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血瘀证皮肤表现及治疗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王军丽 时间:2010-07-12
        血瘀证候多见于病程较久的慢性皮肤病,其临床特点为:皮损色黯、紫红、青紫,或出现肌肤甲错、色素沉着、瘀斑、肥厚、结节、肿块、瘢痕,舌紫或有瘀点,脉弦涩等。
        一  表现
        1  皮肤色素沉着  皮肤色素沉着可以是局限性的,也可以是弥漫性的。局限性的如黄褐斑、雀斑、黑变病以及许多皮肤病发生的色素沉着;弥漫性如艾迪生病等。局限性皮肤见黑或褐色,多属于肝气郁结,瘀血凝滞所致;全身性的皮肤色见黑或褐色,往往又与肾阳不足,肾水泛滥有关。
        2  皮肤色素减退  白癜风以及硬皮病等皮肤病出现的色素减退,多为气血为风邪所扰,令气血不和所致。
        3  固定于一处的慢性炎症性皮疹  如钱币状湿疹、盘状红斑狼疮或大片肥厚鳞屑病,皮损多为黯红色,多由气血郁结肌肤,化燥生风,或瘀热成毒所致。
        4  皮肤硬化、肥厚、结节、肿块与赘生物  如硬皮病、瘢痕疙瘩、胫前黏液性水肿、结节性红斑、硬红斑、结节性血管炎、亚急性结节性游走性脂膜炎、结节性痒疹、皮肤淀粉样变、疣状扁平苔藓、各种疣以及疼疮、酒渣鼻晚期、多发性神经纤维瘤等。常因经脉阻滞气血不通所致。
        5  皮肤萎缩  部分病人属于气血受阻,络脉瘀滞,使皮肤失去荣养所致。
        6  肌肤甲错类皮肤病  肌肤甲错主要是指皮肤粗糙、肥厚及鳞屑增多之类皮肤病,多由血虚风燥或血热有瘀所致。
        7  皮肤紫斑、瘀斑  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血不归经,瘀积于肌肤之间所致。常见于色素性紫癜性皮肤病和各种紫癜。毛细血管扩张与静脉曲张等亦属于瘀血证的表现。
        8  皮肤慢性肿胀或无名肿胀  见于淋巴水肿、皮炎或硬皮病早期以及某些血管炎,多由于经络阻隔,气血凝滞所致。
        9  皮肤功能障碍性皮肤病  如肢端周围血液循环不良,局部血管痉挛性雷诺征;两侧或左右冷热不同,汗出不同,或感觉不同,或无汗、脱发等。中医认为此类皮肤病是因瘀血阻塞经络血脉所致。
        10  疼痛  “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故瘀血为疼痛的重要发生原因。瘀血疼痛的特点为痛有定处,刺痛或电击感,久痛不已等,常见于带状疱疹神经痛以及红斑性肢痛病、血栓性静脉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血管炎性皮肤病。
        11  慢性顽固性瘙痒性皮肤病或疑难的慢性复发性皮肤病一切疑难大病或久治不愈之症,血瘀往往是它们的病因,如结节性痒疹、慢性瘙痒症、慢性荨麻疹、扁平苔藓以及慢性口腔溃疡、白塞病等,兼用活血化瘀,常有一定效果。
        二  治疗方法
        活血化瘀法是中医传统治疗法则之一。人体的正常功能与气血的运行密切相关,若气血的运行失常,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皮肤为人体最大的外卫器官,各种内外病因导致气血运行障碍,必然会反映在皮肤上,因此,活血化瘀法在皮肤病的治疗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
