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铂腹腔热灌注静脉化疗治疗晚期胃癌38例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陈 时间:2010-07-12
        由于腹腔内转移和复发是胃肠道肿瘤转移的重要途径和主要致死原因,因此近年来腹腔化疗便成为消化道恶性肿瘤的又一手段而广泛应用于临床。我科自1999年开始应用腹腔热灌注并射频热疗方法治疗晚期胃癌,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1999年6月~2003年8月我科治疗的晚期胃癌患者76例,男47例,女29例;年龄31-76岁,中位年龄54岁。全部病例均经临床、影像学(CT、B超)、生化及病理检查等方法确诊。入院时肿瘤累及范围:热灌组腹腔淋巴结转移24例,肝脏转移15例,腹水10例;对照组腹腔淋巴结转移25例,肝脏转移12例,腹水9例。两组临床资料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热灌组采用静脉化疗联合腹腔热灌并射频热疗,具体方案为:①静脉化疗:CF+5-FU+VP-16方案。亚叶酸钙(CF)100mg,静脉滴注第1~5天;氟尿嘧啶(5-FU)500mg,静脉滴注第1~5天;依托泊甙(VP-16)100mg,静脉滴注第1~3天。②腹腔热灌注并射频热疗:化疗第一天加用腹腔热灌注,常规行腹腔穿刺,有腹水者先放尽腹水,再将顺铂(DDP)40mg-60mg+卡铂(CBP)200mg加入150ml-2000ml生理盐水中,置水浴箱中加热至50℃后快速注入腹腔,时间一般为45分钟。为避免腹痛,可加入2%利多卡因10ml,地塞米松10mg。灌注后用射频热疗机行腹腔深部透热90分钟,3周后重复以上治疗,共4个周期。对照组单纯采用静脉化疗,方案为CF100mg,静滴第1~5天;5-FU500mg,静滴第1~5天;VP-16 100mg,静滴第1-3天;CBP200mg,静滴第一天;DDP20mg~30mg,静滴第2~3天。
        为减轻胃肠道反应,两组病例化疗前30min应用5-羟色胺受体拮抗剂;为预防DDP引起的肾毒性,注意水化、利尿;为减轻骨髓抑制,化疗结束24h后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2~3天。
        1.3评定标准  所有病例化疗前均作全面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腹部B超或CT)。化疗开始后每周查血常规,化疗4周期后重复上述检查。通过B超或CT测量化疗前后病灶大小,采用WHO推荐的评价实体瘤客观指标以评定疗效,分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稳定(NC)、进展(PD),以CR和PR为有效(RR)。腹水疗效判定  完全缓解(CR)治疗后积液完全消失,持续4周以上;部分缓解(PR):治疗后积液减少>50%,持续4周以上;无效(NC):未达到以上标准或积液减少后短期内又增长到原来水平;进展(PD):积液较前增多。毒性评价按WHO评定标准。
        2  结果
        2.1近期疗效  热灌组CR 8例,PR 17例,总有效率(CP+PR)65.8%,临床受益率(CP+PR+NC) 89.5%(34/38);对照组CR 3例,PR 13例,总有效率42.1%,临床受益率68.4%(26/38)。热灌组的有效率及临床受益率均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
        2.2毒副反应  两组病例毒性均较轻,主要为血液系统毒性、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和脱发,两组毒副反应无显著性差异(P>0.05)。由于化疗期间采用止呕、水化、利尿等处理,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较轻,肾功能损害少见。仅发现一例肝功能损害,经使用保肝药物后肝功能恢复正常。未发现有心电图异常。
        3  讨论
        胃癌的转移和术后复发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也是晚期胃癌的主要致死因素。据报道,进展期胃癌根治术后仍有50%~60%患者死于腹腔转移。因此,设计一种合理的、毒性作用较低的方法治疗晚期胃癌腹腔转移是非常必要的。腹腔内化疗的原理是腹膜对抗癌化疗药有弥散屏障作用,全身化疗很难达到腹腔内的有效浓度。与传统静脉化疗相比,腹腔化疗给药既提高了腹腔内抗癌药的浓度,延长了药物和癌细胞的接触时间,同时由于腹腔药物主要经门静脉吸收,对经门脉转移入肝脏的癌栓和癌细胞起到更强的杀灭作用。药代动力学研究表明,腹腔内给药后,药物主要经门静脉系统循环入肝,并经肝脏代谢后进入体循环,故对全身毒性小。因而近年来腹腔灌注化疗已成为治疗中晚期胃癌的重要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