稀释液沿安瓿壁缓慢注入,轻轻摇荡,使疫苗充分溶解,吸取疫苗后排出注射器内的气泡,直至针头上有一小滴疫苗出现为止。接种时应用75%的酒精棉球和棉签,由内向外螺旋式对接种部位消毒,范围≥5cm,待晾干后立即接种,禁用20%碘酊进行皮肤消毒。注射完毕后将注射器投入安全盒销毁或放入回收容器统一回收销毁。
        4  加强预防接种知识的宣传,减少心因性异常反应的发生
        每一位接种对象接种完成后应观察半小时,医护人员要耐心体贴对其沟通,告知接种后的注意事项,以消除接种对象紧张、恐惧的情绪,缓解至稳定由于预防接种而引起的各种不良的心理反应,恢复心理平衡状态,从而提高免疫效果。群体性预防接种时,要做好预防接种的宣传教育工作,特别要讲清接种后的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和处理原则。避免在空气不畅通的场所,精神紧张、饥饿、疲劳状态中进行预防接种,一旦发现群发性癔症,应及时疏散病人,隔离,避免相互感应,形成连锁反应,疏导安慰,消除恐惧心理和忧虑心理、稳定情绪、暗示疗法。
        预防接种是阻断传染病发生、流行的主要措施,但是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会影响接种效果的评价,接种过程中除了避免疫苗使用方面而发生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还应减少由疫苗本质方面的影响因素,预防接种单位应通过正规渠道进购一类疫苗和二类疫苗,疫苗运输过程中要全程监测疫苗储存温度变化。接收疫苗时应向生产单位或销售单位索取每批疫苗的批签合格证,查验疫苗运输途中温度记录。对验收合格的预防要储存于相应的冷藏设备中,并按规定进行温度监测和记录,从而保证疫苗的接种效果,减少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