        在临床上,血瘀证单独发生者较少,往往与其发生瘀血的原因与后果并存,所以,治疗皮肤病的瘀血证要进行整体的辨证论治,同时结合患者的体质状况,与其他治法联合应用。
        1  清热行瘀法清热行瘀法为活血药与清热药合用的治疗方法,用于毒热血瘀证。临床上,毒热血瘀证的形成原因有二:①由于肌肤受血热、毒热与湿热之邪,气血运行受阻而形成血瘀证;②肌肤气血凝滞,郁久化热而成。
        主症:结节丘疹性孤立皮疹、盘状苔藓化皮损、皮肤硬化、色素沉着,或肌肤出现急性红斑结节、紫斑、疼痛、奇痒遇热更甚,伴口干、心烦失眠,舌质红,苔黄腻或薄黄,脉沉滑或弦滑有力。
        适应证:结节性痒疹、各种痒疹(孕妇忌用)、钱币状湿疹、皮肤淀粉样变、扁平苔藓、硬化萎缩性苔藓、银屑病、玫瑰糠疹、扁平疣、痤疮、毛囊炎等,也用于血管炎性皮肤病,如红斑性肢痛病、结节性红斑、过敏性紫癜、血栓性静脉炎等以及硬皮病早期。
        2  活血化瘀法  活血和化瘀是两个既有密切联系又有一定区别的概念,“活血”主要是解决血液流速的异常;“化瘀”主要是解决血液黏稠度的异常。因此,在皮肤病的初期阶段,治法当活血为主,可选用的活血药有红花、丹参、鸡血藤、芍药、红藤、益母草等;若病程日久或皮肤病的后期阶段,特别是久治难愈的顽固性瘙痒、疼痛.皮肤硬化等,非用化瘀或强力搜剔之品不可,否则难以取效,常用水蛭、地龙、全蝎、蜈蚣、土鳖虫、乌梢蛇等。活血化瘀法用于瘀血凝结证。
        主症:皮损色黯、紫红、青紫、瘀斑、色素沉着,或出现肌肤甲错、肥厚、结节、肿块、瘢痕,舌紫或有瘀点,舌下静脉曲张,脉弦涩等。
        适应证:斑秃、酒渣鼻、扁平疣、银屑病、太田痣、白癜风等皮肤病。
        3  散寒宣瘀法  散寒宣瘀法为温通散寒药与活血祛瘀药合用的治疗方法,用于血瘀证兼有表寒者。表寒外袭,腠理闭塞,日久致肌肤血行不畅,凝而为瘀。治疗当以散寒宣瘀为主,俟寒邪一散,腠理疏通,血液畅流,瘀血随之宣散。
        主症:皮肤瘙痒或红斑水疱色较黯,怕冷,久治不愈,舌质淡胖,苔薄白,脉浮滑有力;或反复发作的风团,色淡白,或皮肤硬化。
        适应证:各种顽固性瘙痒皮肤病,如皮肤瘙痒症、神经性皮炎、痒疹、湿疹、荨麻疹以及硬皮病等。
        4  补肾祛瘀法补肾祛瘀用于肾虚血瘀证。肾在中医学脏腑理论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被称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根”。肾主藏精,只宜固守,不宜耗泄,故其病证多为虚证。肾阳,是推动脏腑气化功能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原动力;肾阴,能够促进人体生长、发育。濡养脏腑。肾阴肾阳亏虚日久,均可导致血行不畅,凝滞为瘀。故皮肤病日久,可出现肾虚血瘀证的病机,治疗当采用补肾祛瘀法。肾虚血瘀证,包括肾阳虚血瘀证和肾阴虚血瘀证两种。
        主症:皮肤色素沉着,或口腔、外阴反复出现溃疡.或下肢出现红斑结节。肾阳虚血瘀证常兼见面色无华、手足欠温、神衰畏寒、腰酸腿软、阳痿、舌淡苔少、脉沉细等;‘肾阴虚血瘀证常伴头晕耳呜、五心烦热、潮热盗汗、目涩肤燥、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等。
        适应证:红斑狼疮、硬皮病、皮肤炎、重叠综合征等结缔组织病,以及白塞病、结节性红斑、脱发、黄褐斑、痤疮、慢性荨麻疹等。
        5  健脾化瘀法  健脾化瘀法用于脾虚血瘀证。而脾虚血瘀证的原因有三:①脾不统血。血不归经,血瘀积于肌肤之间而见紫斑、瘀斑;②脾气虚,必无力推动血行,血涩而凝日久即为瘀;③血瘀之邪阻碍气血运行,久之脏腑受损,脾胃之气机亦受损而亏耗。
        主症:下肢反复发生瘀斑或紫斑,或结节红斑等皮损,口腔、外阴反复发生溃疡等。伴面色萎黄或黯而不润、食欲减退、食后腹胀、腹中嘈杂、便溏、四肢无力、下肢浮肿,舌质淡或瘀斑,苔薄白,脉细无力等。
        适应证:过敏性紫癜、结节性红斑、结节性血管炎、慢性口腔溃疡、白塞病、慢性湿疹、黄褐斑、痤疮等。  
        6  通闭下瘀法  通闭下瘀法用于血瘀证兼见腑气不通、热结于里者,常于活血化瘀方中加大黄、芒硝等。《伤寒论》:“少腹硬满,下血乃愈”,泻下药可使积去血活,推陈出新,从而加强活血化瘀药的效力。另外,肺主皮毛,肺与大肠相表里,皮肤腠理瘀滞之邪亦可经通下法而减轻。临床上,只要病人无明显脾胃虚寒、无腹泻便溏者,均可在活血化瘀方药中适当加入枳壳、槟榔、大黄、猪牙皂等理气通下之品。其中,大便秘结严重者,用大黄并后下煎药;若便秘不甚者,大黄不必后下。大黄后下,既可缓和其峻攻之性,又兼得其清热活血之功。年老体弱者,改用火麻仁以润肠通便,缓缓图功。         主症:血瘀证的皮肤病表现,伴有便秘。
        适应证:痤疮、酒渣鼻、脂溢性皮炎、慢性荨麻疹、神经性皮炎、结节性脂膜炎、下肢静脉炎等。
        7  行气活血法  行气活血法用于气滞血瘀证。张景岳说:“血必由气,气行则血行,故凡欲治血,则或攻或补.皆当以调气为先”。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凝.血凝日久则为血瘀,既指明了气行在先、血流在后的正常生理;又说明了血瘀之形成与气滞关系的病理机制,因而,言活血化瘀必须深刻理解行气是活血先导的内涵,故运用活血化瘀法时常常要选用一些理气药。行气活血法的常用药物有归尾、赤芍、红花、香附、青皮等。
        主症:皮损可以是紫褐色斑、白斑、结节、鳞屑较厚、脱发等,或见疼痛、慢性皮肤瘙痒,舌质紫红,脉弦或弦滑有力。
        适应证:红斑狼疮、硬皮病、皮肌炎、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结节性多动脉炎、结节性红斑、酒渣鼻、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银屑病、黄褐斑、斑秃、荨麻疹、神经性皮炎、皮肤瘙痒症等。
        8  益气活血法  益气活血法用于气虚血瘀证。形成气虚血瘀证的原因有二:①因脾胃虚弱,中气不足,外卫不固,风寒湿邪侵袭,郁于肌肤,血行不畅,凝而为瘀;②气为血之帅,气虚则无力推动血行,血行不畅,结而为瘀。当以益气活血为法。因“气为血之帅”,气足有助于推动血行,故益气活血法不仅广泛用于中风后遗症等内科疾病,而且在皮肤科也常用于血瘀证兼有气虚者,或老年虚弱病人出现血瘀证者。
        主症:皮肤肿硬或红斑、结节,伴神疲乏力、头晕气短、少气懒言、自汗、纳食减少、腹胀便溏或排便难、下肢浮肿,舌淡胖有齿痕,苔白,脉沉细无力等。
        适应证:慢性结节性红斑、结节性血管炎、白塞病、硬皮病、硬肿病、年老体弱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反复发作的毛囊炎等。
        在皮肤科临床上。益气活血法与健脾化瘀法有一定的区别:补气药,包括补脾气药、补肺气药、补心气药和补肾气药。由此可见益气活血与健脾化瘀法内涵的差别之处。
        9  养血活血法  养血活血法用于血虚夹瘀证。人体经络乃气血运行之通道,阴血受损,则脉络不充,气血不得畅行.从而使经络发生瘀血。血虚与形体之不足、七窍不利、肢体运动失常等有关,表现为皮肤干燥、枯槁、鳞屑层叠、疣状结节皮损等。治疗血虚夹瘀证,当以养血活血为大法。
        主症:皮肤干燥、皲裂、红肿不明显,或厚鳞屑性皮损、皮肤肥厚或呈疣状,毛发干枯脱落,皮肤瘙痒或不痒,伴面色苍白无华或萎黄、唇色淡白、爪甲苍白、起立时眼前昏暗、心悸失眠、月经不调,舌紫红或有瘀斑,脉滑或沉滑无力。
        适应证:银屑病、玫瑰糠疹、鱼鳞病、脱发、慢性皮肤瘙痒症、神经性皮炎、慢性湿疹、瘢痕疙瘩、多发性寻常疣、扁平疣等。
        10  活血润燥法  活血润燥法用于治疗阴虚血瘀证。临床上,阴虚血瘀证的成因为:①急性炎性皮肤病后期,阴液耗伤,血脉充盈不足,血行不畅而致血瘀;②瘀血内阻,新血不生,化燥生风,更耗伤阴液,出现阴虚血瘀证。
        阴液与血液密切相关,互相影响,津液耗伤可致血虚?反之,血虚也可生风化燥,加重阴液亏虚。因此,在皮肤科临床上,活血润燥法与养血活血法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一定的差别,前者偏用于血亏者,后者偏用于阴虚者。
        主症:皮肤干燥、皲裂、红肿不明显,或厚鳞屑性皮损,伴口干、唇燥、咽干、心悸、月经量少,舌质紫红或有瘀斑,少苔,脉沉涩无力。
        适应证:皮肤瘙痒症、神经性皮炎、脂溢性皮炎、药疹、银屑病、玫瑰糠疹、红皮病、毛发红糠疹等。
        11  温经活血法  《内经》曰:“寒邪客于经脉之中,则血气不通”,“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而不流,温则消而去之”。寒邪客于经络,气血运行受阻而致的瘀血证,即为寒凝血瘀证。寒邪致病往往会使经脉气血凝结、阻滞,从而出现皮肤冷硬、疼痛,如硬皮病、硬红斑、冻疮、雷诺病等。温经活血法具有温经散寒,活血通络作用,故用于治疗寒凝血瘀证。
        主症:肢端青紫、发凉,无名肿痛,结节,怕冷,遇冷即发病,冬季为重,舌黯紫,苔薄白,脉沉细或沉滑。
        适应证:结节性红斑、寒冷性多形性红斑、冻疮、雷诺病、硬皮病、多发性大动脉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
        12  疏肝活血法  疏肝活血法用于肝郁血瘀证。临床上,肝郁血瘀证多由肝气郁结,气机不畅,气滞则血凝,血凝日久则为血瘀,瘀阻经络,毛窍闭塞,肌肤腠理失常所致。因此,疏肝活血多用于治疗号情志有关的皮肤病。
        主症:皮损可以是红斑、紫褐色斑片、紫斑、结节等瘙痒性皮肤病,随情绪波动而加剧;或是粉刺、酒渣、面部黑斑等皮损,常伴月经期加重。时有口干、咽干、胁满。舌质紫红,脉弦或弦滑有力。
        适应证:神经性皮炎、结节性痒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黄褐斑、女子颜面黑变病、痤疮、脂溢性皮炎、酒渣鼻以及红斑狼疮、硬皮病。
        在皮肤科临床上,行气活血法中之行气药,包括宽胸理气药、调中理气药和疏肝理气药等,与情志关系密切的血瘀证,多按疏肝活血法论治。